汉语拼音化的小历史

野话说文化 2024-04-15 21:48:57

汉语的拼音化,这是中国近代史关于改革文字的一种思潮,其肇始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其实就是拼音化),至20世纪80年代,历时长达100年,曾经轰轰烈烈推行过一些方案,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汉语拼音、简化字等都是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诞生的。

很显然,拼音化运动基本上彻底失败了,现在人们已经完全摒弃了这种拼音化的观念,只有一些民间人士还偶有研究性的著作探讨这个问题。

清末及民国时期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是民间一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字改革运动。最开始是从南方一些与国外接触较多的地区开始,逐渐在全国掀起一股潮流。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主要目的是”或者废除汉字改为拼音模式,或者保留汉字的同时为汉字创造发音符号“,无论是什么方式,都与施行了1700多年的”反切“注音法非常不同。

切音字运动中影响最大的: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

这场切音字运动的结果就是,1913年民国政府通过了6500字的标准“国音”,俗称“老国音”,五年后,又在章太炎发明的注音字母的基础上推出了“注音符号”(注音符号大陆已经废弃了,但是手机里还有这个输入法)。老国音是官方制定民族共同语的开始。后来,国民政府又陆续推出国语罗马字(1926),新国音(1932)等拼写方案。

注音符号

几乎同时期(1931),一些致力于文字改革的知识分子走得更远,瞿秋白和苏联专家共同制定出一个“拉丁化新文字”,这个方案的目的是完全取代汉字,30年代在北方一些地区开展的扫盲运动曾经中大力推行,至40年代被废止。

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不仅包括北方官话,还有10几个方案是拼写各地方言的,比如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厦门话拉丁话新文字、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等。

拉丁化新文字课本

拉丁化新文字算是这场汉语拼音化运动的高潮,也是这场运动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汉语拼音化逐渐转向谨慎和理性,人们转而更多的寻求为汉字注音,而不是拼音化。拼音化也逐渐转向学术研究,而不是社会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推出了汉语拼音,这是一套注音系统,并不是汉字拼音化的方案。汉语拼音取得巨大的成功,为教育普及,扫盲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至此,汉语拼音化运动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民间,都逐步走向式微。

1 阅读:108

野话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