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父母试着从这三点做起打开孩子心扉

艾玲知识 2025-01-07 08:59:41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一位妈妈留言:

她家14岁的女儿,今年九月份休学了,只要她一开口女儿就会无比的烦躁。根本就无法沟通。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小时候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怎么像换了一个人?她要怎么做才能打开孩子心扉?

妈妈的留言,让我想起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般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委屈与回避。

家长习惯性的否定评价,孩子开始慢慢回避跟父母沟通。

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表达。小嘴从来都没停下来过。

随着上了小学,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整天盯着她的成绩,稍有风吹草动,我都会质问“丢了一分怎么搞的?是不是最近没有好好听课?”跟同学之间有矛盾,我也会说“你就那点能耐?连个同学都搞不定吗?”

女儿跟我的互动中,长时间被打压否定和情绪冷暴力(不好的脸色和恶意的眼神等)。活泼好动的女儿逐渐变得小心翼翼。于是学会刻意挑选话题讨好父母,有意无意地回避跟我在一起聊天沟通。

遇到不得不沟通,也会显得唯唯诺诺克制自己的情绪,生怕一不小心换来我的语言暴力和情绪暴力。

随着学业加重,马上要小升初,我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女儿不仅情绪的需求会被我忽视,还要为我的焦虑情绪买单,拼命努力做到最好,缓解我的焦虑情绪。

第二阶段:无奈与筑墙。

女儿顺利考上最好的初中后,我发现女儿回答我问话,永远都是三字经:“还好吧”“差不多”“就那样”。

学习后才明白,我开口的那一刻,女儿意见本能的开启了她的防御机制。

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闺蜜跟自己翻脸,哥们背叛,老师误解,成绩突然下滑到脚底板……免不了伤脑筋情绪上头。其实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抚慰。

但是,像我这样的家长,很难理解孩子为啥有那么多的苦恼。总觉得家长才是最难的最应该有情绪的人。我们总觉得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吃喝用度,上最好的学校,你不就是搞个学习吗?父母的不理解还打压,甚至还要承受我们的“苦情”戏码,孩子内心的委屈和失望可想而知,于是在心里竖起了防御的“长城”。

特别是像我这类情绪极其不稳定的父母,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于是形成了一套和父母的沟通模式和行为模式:用永不出错的“三字经”回应我。

第三阶段:愤怒与抗拒。

就像我的女儿,听到她回应“差不多”时,我的火气“噌噌噌”往上蹿。会大声吼她:“什么时候都是差不多差不多,到底什么叫差不多?你把老妈当啥糊弄?!”

越吼女儿越退缩,怒吼一声“啪”地把自己的房门一关,再也不愿意跟我沟通。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此刻处于保护自己的状态里,形成了一种习得性的条件反射。长期的批判和冷暴力,只要父母一开口,他就整个人都不好了,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这是一种经历长期创伤后形成的一种应激反应。

我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拆掉了跟孩子心中的墙

首先,允许。允许孩子不喜欢,跟孩子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允许孩子不喜欢自己,是让亲子关系好转的第一步。

很多父母跟我一样,一边伤害孩子,一边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我骂你,我打压你,但都是为你好啊,你应该感激我。你不领情简直是大逆不道。”孩子反抗了,我们忍不住焦虑,失望和委屈,不允许孩子不喜欢自己。

如果家长仍然没有觉察,仍然这么认为的话,孩子离休学躺平就不远了。

所以,允许孩子不喜欢我们。当我们觉得陪伴时很纠缠很痛苦,就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错了?违背人性常理的事儿,肯定有一个人错了。而亲子关系中,首先需要觉察调整的,肯定是父母,因为我们是成人。

第二,觉察。自我察觉,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分开。

我们家长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是我在满足孩子的,还是孩子在满足我的需要?孩子是否是我生活中唯一能控制的东西?是我给孩子安全感,还是我在孩子身上找自己的安全感?

我在自问自答中发现了虚弱的自己:我没有上过大学,渴望女儿考上好大学实现我的梦想;我在单位里工作平平,我希望把孩子培养的足够优秀,体现我的成就感;我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对工作投入热情,孩子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倾注了我的全部注意力……

所以,我对孩子所做的努力,所有的付出,以强者的姿态对孩子实现精神控制,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在为我学习。

一个人的躯体里只能存在一个主角,那一定是孩子自己。

如果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是主角,要照顾妈妈的感受,服从妈妈的观点、消化妈妈的焦虑,孩子的世界必然混乱,直至崩塌。

退出孩子的精神领地,让孩子做自己领域里的国王,甘愿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配角,是我最难最漫长的功课,也是很多父母最难的一门功课。

第三,少说多听。回归本色,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昨天晚上,跟女儿聊了一个多小时,我觉得最多说了不到十句话,不问论文,不问学习,只是点头微笑,或惊喜,最后,给女儿买了水果和零食。

将近十二点,我用“咱们留点种子改天聊”的玩笑,催促女儿挂了电话。

当我们愿意真正的放下期待,做回妈妈的角色,做孩子的陪伴者聆听者,孩子愿意跟我们敞开心扉。

这个世界好的倾听者很少。想想看,当你遇到难处时,打开手机通讯录,想找个不评判不指导认真专注聆听你的人有多难?

很多抑郁的孩子到最后,基本不愿意与任何人沟通。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被人耐心认真地聆听过,已经太久没有真正痛快地表达过自己,已经不再相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感表达了,已经习得性无助了,已经情感隔离了。

所以,在孩子还愿意表达的时候,多听听他们吧。跟孩子在一起时,给孩子一杯他喜欢的奶茶,你压根不用开口,只要面带微笑,保持耐心,认真听他说完,送给他说一句“我懂你”。对于一个曾经经历过创伤的孩子来说,这三个字无比珍贵。

0 阅读:5
艾玲知识

艾玲知识

关注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