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车后补票。
先考再分,盲盒开奖。
之后不管不问,问就是属地管理、基层锻炼。
选调、选调,选而不调。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
定选制度在十年前刚有苗头。
那时定选人少、把关严,报名的人也少,各地为突出对人才的重视,大力提拔栽培,出现了博士起步任职副县长的奇观。

可以说,早期的定选生,最大程度上享受了定选制度的红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定选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名额的扩招使得它成为了名校学生进入体制内的一条捷径。
这一变化也反映了国家的某种考量。
省考报考的限制条件主要集中在学历层次与专业上,无论是来自北京大学的硕士还是二本院校的硕士,在报考同一职位时都享有平等的机会。
许多二本学生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最佳出路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因此他们全力以赴地准备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考试。
名校生由于就业选择更为广泛,往往不会在公务员考试上投入过多精力。
这种情况导致普通高校的学生在省考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过了名校毕业生,这对体制内吸引高学历人才构成了障碍。

定选制度逐渐从培养未来领导干部转向了为名校毕业生提供特殊待遇,通过限制报名资格仅限于特定层次的学校。
即使一些非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行测申论成绩优异也无法参与其中,从而为名牌大学的学生创造了较低的竞争比例,降低了他们的入职门槛。
定选分配的工作单位通常包括两办、常委部门以及重要市直机构等高级职位,这些岗位很少对外公开招聘。
过去的经济环境较为繁荣,导致较少优秀学生选择成为公务员,因此新录用的公务员中高学历人才相对较少。
选调生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的策略,发挥了其特定的作用。
那时,选调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务员,以其高学历和综合素质脱颖而出,具备明显的优势。
然而在当前,公务员职位变得极为热门,选调生转变为省考的提前批次,从学历和能力上与省考的其他竞争者差异不大,逐渐失去了其独特性。
对于一般的应届毕业生而言,选调生仅是增加了一次参加省考的机会。
定向选调只是公务员录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如今其红利已所剩无几。
尽管选调机制已实施了十几年,当前许多地区的报考热度依然高涨,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这条道路将变得愈发艰难。

就现状而言,每年约有800名来自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学霸通过选调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的大学生来说,连分一杯羹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如今的选调已非早年那般,一旦考上便能定岗,工作数年后即可晋升至副县长等职位,毕竟优秀人才众多,能否轮到自己还是未知数。
就如同过去曾有90后博士通过选调成为副县长的新闻,但近年来又有多少类似的例子呢?
所以,说到底,选调生越来越多,但是僧多粥少。
不少人才培养的机制根本运行不起来,只能说早上岸还是有好处的。
说白了叫资源饱和,体制内最不缺的就是人。
考上了选调生,只能说你比别人多了分当领导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你一定就能当领导。
因为选调生的种类有很多,央选、定选、普通选调, 像后者就只能被分到乡镇,这种选调生想晋升为领导干部真的很难很难。
有一句老话讲的好:小富靠勤,大富靠命。
自古富贵不分家,做官也是一样,小官靠勤,大官靠运。
若想大富大贵,也必然要经历大苦大难,最后才能换来大吉大利。
既然决定了要考选调,那就别想太多,毕竟人生路漫漫,哪有很明确的答案。

好话就是是后背干部储备入选,两年基层回市里,可以重点提拔。
处级干部不是梦想。
现实是跟普通公务员没什么区别,提拔晋升不看你这个,加上每年招那么多定向选调生,含金量也变得越来越低。
对该提拔的人这就是光环,对不提拔的一点光环也没有。
认清现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工作就好,其他的随缘,体制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得开。
选调究竟值不值得考。
还是值得的,哪怕是现在选调的红利相较于之前有所减少,但不影响考试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尤其是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妥妥的毕业即就业,且更早的端起了铁饭碗。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