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稻草,燃起了革命烈火很多人觉得,英雄的起点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其实不是。1932年的于得水,仅仅是个普通农民,被压迫得几乎喘不过气的他,选择加入共产党。没有豪言壮语,也没带什么“开天辟地”的剧本,只有一腔孤勇和一个信念:“咱老百姓的苦,得有人管!”就这样,他从地下斗争起步,把一片片沉寂的乡村,点燃成革命的热土。
智勇双全:烟台之战的“神来之笔”1938年,于得水接到命令,要带着队伍袭扰烟台的敌军,吸引敌人注意力。这听着简单,但背后是啥?一旦任务失败,他的队伍可能被全灭。可他没怕。人家到了烟台后,先冷静分析了敌人布防,直接奔着敌军指挥所下手。一场“突如其来的混乱”,让敌军自乱阵脚,撤退时狼狈不堪。这场仗,彻底让“于得水”成了敌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动员十五万民兵:把后方变成前线的堡垒抗日胜利后,于得水并未停下脚步。解放战争时,他硬是动员了十五万民兵,把后方建设成了稳如泰山的堡垒。有人问他,怎么能让农民兄弟愿意跟着他干?他说:“他们知道,咱是为老百姓打仗,不是图自己啥。”一句话,把群众基础的重要性说得透透的。
不公与平反:迟到的正义,深重的遗憾1961年,于得水被冤入狱,最终客死狱中。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却因复杂的政治斗争被冤枉,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幸好,1979年,他终于平反昭雪。这虽让人欣慰,却也让人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英雄的冤屈,何以能持续这么久?
英雄的故事,值得铭记;英雄的冤屈,更值得反思。今天,我们读于得水的传奇,不只是缅怀,更是提醒——真正为人民奋斗的英雄,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