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叮嘱:一定要到北京,再回东北
1994年5月,一位特殊的旅美航天专家踏上了归国之路。他就是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这次回国不仅是为了参加会议,更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 - 完成父亲张学良多年来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牵动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也将揭开一个家族跨越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
在美国夏威夷的一个普通日子里,93岁高龄的张学良正坐在阳台上,眺望远方的海景。他的目光穿越了太平洋,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故土。老人家叹了口气,回想起自己曲折的一生。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东北少帅,如今却只能在异国他乡度过晚年?更让人唏嘘的是,他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踏上过家乡的土地了。
张学良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年轻时呼风唤雨,到头来却被软禁半辈子,连回故乡东北的机会都没有。1988年,他终于获释,但已是87岁高龄。面对回国的邀请,他选择留在美国。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有人说他背叛祖国,有人说他怕担责任。其实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无非就是个老人家担心回去后给国家添麻烦罢了。
虽然人在美国,但张学良的心一直悬挂着祖国。当他得知儿子张闾琳要回国参加会议时,立马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儿子。老爷子特别交代“不仅要去北京,还要去东北,去了东北之后一定要帮我完成一个心愿。”
这个心愿是什么呢?原来是想让儿子替他看看父亲张作霖的墓地。张学良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安置父亲的坟墓。这件事一直是他心里的一根刺。如今年事已高,自己去不了,只能托付给儿子。
说起张闾琳,他的童年可不太平顺。6岁那年,父亲卷入西安事变,被软禁。母亲赵一荻为了保护他,把他送到了美国,托付给朋友照顾。小小年纪就被迫离开父母,那种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美国,张闾琳改名换姓,隐藏身份。好在收养他的伊雅格夫妇待他如亲生。就这样,他在异国他乡慢慢长大,最后成为了NASA的高级工程师。直到20多岁,他才通过父母的朋友董显光,重新联系上父母。
时光倒流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这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彻底改变了张学良一家的命运。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妻子赵一荻决定带着年幼的张闾琳前往南京陪伴丈夫。然而,情况比她想象的要糟糕得多。
为了保护儿子,赵一荻不得不将张闾琳送往香港,托付给亲友照顾。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形势更加严峻。1940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被关押在贵州,毅然决定前去陪伴。但她不能带上10岁的张闾琳,只好将他送往美国,交给好友照顾。
就这样,年幼的张闾琳被迫离开父母,独自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漫长旅程。临行前,他哭得很伤心,想和妈妈一起去找父亲,却被母亲残忍拒绝。这一别,竟是16年杳无音信。
回到1994年,张闾琳踏上了回国之旅。在北京稍作停留后,他坐上了前往东北的火车。当火车缓缓驶入沈阳站时,张闾琳的心情无比复杂。他用英语轻声说道“沈阳,我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故土的陌生和亲切。
虽然乡音已改,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对祖国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张闾琳此行不仅是为了看看父亲的故乡,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父亲的心愿 - 祭拜祖父张作霖的墓地。
当他来到“大帅陵”时,看到墓地保存完好,心里既感动又欣慰。原来,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政府重新修整了张作霖的墓园,占地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张闾琳拍下照片和影像,准备带回美国给父亲看。
这次回国之旅,不仅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也让张闾琳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他曾承诺父亲会经常回国看看。2005年,他再次回到故土,走访了东北和西安。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但对祖国的感情却越发深厚。
张学良的这个心愿,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太多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感。它不仅是一个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个小小的心愿,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有人说,张学良一生功过难断,但他对家国的深情却是无可争议的。也有人说,张闾琳的回国之旅,不仅圆了父亲的心愿,也弥合了一段历史的裂痕。无论如何,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