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览武邑
武邑千年岁月悠,人文胜景韵长留。
窦家故事传佳话,硬木精雕展艺眸。
园里兽禽添意趣,碗中美味解乡愁。
风光无限情难尽,喜乐盈怀意未休。
被忽视的明珠:武邑县
在河北东南部的地图上,有这样一个小县城 —— 武邑县,它没有如大城市般的喧嚣繁华,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旅游宣传,宛如一颗被遗忘在角落的明珠,静静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很多人在提及河北的城市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石家庄、唐山这些经济强市,又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保定,武邑县却鲜有人关注。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它,就会发现,这座低调的县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风情、诱人的特色美食,以及值得一游的景点,每一处都充满了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千年传承,溯源武邑历史
武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朝,彼时这里是武罗国的领地,“武” 字也自此开始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后羿的贤臣武罗受封于此,建立了武罗国 ,不过后来武罗被后羿弃用,《左传》就记载着 “后羿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而信寒浞 ”。虽说这个古老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成为了武邑深厚底蕴的开端。
时光流转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武邑正式置县,此后历经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在东汉时期,武邑县属乐成国,后又改属安平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冀州沦陷,武邑先后被不同的势力统治,先后归属赵石勒、燕慕容隽、秦苻坚、后燕慕容垂 ;南北朝时,武邑县属武邑郡;到了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 年),观津县并入武邑县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武邑的归属和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但 “武邑” 这个名字却始终沿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诞生过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汉文帝皇后窦猗房便是武邑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窦猗房出身贫寒,父亲为逃避秦乱,隐居观津钓鱼,却不幸坠河而死,留下她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汉初,窦猗房被选入宫,本想被分配到赵国,却阴差阳错被送到代国。到了代国后,她得到代王刘恒的宠爱,代王王后病死后,窦猗房被封为王后,与刘恒育有一女二男。后来,刘恒即位为汉文帝,窦猗房被册封为皇后,在她的影响下,西汉历经文、景两朝,出现了繁荣安定的 “文景之治” 。窦猗房不仅在后宫中母仪天下,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在朝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推崇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为西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窦猗房,武邑还走出了汉代名相窦婴、晋朝文学名士张载、张协、张亢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武邑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人文荟萃,名士辈出
武邑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历史,还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前文提到的窦猗房,汉代名相窦婴也是武邑的骄傲。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堂兄之子,他性格刚直,为人正直,在汉景帝时期,窦婴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景帝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赐予他黄金千斤,命他平定叛乱。窦婴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他坐镇荥阳,负责统制进攻齐、赵两国的汉军,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他被封为魏其侯,在朝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汉景帝商议立储之事时,窦婴敢于直言,反对窦太后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想法,展现出他以国家大局为重的高尚品质 。
西晋时期的 “三张”—— 张载、张协、张亢,同样是武邑的文化名片。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等职,他的代表作《剑阁铭》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 “文章典则”,晋武帝甚至派人将其镌之于石 。他的《七哀诗》通过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以及秋风扫林的凄凉景色,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寓情于景,表现出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张协少有俊才,与张载齐名,曾任公府掾、秘书郎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 。张亢虽才藻不及两位兄长,但独解音乐、伎术,与载、协并称 “三张”,他有述历赞一篇,是论述音律的文章 。“三张” 的文学成就,不仅为武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在西晋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俗画卷,多彩民间
武邑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每年春节、元宵节,乡村里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花会 ,龙灯、狮子舞、地秧歌、旱船、跑驴、高跷、架子鼓等节目纷纷登场,让人目不暇接。县委宣传部联合文化部门还会在县城组织花会调演,届时,几十支花会队伍敲锣打鼓地在各主要街道演出,其中龙店、薛庄、夹河、南关等地的花会队伍最为著名 。在元宵节前的大型民间花会调演活动中,南关村的舞龙表演气势磅礴,巨龙在表演者的舞动下,时而腾飞,时而盘旋,仿佛要直上云霄;芦口村的跑驴活灵活现,演员们模仿着驴子的动作,或奔跑,或跳跃,让人忍俊不禁;王孝村的舞狮则展现出了狮子的威武与灵动,它们腾挪跳跃,还不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王吕义村的腰鼓及锣鼓节奏明快,演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感;鲍新村的特色秧歌也别具一格,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扭出欢快的步伐,传递着节日的喜悦 。这些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 。
在武邑县,河北梆子、哈哈腔、老调、京剧等传统剧种深受人们喜爱 。全县有 200 多名群众自发成立了民间剧社,其中中王孝、刘辛庄的剧社最为活跃 。县里经常举办京剧票友演唱会、比赛,并将优秀唱段在县电视台播出 。自 1998 年 12 月举办第一届京剧演唱会以来,每年都会如期举行,吸引了全县城乡及阜城、景县、枣强、泊头等周边县市的京剧爱好者参加,京剧演唱会已经成为全县每年必不可少的 “文化套餐” 。在这些活动中,票友们纷纷登台献艺,他们的唱腔或激昂高亢,或婉转悠扬,展现出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除了花会和传统剧种,吹歌鼓乐也是武邑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有 150 多人从事传统吹歌、鼓乐,主要乐器有唢呐、笙、笛、电子琴等 。过去,这些演奏者多为民间丧事进行演奏,而 2006 年后,随着几家文化庆典公司的成立,他们开始承担婚庆、开业、联谊联欢等活动业务,为这些场合有偿吟歌、奏乐 。在婚礼上,欢快的吹歌鼓乐声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在开业庆典中,激昂的乐曲则表达了人们对事业的美好祝愿 。
青冢山 “三月三” 庙会也是武邑县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该庙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清朝至民国期间,它已发展成为京南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庙会,晚清重臣李鸿章曾为大殿亲笔题写 “灵光普照” 巨额牌匾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活动曾一度停止,1998 年后得以恢复,之后规模不断壮大,每年有两、三万人到青冢山赶会 。庙会从农历二月三十开始,到三月初十结束,届时,县内及景县、阜城、武强、德州等地的人都会云集在窦氏青山脚下 。人们或欣赏节目,或登山瞻仰,或商品交流,或进庙祈福,整个庙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庙会上设有三百多个摊位进行物资交流,有秧歌、鼓乐、歌舞、旱船等二十多个文艺团体参加演出,活动面积达一平方公里 。县农牧局等职能部门还会组织技术人员到庙会现场,为农民答疑解惑,把庙会变成了传播科技知识的讲堂 。
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武邑县的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其中,硬木雕刻技艺堪称一绝,在 2018 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项工艺起源于西汉,完善繁荣于明清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清朝中期雍正十年,宫廷造办处大臣年希尧曾来武邑县巡查,招募木工、雕刻艺人,带走老榆木料、图纸,此后,武邑籍雕刻艺人成为专为皇室贵族制作家具的御用工匠 ,宫廷造办处 80% 的工匠都来自武邑及其周边地区 ,武邑县也因此成为 “京作” 派系木雕家具制作中心之一 。
武邑硬木雕刻家具以选材精细、加工考究、雕刻细腻、文静典雅、造型优美等特点,博得皇宫贵族、巨富商贾及文人墨客的青睐 。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把浮雕、高雕、圆雕、立体雕和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经过旋活、锼活、凿活、铲活、锉活、磨活、上色、烫蜡、漆活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不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美观,更注重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他们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将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元素雕刻在硬木上,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
在武邑,有许多家庭都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他们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雕刻,将这门技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走进武邑县的一些村庄,常常能看到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专注地雕刻着各种硬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了武邑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如今,武邑县有硬木雕刻从业人员 3 万余人,加工生产企业及摊点超过 1000 家,年产值近 10 亿元,年生产各种木器产品上千万套(件) 。武邑硬木雕刻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景韵独特,魅力武邑
武邑县不仅历史文化丰富,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衡水野生动物园就坐落于此,它是一座集野生动物保护、公众教育、休闲游览为一体的国家二级野生动物园 ,总占地 1265.6 亩,总投资约 5 亿元 。这里宛如一个动物王国,拥有 9 大类 76 个品种 1794 头(只)动物 ,涵盖了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火烈鸟等众多珍稀物种 。走进园区,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动物世界,各种动物或悠闲地踱步,或欢快地嬉戏,让人目不暇接 。
在自驾区,游客可以驾车缓缓前行,近距离观赏骆驼、白袋鼠、梅花鹿、斑马等草食动物 ,它们或温顺地吃着游客投喂的食物,或好奇地打量着车辆,十分有趣 。步行区则充满了各种娱乐设施,如游乐场、水中碰碰船、水上乐园、蒙古跑马场、恐龙乐园等 ,让游客在观赏动物之余,还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飞鸟乐园区里,天鹅优雅地在水面上游弋,金刚鹦鹉、巨嘴鸟、蓝孔雀等色彩斑斓的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猛兽展示区里,狐狸、草原狼、棕熊、非洲狮、东北虎等凶猛动物威风凛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除了衡水野生动物园,窦氏青山墓也是武邑县的一处重要景点 。它又称 “安成侯墓”,位于河北省武邑县青冢村南,观津村东 ,是汉文帝皇后窦猗房的父亲窦青的坟墓 。该墓地占地 36582 平方米,现高 22.9 米,周长 490 米 ,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 。窦青死后葬于故里,窦猗房被封为皇后后,窦青被追封为安成侯 。窦皇后成为皇太后后,为其父扩建墓冢,升高封土,以能 “西望长安” ,还修建庙宇,并立 “窦氏青山” 墓碑一通 。如今,庙宇和碑刻虽已被毁,但 “青山” 依旧矗立,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1982 年 7 月 23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将 “窦氏青山” 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遗迹 。
观津公园则是一处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 ,它位于衡水市武邑县京广线明清家具大世界 ,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公园内有八角亭、六角亭、吊桥、广场、人工湖、石拱桥和小木桥等景点 ,还有大量的乔灌木 ,绿树成荫,花草繁茂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在湖边,欣赏着湖光山色,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放松身心 ;也可以在亭子里休息,与朋友聊天,享受悠闲的时光 ;还可以带着孩子在游乐设施上玩耍,共度欢乐的亲子时光 。
舌尖武邑,美味盛宴
在武邑,美食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也是展现当地文化的窗口。其中,武邑扣碗无疑是武邑美食的代表之作,它承载着武邑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 。据记载,武邑扣碗起源于宋代,从那时起,武邑农村就有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方言称之为 “席儿” 。到了明清两代,武邑扣碗已负盛名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路过此地,偶然品尝到武邑扣碗,不禁失声叫绝,赐名 “武邑十大碗”,并钦定为宫廷膳食之一 。此后,武邑扣碗名声大噪,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
传统的武邑扣碗由 8 个 “净碗” 组成,分别是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 。这些扣碗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一碗都要经过煮、熏、改刀、蒸、加汤等多道工序 。以东坡肉为例,首先要把鲜猪肉打成四方块,加入调料下锅煮至八分熟捞出,然后进行熏制,再改刀切成菱形块,要求肉断皮连 。排碗时用定子碗(小蒸碗)反排,上锅蒸制一小时 。上席时再改用细瓷花碗倒扣过来,肉皮连在一起,看外表是一整块方子肉,用筷子一夹就成了小菱形块,菜形非常好看 。吃时放葱末、香菜,浇上特制的香菇高汤,色、香、味、形俱全,既是美味佳肴又是艺术品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武邑扣碗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扣碗的数量从 8 个增加到 10 或 12 个,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讲究四大件,即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讲究荤素搭配,因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品种,如 海味、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焖子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样食品 。
除了武邑扣碗,桑村熏肉也是武邑的特色美食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桑村熏肉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选用优质的猪肉,经过腌制、煮制、熏制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熏肉 。在腌制过程中,加入多种香料,使猪肉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增加了熏肉的层次感 。煮制时,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确保猪肉熟透且口感鲜嫩 。熏制是桑村熏肉的关键环节,采用传统的熏制方法,用果木或柏木熏制,使熏肉具有独特的烟熏香味 。
龙店扒鸡同样是武邑的美食名片 。龙店扒鸡制作独特,肉烂脱骨,色鲜味美,肥而不腻 。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鸡、砂仁、丁香、玉果等 。制作时,先将鸡宰杀、洗净、整形,然后放入经年循环的老汤中,配以多种中药材,用文火焖煮 。鸡源选择至关重要,当地的农家鸡为最佳来源 。经过这样的制作工艺,龙店扒鸡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
留言互动,共探武邑
武邑县,这座藏在河北东南部的小城,无论是历史的厚重,还是人文的底蕴,亦或是民俗的多彩、美食的诱人,都让人难以忘怀 。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阅、去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