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说粟裕有两个弱点,其实这两项,也恰恰是后世推崇粟裕的原因

近现代史源 2025-04-09 18:36:38

粟裕和陈赓,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一个排第一、一个排第四。而在建国初期,他俩在总参谋部直接共事过,粟裕很欣赏陈赓的军事才能和战争经验,所以让他分管总参的作战事务,重要性高于其他副总长。

除去工作上的交集外,两位大将的私交也非常好。粟裕擅于军事上的钻营谋划,但私底下是个话不多的人;陈赓则比较好动,性格活泛幽默,经常喜欢聊天打趣,跟粟裕的特点正好互补,成为朋友并不意外。

1961年陈赓大将不幸因心梗早逝,粟裕悲痛不已。此前不久他还专门放下军事科学院的工作,到上海的医院里探望过这位老友。没想到陈赓这么快就走了,这给粟裕带来的打击非常大,从此失去了一个知己。

也正是那最后一次见面,对粟裕放心不下的陈赓,当面向他提出了善意的劝告:古往今来两种人处境最危险,一种是功劳太大、遭人恨;另一种是主见太强,身居高位又不知藏锋。你老兄啊,我看这两样全占了!以后最好能想办法改善一下。

粟裕对于陈赓所言,深以为然,他知道陈赓能做到毫不讳言,完全是为了自己着想。其实粟裕在此前几年的个人经历,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陈赓总结的两点问题。陈赓堪称我军最全能的将军,他看人看事,还是非常准确的。

粟裕的军功有多大?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一次性歼灭蒋军超过5万人的战役数量,粟裕指挥了7场,在所有将帅中排名第一。更关键的是,粟裕名义上并非三野军事主官,他头顶上还有老首长陈毅挂帅,粟裕以副职、代理的身份,干了许多元帅都干不成的业绩。

三野原本不是用来打战略决战的部队,作用在于牵制周旋;结果粟裕的军事才能太强,指挥三野打的好仗太多,毛主席在欣喜之余,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这支大军的战略地位,其后期战绩和重要性,几乎可以跟四野平起平坐了。后来的开国大将里面,没有一个人能跟粟裕比战功,包括陈赓也不能。

陈赓为人豁达,他当然不会嫉妒粟裕的功劳,反而极为推崇对方的军事才能。淮海战役中野打双堆集时,起初进展很不顺利,部队伤亡大却打不动,陈赓也苦无良策。关键时刻粟裕打来电话,向中野野司推荐了“土工掘进”的攻坚方式。陈赓一用,这招果然效果显著,打烂了国民党军的汽车防线,对峙多日后终于形成围歼战,他对粟裕的本事更加叹服。

再说说粟裕的“主见”。1948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要求粟裕率部,提前渡江牵制国民党军,缓解我方在中原战场的巨大压力。那时候国军在江北兵力相对充沛,中野快坚持不住了,华野也是几个月都打不开局面。

可是粟裕仔细分析论证后,坚持认为时机不成熟,不宜这么干。为此,他几次发电报跟毛主席“论理”,坚持华野主力不过江,争取短时间内打几个大仗,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从而扭转中原战场形势。

跟中央顶牛,能行吗?没有这样的先例。陈毅忧心忡忡,怕毛主席不高兴,奉命带着粟裕一起到西柏坡面见中央首长。可见了主席和朱老总,粟裕也不让步,开诚布公地谈自己的看法。

他讲得有理有据,说渡江几个纵队牵制不了中央军主力,还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力量,轻易分兵是有害的。结果,粟裕还真把主席给“说服了”。华野主力没有早早过江,才打出了不久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蒋军在江北遭到彻底失败,全国解放也成了时间问题。

这件事只是一个缩影,粟裕坚持自己的军事观点,在建国前后还有很多例子,大部分结果都是好的。但这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强烈的个人特质,未必所有人都能像毛主席那样充分理解、包容自己的爱将。

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此前顺风顺水的三军总长粟裕,意外遭到批判失去职务,成了专门在军事科学院搞理论研究的副院长,这种落差是非常大的。万幸的是,粟裕并没有被真正“打倒”,虽遭批评失去军权,但还是保留了一定地位,个人境况还算体面。

尤其是后来得到陈赓的两条劝诫,粟裕思考了很多。虽然不擅长交际,但粟裕为人十分谦和,此后的生涯中更是作风极为低调,轻易不谈个人见解,在特别时段没受到大的冲击,一直到1984年安然离世。就连58年扣在头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帽子,也在1994年被军委登报摘掉,这个结果对他个人虽有遗憾,却还算比较圆满了。

话说回来,陈赓当年总结的两个“缺点”,放到后世来看,却也恰恰是粟裕受到广泛敬重的两个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开国将帅们也不是完人,革命几十年,在具体的事件处理上,或多或少都有被人点评指摘的地方。但粟裕似乎是个“特例”,根本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非议、或者一些人口中的“黑料”。

一方面,陈赓说“粟裕战功太高”,对于一个已经过世的军队元勋,现在的百姓只会记得粟裕的巨大功劳,这个特点成了单纯的、他对新中国的贡献,而不会有人去猜忌一位在自身领域如此成功、出类拔萃的先辈。猜忌的基础既然不存在,便只剩下好的印象了。

另一方面,粟裕的主见,在于专注军事,而不去搞政治、拉关系。在民众看来,这又是一名专业人才的重要美德,不牵扯进一些容易破坏个人声望及评价的事情,弄得毁誉参半。

特别是忆苦思甜,如今大家都爱听毛主席的教导。主席生前是极为欣赏、器重粟裕的。就连58年粟裕遭到误解、被人批判时,毛主席也曾通过萧劲光,为他主持过公道,说:粟裕在北京总部工作期间,没有什么私心。这其实是对“极端个人主义”论调的一种否定。

1959年军委开会,毛主席没看到粟裕列席,心里不高兴,对大家说:你们有几个人,具备粟裕的本事?说完便指示罗瑞卿,以后这样的会要请粟裕来。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太厉害了,是以少胜多的世界名局。主席笑了,直接告诉蒙哥马利:淮海战役是我的战友粟裕指挥的,数他最会打仗!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当年所谓的“缺点”,反而令粟裕大将的革命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了,这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人性使然,在民众心理上的一种正常反馈。

粟裕军事生涯后期,确实留有一定的遗憾。这样的经历在后辈眼里,更多的是惋惜和联想:若粟裕没有被错误批判,会取得怎样的成就,拥有多高的地位?

其实粟裕本人,是不会太在意这些的。正如将军在战争年代“两让司令员”时,所体现出来的那样:德才兼备,心胸宽广。他专注于集体的胜利、革命的胜利,而非狭隘的个人成就。谨以此文纪念开国第一大将粟裕。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阅读:9
近现代史源

近现代史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