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26岁,我23岁,想到同一问题,但是无解

凡人摸史 2023-01-31 21:24:24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砍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啻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苏轼《和子由蚕市》,作于嘉祐八年,此时他还在凤翔做小官。

尽管全诗乃是跟兄弟唱和,回忆故乡二月十五的蚕市热闹,然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只为说出最后一句。

一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已在很多诗里痛苦于远离家乡,虽然思念异常,却又为官在外,脱不开身。

但这种痛苦,终究是自己的选择,真要回家,狠下心,也能回,既决定不回,也只能怪自己。

可有件事,却是怎么也逃不掉的,无论你怎样选择,完全不会等你半秒。

没错,那就是时光,韶华,流年。

读罢苏轼此诗,不由得想起大学毕业不久写的一首诗。

尽管已是十七年前的事了,现在还能全篇想起——这又更理解了,为何苏轼常会在很多年后,手书曾经的某诗某词,送给朋友们。

洪山墨绿浏水汤,几度呼朋叹斜阳。

气盛年轻曾有怨,天长日久已无梁。

聚时常恨浪光缓,别后方知情谊长。

梦里依稀萦萦语,何年巧遇留杜康。

有时常想,这种诗,是不是辛弃疾所言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看完了苏轼的,我就释然了,感慨年华易逝,并非老人的专利。

有人要笑了,你怎么把自己跟苏轼比呢?

其实,这有什么不能比的呢?他们的诗篇之所以能永流传,正是因为能激起后人的共鸣啊。

0 阅读:28
凡人摸史

凡人摸史

一个普通人的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