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用“言必称希腊”,形容那些总是引述外国事例来指导中国问题的人,认为外国的做法一定比中国正确,这当然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心态。
不过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已经很少有人以仰视的态度看待西方,中国人开始用理性地目光审视中外之别。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美欧国家却开始“言必称中国”。
只不过,这种行为只是为了拿中国当“挡箭牌”,西方某些政客演讲,三句不离“中国”,仿佛离开“China”一词就不会说话了。
以俄乌冲突为例,这原本是北约集团与前苏联势力对抗产生的历史问题,中国既不是当事方,也没有任何利益关联。但在冲突爆发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将视线投向了中国。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当然是声嘶力竭地痛骂,但总是意有所指地暗示中国“拉偏架”。
而相对中立的国家,如巴西、南非等,也要找中国商议“俄乌冲突”,美国更是将中国视作当事方,法国杂志“聚焦”的一篇文章甚至说:“美国嘴上喊着俄罗斯,心里想的却是中国”,更过分的是,现在美国甚至连内政问题也要拿中国说事儿,并且这些问题还都是美国的“顽疾”。
其一,制造业衰落
川普时期,美国将其国内的失业问题、制造业衰落问题都归咎于中国,说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导致制造业外流,以此为理由发动“贸易战”,结果自伤一千。
其二,芬太尼滥用
拜登上台后,坊间流传其会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但是拜登迅速被川普的“中国魔怔”病毒感染,不但继续维持对华高关税,还试图将所谓的“芬太尼问题”归咎于中国。
芬太尼滥用在美国国内是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这本质上是美国医疗体系、药物监管以及边境走私共同造成的。然而,美国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怒火,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药物厂商的正常经营活动。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美国这种自己生病却逼别人吃药的行为,既荒谬也无用。实际上,美国最大的芬太尼来源是墨西哥,与其指责中国,不如管好自己的边境。
其三,债务违约
最近,美国国防部长也加入“碰瓷”中国大军,其在美国会作证时称:如果美国债务违约,得利的将是中国。
分明是美国国会两党自己约定的债务上限,无论是否通过,都是美国内政问题。然而,由于两党恶斗,一个技术问题,迅速演变为可能导致政府“关门”的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人不得不请出“中国”。
美国防部长奥斯丁表示:中国将美国描述为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他担心,一旦美国债务违约,中国将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看法,并且壮大中国的决心。
那么,为什么国防部长会关注债务问题呢?其实是因为,如果债务违约,美国军费预算将无法得到批准,因此,奥斯汀先生寻求的在2024年增加3.2%的军费的提案可能无疾而终,而其中包括增加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因此,他故意拿“中国”发出了“可怕的警告”。
甚至就连被称为“鸽派”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称一旦债务违约,可能会引发对美国捍卫国家利益能力的质疑。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尔海恩斯则表示,中国和俄罗斯都将抓住债务违约的机会,将美国描绘成“内部一片混乱”。
纵览这些发言,可以看出,美国的两党争斗中,“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特别好用的借口。但是,这样的讨论有一丝可能接近真理和现实吗?有一点希望增进了解和信任吗?有可能解决美国自身的痼疾吗?当然不可能。
美国政坛已经演变为一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攻讦的烂局,政客身处这样的烂局之中,对外却高举所谓“民主自由”大旗,实在是荒谬至极、分裂至极。
可笑的是,这帮政客在国内拿中国说事,当面对中国时,却又是一副截然不同的嘴脸。
从拜登、布林肯、到耶伦,无一不表示“愿意与中国沟通”,希望”尽快访问中国”,奥斯汀不久前还称:愿意与中国防长在香格里拉见面,当然,统统都被中国拒绝。
中国事实上已经全面冻结与美国关系,因为对华已经失去意义,美国总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而无信,背弃承诺,与这样的对象沟通,只会浪费时间。
中国立足合作共赢的理念,近期在欧洲展开外交之旅,从法国、德国到挪威,刮起一阵和平旋风,而欧洲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发出与美国不同的声音。
《外交官》杂志近日刊文称:“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倡议在世界秩序中找到了接受者,包括美国的盟友英国和法国。”
马克龙和荷兰首相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盟友并不意味成为附庸,美国的盟友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英国外交大臣强调,英国将奉行自己的对华战略,而不是与美国结盟。英国和中国在方法上有“选择权”,并拒绝接受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即新兴大国和老牌超级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理论。
这些声音表明,美国长久以来的霸权思维和唯我独尊的例外心态,已将其推上了被孤立的位置,而这是自大和傲慢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其政客无能导致的治理失能,这样的国家将会有怎样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