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再次发力,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聚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推新政,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2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如下。
推动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到2025年,建成30-50家省中试验证平台;到2027年,现代化中试验证平台体系基本建成,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推动制造业与设计服务融合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200家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在推动制造业与质量服务融合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打造一批质量稳链强链标志性项目,推进一批质量管理公益推广试点。在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建立一批“一站式”服务站点,支持企业加速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到2027年,重点推进17条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成18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降低企业应用成本和试错风险,对工业企业利用购买的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改造或增资扩产,按规定享受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
而在人力资源匹配产业需求方面,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力度。
广东集成电路3+N格局不断发展
回顾2024年,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集成电路产量804.00亿块,同比增长21.0%。从产品出口看,2024年广东集成电路出口金额2785.0亿元,较去年增长15.2%。目前,广东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呈现“3+N”产业发展布局,全省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带动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广东省在多个地区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具体来看,深圳拥有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园、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坪山区集成电路产业园;珠海分布有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包括京广协同创新中心、花都区临空数智港、南沙科创中心芯新产业园、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另外中山、清远、韶关、肇庆、云浮、茂名、湛江、河源、汕头等地也在积极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
而从代表企业看,广东省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领域拥有众多重点企业,如华为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汇顶科技、平头哥半导体、芯海科技、粤芯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全志科技、天域半导体、杰理科技、深圳赛意法、深南电路等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a4918a58eb8199ca850732c6c2be88.jpg)
在今年早些时候,广东也发布了2025年的新目标,2025年广东省将加快实施“广东强芯”工程,补齐集成电路制造、先进封测等短板,大力发展材料及装备产业。广东省计划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培育更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华润微、方正微、粤芯、增芯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爬坡”,谋划建设光芯片产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