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已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青记爱观察 2025-02-12 05:04:33

江苏紧追广东,浙江逼近山东,上海重回前十。

2024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迎来了集体狂飙时刻,成为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引擎。

“带头大哥”上海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万亿的城市,GDP达到5.39万亿。

江苏GDP达到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浙江GDP总量迈上9万亿元新台阶;安徽GDP跨上5万亿元台阶,三省GDP增速分别达到5.8%、5.5%、5.8%,高于全国0.8个、0.5个、0.8个百分点。

从区域整体经济规模看,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达到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6%,占比较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

即使放到全球主要经济体来看,按照最新汇率的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为4.54万亿美元,赶超了德国的4.53万亿美元(根据IMF数据,德国2024年GDP为4.71万亿美元,增速为-0.2%),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几乎已是定局,而且未来领先优势还会进一步加大。

长三角的全面崛起不仅体现在GDP数据层面,还有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大爆发。

这个春节,坐拥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六小龙”的杭州,成为中国创新力量的代表。

杭州能够在本轮AI竞赛中胜出,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创新生态的搭建。

这同样是全国新一轮科技创新竞赛的关键所在——人才质量和密度更高、产业协同效应更强的区域将占上风。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均衡的区域,长三角省市集体“狂飙”,也是区域一体化走深之下各省市深化产业协作、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

在区域发展层面,长三角发展中始终围绕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如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都充分享受到了上海产业外溢的红利;

再如“散装”江苏,13个设区市实现“城均万亿GDP”,显示出其均衡发展的强劲实力。

具体到产业协作层面,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长三角不少城市都在布局,并且各市发力的产业链环节各有不同,产业协同效应强。

随着高素质人才集聚、产业链创新链协作更加紧密,长三角将更加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

长三角GDP在2024年的突出表现还有一个背景:五经普。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浙江、江苏等省份,以及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2023年GDP修订后都增加了不少。

其中,浙江、江苏调增了3067亿、2701亿,领跑各省。

各市层面,上海调增4185.81亿元,杭州、苏州、宁波分别调增901.02亿元、860亿元、693.77亿元,领跑各市。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一轮经济普查中,自有住房价值的统计方法由之前的成本法改为虚拟租金法。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也首次被纳入统计。

具体来看,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苏2024年的表现最为惊艳。

2024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137008亿元,增量达到6000多亿,高居全国第一。

对比身前的广东,两省的差距由2023年的7000亿左右大幅缩小到了4600多亿。

换言之,江苏仅用一年时间便追了广东2200多亿。

迅猛的追势下,江苏颇有赶超广东、重夺全国第一大省的意图。

实际上,从近五年的表现看,江苏一直在逼近广东。

2020年-2024年,江苏GDP增幅达到33.3%,要比广东(27.4%)高出5.9个百分点。

在全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过去五年里,江苏依托雄厚的工业根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加速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全面爆发,展现出极强的韧性,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

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的同时,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也同比增长10.5%(1-11月),对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9.8%,比上年提升30.5个百分点。

反映到高新技术产业表现上,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比上年加快6.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7.8%。

除了江苏,同样以追赶者姿态不断蓄力的还有浙江。

2024年,浙江完成生产总值90100亿元,较上年增加4480亿,这一增量同样超过了身前的山东。

综合近五年表现,浙江GDP增幅为39.28%,也比山东(35.4%)高出近4个百分点。

在接下来的两年,浙江还会给足山东压力。

2023年浙江省“两会”上,明确提出“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的目标;

同一年,山东省“两会”定下的目标是“2027年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11万元”,若按照山东常住人口1亿的量级,意味着2027年山东生产总值要达到11万亿。

显然,山东并不能满足于眼前GDP破10万亿的目标。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民营经济“金名片”正越来越亮。

202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整体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4%。同时,去年浙江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十万家,达到100361家。

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服务业100强、研发投入500家、发明专利500家等五张榜单上,浙江上榜数均居全国第一,首次实现大满贯。

2

具体到各城市,宁波、合肥同样以在全国“进位”为目标。

尤其是宁波,近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势。继2017年GDP破万亿后,宁波仅在短短三年间GDP排名便超越佛山、长沙、无锡、青岛四市,从第16位跃升到第12位。

2024年,宁波GDP突破1.8万亿,达到18147.7亿元,再次实现对天津的超越,排名升至第11位。

宁波距离“2025年GDP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十”的目标越来越近。

来看宁波身前的南京,2024年GDP为18500.81亿元,增速4.5%。

从增速看,宁波比南京高了0.9个百分点;从增量看,宁波比南京高出600多亿。

近年来,宁波一方面进一步稳固工业、港口、民营经济优势,比如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另一方面,宁波正奋力补上科创短板,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在此过程中,宁波尤为注重针对石化、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科创资源引入,如与中石化共建新材料研发平台等,不断提升绿色石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合肥则在紧追济南,两市GDP一直互相紧咬。

2023年,济南、合肥GDP分别为13005.8亿元、12787.3亿元,济南领先合肥200多亿。

到2024年,两市GDP分别为13527.6亿元、13507.7亿元,济南领先优势只有20亿。

同为省会城市,合肥与济南都拥有全省领先的高校、科研资源布局,在人才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两市都有不错的基础条件。

但对比之下,合肥在科研资源与产业的结合方面,明显要更胜一筹。

比如,合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学优势,全力打造“量子科技”“量子产业”双高地,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1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4个。

再如,合肥围绕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建设了一批关键共性研发中心、搭建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建设。

同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的济南,多侧重于比亚迪整车以及配套项目的引进,与本土科研资源结合并不多。

合肥围绕产业上游研发环节积极延伸,让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保持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1-9月,合肥引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达到153个,总投资达1315亿元;2024年全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突破130万辆,远超2023年的74.6万辆。

除了宁波与合肥,如苏州、无锡以及2023年GDP破万亿的常州,“GDP准万亿”城市徐州、温州等,2024年都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苏州GDP为26726.98亿元,增长6%。尤其在强势的工业方面,苏州继续高歌猛进,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7万亿元,增加值增长9.2%。

同时,苏州还在加大项目招引积蓄发展后劲。2024年,苏州市58个省重大、545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总投资超8500亿元。

常州GDP增长6.1%,支柱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网”规模超8500亿元,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越发响亮。

温州、徐州GDP分别为9718.8亿元、9537.12亿元,两市很可能在2025年入列GDP万亿俱乐部。

3

产业高度协同,是长三角全面崛起的关键支撑。

这种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抱团发展”,使得长三角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加剧的这几年,供应链体系更加稳固、新兴产业加速出海,逆势实现新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拥有特斯拉和上汽,同时在上游芯片环节具备优势;江苏的动力电池产量、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浙江既有吉利以及合众、零跑等车企,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环节也有不俗实力;安徽则集聚奇瑞、蔚来等诸多整车企业,是这两年的“大黑马”……

目前,长三角已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即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得益于此,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

往深层次说,长三角通过产业协同构建的完善产业链体系,既使得长三角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全面到来之际率先转型,又实现各市产业的共同繁荣。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尽管整车制造不具备优势,苏州凭借在动力电池、零部件以及智能座舱等汽车电子环节的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

再如宁波,正依托零部件环节优势发力新能源汽车制造前沿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如力劲科技公司相关产品已交付奇瑞,为区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持。

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上海汇聚行业顶尖企业和研发机构,具备全产业链优势;江苏以封测为主,无锡、苏州、南京是重镇;浙江以材料与设计为主,在特色工艺上具有优势,代表性城市有杭州、宁波;安徽具备整机和制造优势。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正加速走向协同。

华虹半导体走出上海,在无锡建设其12英寸晶圆制造线;中芯国际西进,在浙江宁波和绍兴布局两条8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长电科技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和创新中心;上海的超硅半导体在合肥设立大硅片生产基地……

华虹无锡项目效果图

从2024年的表现看,各市集成电路产业也保持了高增长。

上海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值增长20.8%;杭州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增加50.1%、苏州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增长21.1%(1-11月);无锡集成电路“核心三业”比例更趋优化,设计业全国排名上升1位、封测业承担更多战略任务、设备业营收增长超30%,此外,无锡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0.1%。

产业密切协作基础上,借助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优越的港口优势,长三角开放优势也愈发稳固,助推优势产业加速出海,实现更大发展。

以汽车出海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出口68.1万辆、上海出口60.1万辆、浙江出口36.6万辆、江苏出口29.9万辆,合计达到194.7万辆,占全国比重(470万辆)达到41.4%。

在“新三样”出海方面,2023年,长三角“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达到5400亿元,占全国比重(1.06万亿)过半。

宁波港梅山港区梅西滚装码头汽车堆场

另一边,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云港港等港口正在大规模扩建,更好地服务产业出海。

比如,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集装箱码头项目一期工程的先导工程——佛渡作业区通航能力提升工程,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开工。

佛渡集装箱码头项目为浙江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梅山、六横港区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7个20万吨级及以下集装箱泊位。项目按“整体研究、分期实施”方式推进,先行建设一期2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计划2027年建成。

宁波港梅山港区6号至10号集装箱码头工程(简称“宁波港梅山二期工程”)已于2023年10月建成;2023年底,宁波港梅山港区全面建成。

据了解,宁波港梅山二期工程主要承担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内外贸物资中转运输任务,是宁波舟山港所属岸线最长、大型设备最多的集装箱港区和主要汽车滚装作业港区。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出海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宁波港梅山港区通过集装箱形式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量达到了13571辆次,同比增长95.21%。

1 阅读:922

评论列表

johnny

johnny

2
2025-02-12 15:55

所以呢?可以不交房租不裁员了?[点踩]

丿下辈子约定

丿下辈子约定

2
2025-02-12 10:15

古代江南省太牛被拆分了,现在新的江南省有出现了

何

2
2025-02-12 07:07

长三角确实牛,但别吹牛吹上天,整个长三角比起3800万人口的加州如何?

富贵墨池

富贵墨池

1
2025-02-12 12:38

苏大强可没有城均万亿

青记爱观察

青记爱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