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3岁过后是两种人生!

锦囊课程 2025-02-22 16:13:07

老话常说:

“树苗不修枝,长大难成材。”

简短的一句话里,蕴含着家庭教育的密码。

此外,李玫瑾教授。

她用自身三十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心得告诉我们:

13岁之前,许多"该管不管"的瞬间,正在悄悄改写孩子的未来轨迹。

换句话来说:

“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3岁过后是两种人生!

一、管与不管之间,藏着“大脑密码”。

脑科学研究显示:

12-14岁是前额叶皮质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自控力“刹车系统”训练的关键期。

就像学游泳,必须呛过水。

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反复的“碰壁-调整”中,才能逐渐形成。

美国儿科学会发现:

7-12岁未被建立行为规范的孩子,14岁后出现成瘾行为的概率高出4倍。

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能自觉收手,但有些孩子却能通宵达旦。

关键的因素,不是意志力强弱。

而是因为,早年管教的"刹车片"装没装好。

二、三个被误解的"不管"瞬间。

作为家长。

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呢?

其实,这些都是误区。

1、"孩子还小":

超市哭闹要玩具就妥协,等于教会他“哭声能开锁”。

2、"长大就好":

8岁偷拿零花钱不教育,14岁可能就敢偷手机。

3、"快乐童年":

完全放任的玩耍,可能养出不会系鞋带的“成年巨婴”。

在初中三年里。

很多学生突然厌学,多半是因为:

在13岁之前,家长选择“放任”不管,让孩子形成了散漫的习性。

当学习压力增加了,孩子就不适应了。

三、会管,比多管更重要!

不可否认。

很多家长,都有管孩子的意识。

但如何管教孩子?

大家可能找不到方法,从而陷入新的误区中。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曾提出“四根栏杆法则”:

给孩子设限要像围栏,既要保护又不束缚。

具体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1、管住“第一次”

你知道吗?

孩子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打人、第一次破坏规则,这时候的及时干预能省去日后90%的麻烦。

就像幼苗歪了马上扶正,比长成大树再砍枝容易得多。

2、把选择权当教具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当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对抗就变成了合作。”

所以家长不妨说:“写完作业后,可以选看动画片或去公园。”

这样做,比必须写作业更有效。

3、让后果说话

忘带课本?别急着送。

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发现:

自然的惩罚,比说教深刻十倍。

但要注意,后果必须是可承受的,比如淋雨会感冒,就不是好的选择。

4、留出“透气区”

卢梭说:

“最好的纪律,是让孩子觉得自由被保护着。”

所以,给孩子一些自由。

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踩水坑、捉昆虫。

四、管教的温度,决定孩子的高度。

李玫瑾教授常说:

“管教不是驯兽,而是种树。”

东北虎幼崽玩耍时,母虎会故意用尾巴扫倒它们,这不是欺负,是教育幼虎学会平衡。

同样,智慧的父母要懂得:

1、立规矩时,像山一样坚定。

2、讲道理时,像水一样柔软。

3、给自由时,像风一样无形。

作为家长要意识到,教育的玄机在于:

现在你牵着孩子的手有多稳,未来他独自奔跑的路就有多远。

在孩子13岁之前,家长播下的种子,将会为孩子的学习和人生积蓄破土的力量。

2 阅读:149
锦囊课程

锦囊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