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这一路,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悲喜交加。
喜是偶然,悲是常态。前几年,我不是在督促孩子学习的路上,就是在督促正当时。
但所谓的督促,只是给自己买个心理安慰,只是让孩子对学习更加排斥,反正无论我怎么催,怎么苦口婆心,孩子虽然放下了手机,关闭了电视,但断然不会摸一下书本。
初中三年,我付出了全身心的努力,可以不工作,可以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以孩子的学习为上,只想让他自律一些,有敬畏心一些,学习再努力一些。
可是,再美好的愿景都是自我臆想。我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怎么样,反正一到家,那叫一个“放飞自我“。
写作业用搜题软件,美其名曰:题太基础了,自己写浪费时间,我已经看过思路了都会。
让背诵的内容,潦草应付,写作业时字迹龙飞凤舞,给出的理由是:作业太多,哪有时间慢慢写。
看到孩子这样,我就很恼火,觉得他态度不够敬畏,学习不认真,什么都想敷衍。
嘴上说自己没时间,可是他的时间都用在了玩和放飞自我上,这不就是厌学了吗?哪还有半点驱动力和自我要求?
我催得越紧,孩子越不学习,甚至放出话:你再催我,再吵我,我就一个字不写,作业也不交。
我气鼓鼓的拿他没办法,心力交瘁,也更加焦虑了。在焦虑的加持下,催促得更频繁,要求也更严格。
于是,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
我内耗在孩子不努力的心慌中,就好像是到手的“肥肉“眼见飞走了的痛心疾首。逼急了孩子,孩子就拿两套数学题让我写写看,说你自己要是不会,就别来管我。
别说让我写数学题了,看都难看懂,面对孩子的挑衅,我既无奈又迷茫。
面对僵局,怎么破局呢?后来我想,反正改变不了孩子,那就改变自己吧,那就学着接纳吧。
于是,我不再催了,爱学就学,不学就拉倒。抽点时间搞一下自己,不把全部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后来我做了几件事:
首先,每当对孩子不满时,就向内求。
遇到孩子不学习,不写作业,对自己要求低时,我先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刻意控制自己一句也不唠叨,不催促。
大多数时,我遇到想要发火时,我会把自己关屋里或者下楼去走走,等内心的“小火苗“熄灭时再回家。
这时孩子还会关心地问我“妈,你出门干啥去了,你看我一会就准备开始写作业了“。
孩子其实都知道我在生他气,但看我没发脾气,没收拾他,也会对我同步示弱卖乖。
其次,不把成绩和学习当成唯一。每天发现孩子优点。
看孩子成绩退步或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时,会不由自主的烦躁。这时,我就有意识地克制负面情绪,不让自己内耗。
等自己情绪恢复之后,努力挖孩子的小优点,比如今天给我带加餐了,今天回来写了一页习题,今天跟我说话很耐心,今天跟我分享了学校一个有意思的事,今天比昨天表现好一点等。
当我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时,突然觉得这个孩子也不像我往日眼里的“摆烂和厌学“了,似乎是我要求太高,太不知足了。
这样胡萝卜加大棒,再用点阿Q心理时,觉得自己浑身轻松,也没那么焦虑了。
最后,坚持读书和写作、运动。
再来说读书、写作和运动这一条龙的闭环,简直是自我疗愈的“神器三件套”。
读书是我养成多年的习惯,而写作是疗愈成本最低,最快的捷径,而运动能让我身心愉悦。不管有再棘手的事,再想不开的结,只要我静心去沉浸其中时。
心就特别安定,人也特别温和,我想这也是我和孩子能在“厮杀”中依然保持着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
虽然我的脾气不大好,性格容易冲动,但我还算好学,有很强的反省和总结能力,还会经常复盘,并将我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进行还原。
在用文字还原的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追溯和复盘,再加上读书获取的新理念,会不断拿理论在自己身上践行。
这时,内心就会越来越平和,情绪就会更加稳定。
神奇的是,当我管好我自己时,我的孩子虽然没有往死里学,但明显比之前的厌学要积极了很多,当他的生活和学习迈入正循环时,他的理念和态度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当父母的态度和与孩子相处方式改变后,孩子真的会变。这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也是父母言传身教影响力的作用。
家有同款,忍了三年,哄着学,上了住校的高中,昨天开学,我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