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家将,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可是北宋响当当的武将世家。在北宋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杨家将那也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关于杨家将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可让人纳闷的是,北宋末年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咋就不见杨家将出来救国呢?这杨家将在历史上到底是啥模样呢?
先说说杨家将最后的辉煌吧。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在杨家将这儿也有点应验。杨家将第三代的杨文广,和他爷爷杨业、父亲杨延昭比起来,在历史上相对低调些。但低调可不代表没能力。杨文广第一次在史料里出现,是跟着狄青南征。这狄青和杨家缘分可不浅,狄青以前是杨延昭的部下,现在杨文广又在狄青麾下。当年杨延昭就挺欣赏狄青这年轻小将。
杨文广虽然名声没父辈大,可也有自己的遗憾,就是没能镇守边关。不过有那样的家世,从小耳濡目染,在军事上还是有成就的。他和当朝名将王韶关系不错,俩人经常一起讨论军事问题,像战术啥的。王韶对杨家也好奇,毕竟在当时的朝廷里,像杨家这样的武将世家不多见。王韶就问杨文广,他父亲和祖父在军事上有啥心得。杨文广也是知无不言,说他祖父用兵“先谋后兵”,父亲治军恩威并施。这话传到宋仁宗耳朵里,仁宗特别赞赏,不仅口头表扬,还赐给杨文广一副金带。这金带可不是随便能赐给臣子的,一般都是用来褒奖军中能臣。
得到宋仁宗赏识后,杨文广在军中推行政策就容易多了。当时宋军长期处于安稳状态,将士们战斗力下降,很多士兵开始懈怠。杨文广很担心,就上奏朝廷,希望恢复“云州营”的骑射传统。毕竟士兵长时间不训练,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北宋军事实力本来就弱。宋仁宗很快批示同意,杨文广就亲自督促士兵训练。他把父亲留下的治军方法用在将士身上,还真有了成效。
没多久,辽和北宋在幽州地区起了摩擦。杨文广得知后,连夜写了《幽燕攻略》,里面不仅有幽云地区详细地图,还包含了他祖父和父亲留下的经验心得。虽然朝廷没让他带兵,但他这份忠心让朝中很多人感慨,大臣们都说不愧是杨家将,三代皆忠良。嘉祐六年,朝廷任命杨文广为泾原路经略使。可杨文广运气不好,还没等到建功立业,就在途中病逝了。朝廷念他功劳,追封他和祖父、父亲一样的官职。杨文广这一去世,也算是杨家将开始走向覆灭了,他在军中的很多改革也因为他的离世而没了下文。
那么,从杨文广逝世到北宋覆灭,中间还有半个多世纪呢,杨家将咋就消失了呢?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北宋后期的政策。
宋徽宗的时候,任命蔡京为丞相,蔡京推行“保甲法”。简单说,就是把所有军队都收归中央,以前很多军队在武将世家手里,现在都归朝廷了。这对皇帝来说,能加强中央集权,挺高兴的。可杨家将的老部队就被打散了,老部下们也被分到各地。这“保甲法”要是在军事强国、盛世推行,可能是个加强中央集权的好办法,但北宋当时的情况可不行。老将赵德昌就反对这政策,他觉得杨家在练兵和带兵上有自己的一套,改了肯定受影响,可惜没人听他的。“云州营”在这次改革中也被裁了,里面擅长骑射的将士,有的被改编到禁军中,有的直接被赶回家。
这还不算完,十年后朝廷又颁布新政策,规定边关驻守将领不能超过三年。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政策好像有点好处,就像毛主席推行的“八大军区互调”。但当时北宋的局势和近代中国可不一样,在封建王朝里,这政策弊端很大。那些世代驻守边关的世家,因此没了根基。而且一个家族长期驻守,有自己独到的应对方法,三年时间,新将领很难形成有效的应对方案。宋徽宗在军事将领任用上,非要按自己想法来,不用朝中老臣,要用新一代将领。那些熟悉沙场的武将,包括杨家将,就被朝廷淘汰了。金军破城的时候,好多老臣都感叹:“要是当年杨家将还在,哪会这样啊!”
要说起来,很多人觉得是“文臣误国”,但说到底,还是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在作祟。朝廷不放心武将,不给武将权力,一直压制他们。因此,北宋灭亡时,杨家将未能出现救国,既有家族传承中断的原因,也有北宋政策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