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大获成功,他的发明人梁文峰自然也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我查了梁文峰的教育经历——

小学就读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梅岭小学,初中、高中在吴川市第一中学就读。 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方向。后考上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吴川市是一个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五线城市,梁文峰以“状元”身份考入中国知名学府浙江大学。
这样的教育经历很厉害吗?恰恰相反,在学术圈子里,这种教育经历太普通了。
我曾经和多所大学的教授探讨过类似问题,这种纯国内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不能留在大学里搞科研?大家的看法都是——不能。
首先,梁文峰不是博士,他就没有了申请在大学留教的资格;其次,即便他是博士,如果没有留学经历,国内稍微像点样的大学他也进不去。
此外,还有比较几件残酷的现实——
因为梁文峰的中小学都是在国内读的,他就没有资格以国际生身份申请免试进入清华、北大上学,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地通过努力学习,以高分成绩考入浙江大学这种名校。
梁文峰的教育资历目前止步于硕士。过去的博士要通过考试选拔,现在据说改革了,博士学位变成申请制。这就是说,如果梁文峰想读博士,而他的硕士生导师不向特定的博士生导师推荐,他是没有资格就读博士的。
还有,别看今天梁文峰主导下的DeepSeek如此风光,但将来如果参选院士,还需要有分量的院士联名推荐他才成,所以梁文峰要想当上院士现在就要和圈子内的院士们搞好人际关系。
从梁文峰的教育经历来看,他就是妥妥的“小镇做题家”——出身普通,通过高强度应试训练,最后考入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是中国应试教育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因资源、眼界、人脉等限制,走上社会后往往陷入发展瓶颈。
在梁文峰的基础教育阶段,那时候的教材还是支持自学的——梁文锋在学生阶段展示出极强的数学天赋,初中时就学完了高中数学,而且热衷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动手实践能力强。如果他读的是现在改革后的基础数学教材,恐怕很快就会陷入云里雾里的乱七八糟的前后不关联的数学知识碎片里不能自拔。
梁文峰是少数在社会上脱颖而出的“小镇做题家”。
梁文峰的成功证明中国式教育完全能培养成世界级的创新人才。中国不是出不了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理论天才,也不是出不了比尔·盖茨和马斯克这样的新兴科技企业家,而是教育太卷,卷到很多这样的人才不能在我们社会上崭露头角。
梁文峰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那些由早期海归把持的中国学界在人工智能方面力所不逮,不能垄断人工智能方面的所有课题和项目,才让梁文峰这样没太多根基的人发展起来。
梁文锋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过去对“小镇做题家”充满嘲讽的舆论风向。有文章开始感谢正是有不少像梁文峰这样的“小镇做题家”的死磕,才为中国增加了更多的创新项目,他们说“小镇做题家”是国家的财富。
DeepSeek成立之初,梁文锋曾接受科技媒体36氪《暗涌》采访,他说,创新是信念问题。中国公司过去习惯用别人的技术创新来做应用变现,但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
这引发我的联想——过去我们总认为中国的创新需要师从西方科技的海归博士带领,我们才能在各种领域突破。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没有海归的指指点点,我们的本土学者会不会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还有文章将梁文锋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应试教育的胜利,称他把应试教育锻造的底层思维,“转化为颠覆全球AI格局的创新势能”。
这些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走火入魔了——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教材条理清晰、逻辑关系递进,不管教学还是自学都很合适;现在的基础教育教材全面学习西方那套乱七八糟的教学体系,特别增加了防自学机制,现代的孩子拿着现代基础教育教材完全没有能力自学。
既然,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教材能够培养出梁文峰这样的创新人才,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合各个领域工作的高科技人才,那么就没必要对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全盘否任和过度改革——最后改革成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怪样子,只会培养出一批批懵懵懂懂的学子来。
现在,马斯克正准备关停美国的教育部。我看,我们的教育部门还没有那么多问题,但是国内只讲论资排辈和留学圈子的学阀阶层正在形成,确实需要及时打破,这样才有机会让更多的梁文峰这样的本土创新人才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