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曲解经络的更正

董小华评趣事 2024-04-28 06:22:47

《黄帝内经》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 论》)

现代释义中错误的解释是:

“经脉、络脉都是装血的管道。”

然而深谙中华医道的人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脉在中医中是指血脉及经脉两方面,一方面是血脉(血络),即人体的血管,另一方面是指经脉(经络),即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古时把血管也算做脉络的一种,并称之谓“血脉”或“血络”,经脉和血脉是两种不同的脉象。

就是说,对“夫脉者,血之府也”。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笼统的以为《黄帝内经》所指的就是经络,正确的认定应该是血脉。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可见,古人已经把“血脉”与“经落(络)”分别进行了排列,说明经脉并不是血管(血脉)。

血脉,是指人体内流通血液的脉络。

《文子·守静》曰:

“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曰: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血络,血络也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细小的血脉,属络脉范畴。即皮肤浅表视而可见的络脉,如位于机体浅表的细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又指皮肤浅层有瘀血阻滞的络脉。

《黄帝内经》记载: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

当今有些人在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上,经脉与血脉常混为一谈。然而经过考证,《内经》对脉的认定,是经脉与血脉有别的。经脉有十二经脉,古时医书从来没有十二血脉之称。经脉穴位被称为气穴,从来没有被称为血穴一说。

经脉运行之气称为经气,没有称为“经血”的。《内经》中有“气脉其应也”、“气脉常通”、“阴阳气道不通”、“此气之大经隧也”等语,说明经脉又被冠以“气脉”、“气道”、“经隧”等等别称。而《灵枢·刺节真邪》中所说的:“血道不通”,则提示血脉的别称叫“血道”。

还比如,《内经》中还有动脉、赤脉、青脉等名词,古时对经脉和血脉如此明确的称呼分野,我们还把经络视为血管,这在认知上不免有点太滑稽了吧?

《内经》中的“脉”字共有两种含义。单说“脉”这个字,则有时候是指血脉,有时候是指经脉。如《灵枢·脉度》中有“脉度”之“脉”,以及“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脉”,均指的是经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的“夫脉者,血之府也”,又是单独指血脉而言。

《内经》中更有经脉与血脉在某句话中一起出现之处。如《灵枢·四时气》曰:

“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

《灵枢·天年》曰: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由此可见,经脉和血脉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汉书·艺文志》中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这里将经络与血脉并列陈述,更加明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不同。

在古代,气与脉的概念均指循行性感觉,后来称为经脉,再后来变成了“经络”。孟昭威教授是我国生理学界的前辈,曾经担任“经脉循行路线新图谱”绘制协作组的组长。孟教授认为,出土《脉书》证明了上述观点。

孟教授说:

经络“是循行性感觉路线,不是血管!“脉行六寸”不是血行速度,是循行性感觉速度”

这就是说,经络和血脉都是脉的内涵,经络和血脉同归于脉的称呼,所以经络也称经脉。经络不是血管,不是神经,也不是淋巴等等这些活人和死人身上都有的东西。但是经络又确实是我们能够感知的事物,它存在于人体的皮肤腠理之间,并影响着我们的气血运行。

脉在运行气血方面的功能,《黄帝内经》已经明确分为营血与卫气相对的两大循行体系,并且在二者的性能、病理以及治疗方面,也都有彼此各异的不同认识。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营血运行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而经络显然并不是指血液循环系统,如《黄帝内经》中称“营气运行”、“经脉流注”、“经气”等概念并不带有“血”字,因此经络和血脉二者早已经被中医区别对待,但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经脉在某种程度上统调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卫气是指经络作用于免疫防卫系统所产生的御病功能。正如《灵枢·经脉》所言: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现代中医脉诊学所指的是通过血脉诊病的方法,而事实上古时脉诊不仅仅局限于血脉诊病。

脉诊学大家赵恩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医脉诊学》中对此有精彩的论述,他说:

“脉诊起源于经络和经络检查,由于后来不做经脉的检查而是为了诊病辨证,脉诊就由诊全身经脉逐步简化为独诊寸口之法了。但溯其来源,脉诊是出自经脉诊的检查。”

《难经》成书于东汉以前,其内涵对血脉与经脉并重,等到《脉经》问世后,则是循感脉法最终消亡了的时代,自此以后,中医脉诊领域完全演化成为血脉诊法的天下。

赵恩俭先生对此说道:

“经脉检查是脉诊的起源。独取寸口则是脉诊在这一历史历程的完成阶段,至此,‘脉’的含义亦自经脉、血脉转化为指脉的跳动了。”

后记:

中医黑往往是抓住了《黄帝内经》所言的:“夫脉者,血之府也”。这一条,来否定经络的存在。

然而现代医学已经在循证方面已经挖掘出越来越多经络存在的证据。尽管如此,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的张洪林博士,依然把经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认定并登载发布的《荧光染料对心包经的活体可视化》科研实验论文说成是学术造假,欺世盗名,妖言惑众!

可笑的是,他质疑造假的论据竟然是:

“给肢体注射荧光剂后,身体一定出现局部微循环吸收荧光剂向心传导运输的过程而呈现线样表现,这是身体正常生理反应。”

然而解剖学常识是:

荧光剂向心传导运输是没有直接微循环通道的,而微循环不是大脉通道循环,如何产生荧光剂向心传导的线样表现?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通常是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相互连接,而微动脉和微静脉通过中动脉和中静脉与大动脉和大静脉相互连接,大动脉和大静脉连接心脏,从而使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从而可以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

就是说,只有大动脉和大静脉循环,才有可能产生荧光剂向心传导的线样表现。

然而在实验对照组中,所注射荧光剂渗透进血管的试验人员的影像并没有产生向心传导荧光线。另有一对照组,在穴位之外的肌间注射荧光剂,更没有产生荧光剂向心传导的线样表现,这已经在实证性实验中证伪了张洪林所言。

这两个对比实验,并不是因为实验团队事先预感张洪林先生要在这方面发难抹黑实验而做,而是实验团队严谨专业的素质的体现。

我将实验信息发出来后,被张洪林博士所制造的信息茧房所掩盖,他反而用散布单向信息的方式抹黑于我,做为专业学者,却干着如此不专业的勾当,这也能看出其学术道德水平。

何祚庥院士认为中医不是什么要不要国际认可的问题,而是中医的许多疗法,是否能为循证医学所认同的问题。否则,中医必将被抛弃而自动走向衰落。

而大多数中医黑都以只有中华医学纳入循证医学的轨道,才能辩识其真伪。然而当中医现代研究纳入循证医学轨道后,所产生的证据他们竟然不予认同,可见其叶公好龙式出尔反尔,也证明了中医黑故意诋毁中华医学的动机本质。

5 阅读:205

董小华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