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法宪被称为“草包司令”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不太体面的外号,主要源于他的一些行为。首先,吴法宪在指挥作战时,常常表现得不够果断,缺乏军事才能。其次,他在处理部队内部事务时,也显得优柔寡断,决策能力不足。此外,吴法宪在一些关键时刻,未能展现出应有的领导力,导致部队士气低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他在军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最终被冠以“草包司令”的称号。
一次,吴法宪和刘亚楼一同接待外宾。为了显得正式,吴法宪特意穿了套西装。不过,他身材偏胖,个子也不高,那套西装穿在他身上显得不太合适,既不像传统的马褂,也不像常见的西装,反而有点像燕尾服。
刘亚楼看到老部下吴某的装扮时,忍不住笑出了声。他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调侃道:“老吴,你这副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在场的不乏高层军事指挥官和重要政治人物,这种场合对普通人来说难免尴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吴法宪那时已担任解放军空军政委一职,地位显赫。面对这种局面,即便是身居要职的人也难免感到压力。
吴法宪对刘亚楼的调侃毫不在意,仿佛没听见似的,反而笑着问旁边的人:“真的有那么丑吗?”
吴法宪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如果不穿军装、不佩戴军衔,他站在人群中,很可能被误认为是一个进城办事的普通农民。当全国人民在法庭上看到他时,这种印象更加深刻——他身材矮胖,弯腰驼背,整个人看起来像一尊矮小的佛像。
在回答问题时,他经常对工作人员展现出近乎憨厚的笑容。即便面对年纪比他小很多的员工,甚至是刚入职的新人,他也毫不介意自己曾担任空军政委和司令的身份,反而会恭敬地称呼他们为“首长”。
吴法宪在15岁时加入了红军,17岁成为党员。他的职业生涯包括担任团青年干事、师青年科科长、团政治部主任、支队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服副政委、军政委、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委以及空军司令员等职务。
他长相普通,天赋一般,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过硬学历,这样一个普通的放牛娃,是怎么一步步,几乎没跳过任何台阶,最终成为共和国高级将领,当上开国中将的?
若他确实能力平庸,为何能从四野二纵的政委迅速晋升为空军政委和司令?难道仅仅依靠人际关系和后台支持就能实现吗?林彪一生中虽然误信过不少人,也曾错误地提拔过一些人,但他从未将重要职位交给无能之辈。
在第二纵队的资深士兵看来,吴法宪担任政委期间,以其平易近人和幽默风趣著称。他常与下属打成一片,不拘泥于军衔高低,善于用玩笑拉近距离,这种轻松随意的态度让他与同僚关系融洽。他的行为方式在部队中显得与众不同,展现了一种不拘小节的领导风格。
二纵究竟是怎样的一支军队?有人这样描述:在东北野战军里,二纵以行动迅速著称,参与的战斗次数远超其他部队,立下的战功也最为显赫。同时,这支部队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缴获的战利品数量同样名列前茅。不过,他们也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了较多的纪律处分。总的来说,二纵是一支在战场上表现极为突出,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队伍。
当第二纵队进驻沈阳时,士兵们的装备焕然一新,所有能更换的物品都进行了更新。他们缴获了大量物资,包括香烟、罐头、饼干、糖果、酒类和衣物,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制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缴获的加拿大面粉品质极佳,甚至超过了精制面粉。士兵们连续几天享受饺子、面条等美食,直到北京解放时,这些面粉仍未消耗完毕。
从这些情况分析,吴法宪显然不能简单地被贴上“无能将领”的标签。
刘亚楼对吴法宪的调侃,应当看作是战友之间的轻松交流,而非轻视或嘲讽。
吴法宪回忆说,他在红军时期就在刘亚楼的指挥下工作,对刘亚楼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尊敬。刘亚楼对他则像对待弟弟一样,不仅在公务上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诸多帮助。每当吴法宪需要休假并希望妻子陈绥圻同行时,刘亚楼都会主动联系陈绥圻的单位领导,为她请假。此外,刘亚楼在闲暇时,也常常邀请吴法宪一家共同参与活动,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吴法宪曾评价刘亚楼,认为他不仅是位出色的上级,更如同亲兄弟般值得信赖。
刘亚楼在55岁时因病去世,正值壮年便离世。作为新中国空军的奠基人,他为空军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生前,刘亚楼曾向中央建议,若自己离世,可由吴法宪接任空军司令员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