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压缩饼干,大家首先便会想起军用压缩饼干。
在大家的印象中,军用压缩饼干不仅营养丰富,还能迅速为人体补充能量,缓解饥饿。甚至有人传言,吃一块军用压缩饼干,可以两天不用吃饭。
军用压缩饼干果真如此神通广大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饼干的历史。
饼干最初还不叫饼干,它被众人称呼为“比斯开小饼”。在它的背后,藏着一个人类与大自然抗争,斗智斗勇的故事。
19世纪的英国,航海技术发达。人们驾驶着巨大的帆船,试图征服大海,探索地球上更多的未知区域。
一日,一艘英国的帆船在即将驶入法国的比斯开湾时,突然狂风骤起,巨浪翻涌。
那艘对于人类而言庞大的帆船,在广无边际的大海眼里,像是只任人摆布的可怜虫。
在大海的操纵下帆船东飘西摆,最终失去控制,被巨浪打翻,在礁石上沉没。
万幸,船员们捡回了一条命,他们被风浪席卷到一座小岛,幸存了下来。
但接下来呢?
在这座了无人烟的小岛,虽然不用面临随时被大海吞没的恐惧,可饥饿,同样令人难以忍受。
为了存活,船员们沿着海岸寻找可能会被巨浪冲上来的食物。天无绝人之路,在一处岩石上,他们找到了面粉、砂糖和奶油。
正在船员们欣喜万分时,却绝望地发现,这些食物,早就被海水浸泡得一塌糊涂,让人无从下嘴。
有船员灵机一动,将已被海水打湿的面粉、砂糖等物混合在一起,捏成一个又一个小薄饼放在岩石上。
等太阳渐渐升至头顶,原本湿润的饼干在阳光的炙烤下逐渐变得坚硬。吃起来酥脆可口,味道一点不亚于刚出炉的面包。
靠着这些小薄饼,船员们成功撑到了营救人员的到来。
自此,“比斯开小饼”诞生了,也就是最初的饼干。
那压缩饼干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我国的压缩饼干发展史,要从朝鲜战争说起。
那时我国否认速食单兵口粮主要以炒面为主,炒面方便携带、容易保存,是一个很不错的作战口粮。
可炒面吃起来偏干,如果没有水,会变得难以下咽。同时营养不均衡,如果没有其他食物补充,会使士兵出现夜盲症等症状。
1953年,我国便开始研究新的便携式作战口粮。
1958年,经过总后勤部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的共同努力,压缩饼干诞生了!
同时还研发出了,更适合我们国人口味的杂粮饼干、压缩蚕豆糕、玉米糕等干粮。
1976年——1982年,我军研发的脱水面条和脱水米饭面世,以及午餐肉罐头和酱爆肉罐头,更加丰富了士兵的作战口粮。
压缩饼干既然能被称为单兵野战食品,那它的便携度和抗饥饿这两点自然是我们市面上购买到的普通产品无法比拟的。
那真的就如网上流传的那般,吃一块能顶两天?
这个就得先了解一下压缩饼干的制造原理以及成分。
压缩饼干是由小麦粉、糖、油、花生、核桃、膨化剂等高营养、高能量原料组成,经过特殊工艺,烘烤、粉碎、搅拌、压缩最终成型。
首先它的成分就注定了它能为人们提供相当高的能量,而膨化剂的加入又让含水量变得很低,营养成分含量更高,食用后自然不容易感到饥饿。
其次,压缩工艺会让饼干的质地变得非常紧密,热量密度高,饱腹感增强。
至于吃一块能顶两天,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位网友做的实验。
有网友拿出250克的军用压缩饼干,对半切开放在水中加热。不到15分钟,刚刚还坚硬的压缩饼干已被煮成了一锅浓稠的粥,网友差点没搅开。
看这一锅的量,吃下去顶个两天绝对没什么问题。
可那是250克的压缩饼干呀,一般压缩饼干大概100克左右,大概能抗几个小时的饥饿。
所以吃一块压缩能抗两天应该是夸张了。
看了这些多,可能有人已经有点想品尝下军用的压缩饼干是个什么味道。
不仅方便携带还营养均衡,多么适合大家外出游玩时备上一份。
那你知道,还有一种食品,比军用压缩饼干标准更高,更美味吗?
它就是,航天员能量餐。
航天员能量餐顾名思义便是专为航天员研发的,在太空环境或者特殊情况下,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
为了使航天员能够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此产品必须具备吸收快、能量持久、方便携带等特点。
它的制作工业与压缩饼干类似,都是通过烘烤、粉碎、搅拌、压缩成型。
但它是如何做到比军用压缩饼干营养更均衡的呢?
其实都源于两者执行的标准不同!
军用压缩饼干遵循的是“军用食品通用规范压缩干粮标准(GJB2806A)”,而航天员能量餐遵循的是“航天员食品技术卫生要求标准”。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标准拿来细细对比一下,下面便是两个标准对各项指标的要求。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论是能量、蛋白质还是膳食纤维,航天员标准都高于军用食品标准。
而在各类污染物和真菌毒素上,则普遍低于军用食品标准。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那就不得不提下反式脂肪酸和各类防腐剂。
反式脂肪酸在军用食品标准中并无明显要求,而航天员标准则明确写着低于0.3%。
虽然标准如此制定,但实际上航天员能量餐做到了0反式脂肪酸。
而防腐剂,更是严厉禁止添加。
所以,相比于军用压缩饼干,航天业能量餐不仅能提供更多的能量,相对来讲也更加的健康安全。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