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浩荡东流,一波波浪潮冲刷着历史的痕迹,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都已被时间渐渐遗忘。
一说起那句大家都能背出来的诗句,三国的故事就立马浮现在眼前。可你知道吗,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成为人们口中的英雄,得吃多少苦头啊。乱世之中,总能涌现出厉害的人物,这道理古今都一样。
在这个能人辈出的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并立,成为历史的显著标志。然而,英雄也会年迈,就算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也无法违抗自然的法则。王朝总有衰败的一天,再怎样光辉的历史也无法扭转注定的结局。
【人才凋敝,蜀汉灭亡】
公元263年的时候,刘禅这个皇帝啥也不管,全听身边太监的。结果,魏国把他们给打败了,刘禅只好搬到洛阳去住。这样一来,老祖宗们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天下,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那个曾经声势浩大的王朝最终倒塌了,只有亲手一砖一瓦建起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里清楚它背后的不易。刘禅呢,没经历半点波折就成了蜀地的老大,他哪会心疼这些啊。
朝廷里没人能挑大梁,边疆也缺人把守,太监们掌了大权,刘禅呢,就像个被人牵线的傀儡,他还觉得这样挺不错。要是刘备活着看到蜀国变成这样,不知道该有多痛心疾首。
生活中的怪事儿全靠对比才显得有意思,历史的大轮子滚滚向前,留下一串串痕迹,到了某个节点上,大伙儿就开始慢慢琢磨起蜀国的发家史了。那时候的蜀国,就像池塘里刚冒尖儿的一朵小荷花,开始让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记得那时候,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个人骑着三匹马去找袁绍,站在那一大堆诸侯里面,眼神里满是自信,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呢,他们温了酒就砍了华雄,又三个一起打吕布,就这么在江湖上站稳了脚跟。
听说“有了诸葛亮就能赢天下”,皇族后人刘备,连着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最后,他总算是把这位大才给请来了。没想到,从这以后,“军师”这个头衔,就成了诸葛亮一辈子的称呼。
那时候,五位猛将如日中天,威力巨大,足以跟其他所有势力较量。他们南征北战,最终打下了江山,占领了四川,自立为王。随着蜀国的成立,刘备这个四川的老大,算是初步圆了自己的梦。
志向永不止步,它就像是一层层台阶,当你踏上第一层,心里就琢磨着哪天能攀到最顶端。那高处的绝美风光,就是推动你不断前行的所有力量源泉。
就像黑夜过后总会迎来黎明,再耀眼的光芒,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五虎大将终究还是败给了无情的时间。现在,蜀国的未来,全寄托在那些年轻将领的身上了。
打造蜀国新一代精英是当务之急,诸葛亮从各大将军家族里物色苗子,着重栽培未来的将领。这些年轻人就像雨后春笋,冲劲十足,前途无量。军中不乏既懂兵法又明政务的好手。
培养人才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真正有才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诸葛亮挑起了蜀汉未来的大梁,感觉责任沉甸甸的,他尽心尽力,卖力工作,结果把自己累得够呛。
蜀汉的将领们瞧见刘禅啥也不干,再加上诸葛亮累得身心都垮了,没精力管整个国家的运转。于是,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跑到魏国去了,那原本就没什么盼头的地方,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荒凉之地。
后来的战斗中,新冒出来的那些将领死伤大半,可还是有不少将领跑到魏国那边去了。这样一来,蜀国那边能打仗的人越来越少,真是到了没人可用的地步,就像人们说的“蜀国没大将,廖化来领头”。
老病死这些自然规律加上意外情况,是蜀国大将数量不多的一个外部因素。说到内部原因,那就得提到诸葛亮和刘备在用人方面的想法出了差错。他们在挑选和培养人才时,确实犯下了不小的错误。
刘备对诸葛亮那是百分之百放心。庞统走了之后,诸葛亮就成了刘备心里的顶梁柱,他把蜀国的未来都押在了诸葛亮身上,有啥大事小情都找军师商量,军师的话,他句句都听。
刘备为人宽厚,常让人误以为他不会狠心处罚,因此手下将领时常不把军令放在眼里。而诸葛亮做事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却也因此让不少关键人才离他而去。
蜀国的路啊,就像一盘步步惊心的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说不定刘禅心里头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把蜀国的大旗插遍天下,他就图个安稳日子。可那些为蜀国拼过命的将领,他们的血,已经渗进了历史的石头里,抹不去了。
有人被敌对力量夺去了生命,有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有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还有人竟被自己的上司在战场急需将领之时下令处死。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诸葛亮在快不行的时候,心里想着蜀国这一路走来的没落。他感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竟然找不到能担当大任的人。蜀国那些有本事的人,老的已经走不动了,病的在床上躺着,死的也都不在了,就像是蒲公英的花全都谢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杆儿在那立着。
蜀国的宏图大业现在看来是没戏了,想想蜀国那些离世的将领,要是说谁军事上有脑子,政治上也有两把刷子,我立马就想到了两个人,可惜啊,都被下令处死了,他俩就是刘封和马谡。
【荆州失守,赐死刘封】
讲起关羽失去荆州那事儿,其实刘封在背后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关羽带兵往北打,一场水淹七军的大战,让蜀国一下子就出名了。可这时候,刘备的养子刘封,心里头可不是滋味,感觉挺失落的。
刘备在没有孩子那会儿,投奔了刘表。人到中年,总想着要有个后代传承香火,这时刘封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刘封正好在他舅舅家暂住,长得人高马大,气质非凡,一下子就入了刘备的眼。
刘备望着后代,眼里满是疼爱,刘表瞅准时机,让刘备收了个干儿子。不过,刘备那几位拜把子的兄弟对这干儿子不怎么感冒,可能这就是好汉见好汉,互相看不顺眼吧。
刘封身为养子,人生仿佛开了挂,被安排进了顶尖学府深造。这家伙本就机灵,再加上勤奋好学,学问和才华那是噌噌往上涨,军事上的那些套路,他也是门儿清。
刘封不光军事上有一套,脑子也灵光,更重要的是,他心地好,性格平易近人。跟人打交道时,他总是能替别人着想,理解别人的难处,这种品质在日常的小事里就能看得出来。
有次我跟刘备去县令家蹭饭,结果一个下人端菜时手一滑,肉就掉地上了。刘封呢,既没生气也没骂人,直接就把肉捡起来吃了。刘备看得一愣一愣的,就问刘封这是唱的哪出。
刘封开口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容易,吃的粮食都是汗水换来的,咱得珍惜,不能糟蹋。再说,那些下人忙前忙后地做饭也挺累的,他们也不是故意的,咱就别怪罪他们了,行不?”
刘备听完之后,对这位养子更喜欢了。一个能这么体恤老百姓,还能在紧要关头忍住脾气的人,完全符合他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
刘封就算被关羽说是过继来的孩子,他也没生气。他心里明白,关二叔跟老爹是多年的老兄弟,一起经历过生死,就是不清楚在老爹眼里,他们俩到底谁更重要?
关羽打败魏军北伐归来,刘封站在为蜀国大局着想的立场,心里头一下子就舒坦多了。这时候,魏国和吴国勾结到了一块儿,魏国军队从正面猛攻,而吴国则悄悄偷袭了荆州。
荆州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可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交汇点,谁都想争一争。吴国瞅准时机,趁着关羽跟魏国打得火热,没空管荆州,就赶紧出手把荆州给攻占了。这样一来,关羽就被夹在中间,前后都有敌人,处境可就难了。
实在没办法,只好向附近的刘封军队求救。刘封最近刚打下了上庸,还没站稳脚跟,也就呆了几天。这时候关羽来求援,刘封一开始打算马上帮忙,但手下孟达一句话就把他给拦住了。
关羽作为蜀国的大将,能去打魏国,还占了上风,而我们呢,只能窝在这个叫上庸的小角落,偏远得不行。这事儿让刘封心里头越来越窝火,结果,救援的事儿就被他扔到一边了。
人的心情真是说变就变。一开始,恶就像个小火星,一下子就能扑灭。但要是让它碰到了干柴堆,那就不得了了,会像传染病一样,飞快地扩散开来。
关羽一次次向刘封呼救,可刘封愣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关羽这边呢,前有魏军猛攻,后有吴军偷袭,就像被两股势力装进了口袋里,前后夹击,动弹不得。
公元219年的时候,荆州那边守不住了,关羽只好跑到麦城去。他又向刘封求救,但刘封还是说,刚打下上庸,出兵不方便,又拒绝了关羽。这样一来,关羽就只能靠自己了,最后还是被敌人抓住。他是在东吴的马忠手里丢的性命。
刘备和孔明得知消息后,心里头那个难受啊,荆州没了,关羽也牺牲了,对刘封的不作为更是恨得牙痒痒。但这时候的刘备,心里头并不想对养子下手,毕竟这么多年的父子情分,悲痛之中还是有所顾念的。
诸葛亮主张赐死刘封,理由有三条。第一条,刘封不服从军令,导致错过了打仗的好时机,最终荆州被敌人攻占了。第二条,刘封性格太倔强,以后恐怕很难管理。第三条,他是养子,有可能会跟蜀国的太子争位置。
刘备跟诸葛亮聊完后,心里开始盘算。太子刘禅嘛,软绵绵的,没啥本事,也没经过啥大风大浪。军队里的人,估计不会买他的账。再看看刘封,那可是战功赫赫,既有胆识又有智谋,以后刘禅哪斗得过他啊。
血缘这东西挺玄妙的,除了自己亲生的娃,其他孩子终归是别人家的。虽说常言道,十个指头一般亲,但在血缘这纽带面前,刘禅这孩子,还是跟咱们更贴心些。
刘备不在身边支持后,诸葛亮决定要让刘封必死无疑。刘封遭遇手下孟达背叛,跟敌人拼死战斗了一番,急匆匆逃回来,却发现等待他的是一柄利刃。
父子俩的对话静止成了无言的画面,刘封最终倒在了老爹时常磨砺的那把剑下。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没想到在老爹眼里,自己到头来还是会被放弃的那一个。
刘封心里头直嘀咕,当初要是听了孟达的话,一块儿反了,会不会不一样呢?可话说回来,反了的人就一定能捞到好处吗?孟达那家伙,脚底一抹油就跑到魏国去了,之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诸葛亮写信,说是想回蜀国,要将功补过。
他这个人没主见,老变来变去,就像风吹的野草一样。孟达这家伙也是,一会儿一个心思,老是不忠心。这样一来,倒给诸葛亮找了个好机会,他又开始琢磨北伐的事儿了。结果呢,这事儿还害苦了马谡。
【痛失街亭,泪斩马谡】
诸葛亮瞅准时机,又一次发起北伐。他和魏军交火的地方,有个叫街亭的地儿。这地方交通特别方便,往哪儿都能走,要是蜀军能拿下街亭,那就相当于给自己加了个保护罩。
魏国大将司马懿曾言:“要是拿下街亭,那抓住孔明就大有希望,但孔明绝非孟达之辈,咱们得做好跟他决一死战的打算。”从这话里,街亭的关键地位已经明摆着了。
大伙都建议让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去镇守街亭,但诸葛亮看起来心里有别的盘算。这时,马谡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说他愿意带兵去守街亭。
说到马谡,大家都知道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他出生在一个军事家庭,小时候就一直跟着诸葛亮,是军师心里最靠谱、最看重的人。
他看过的军事书籍多得数不清,不管是大战小仗的各种情况,他都心里有数。聊起古代到现在的战场故事,他就像是在说自己家里的事儿一样熟悉。每当说到行军打仗,他总能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街亭虽小,看守它也没啥大不了的,我敢拍胸脯打包票”这样一说,诸葛亮心里的顾虑就消了。毕竟,虽然马谡之前既没带过队伍,也没上过前线。
马谡离开后,诸葛亮心里头稍稍松了口气。他想着,马谡是个有能耐的将领,守住街亭这事儿,肯定没问题。就像以前他七次抓住孟获那样,靠的就是一手好布局,最后让孟获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挑拨魏国和吴国关系那会儿,我使出了别具一格的计谋。经过好多天的深入交流,我发现马谡这人军事上真的有两把刷子,对兵法战术了如指掌。一旦街亭那仗打赢了,他肯定能名声大噪。
实战经验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关键,诸葛亮心里盘算着得给马谡历练的机会,好为蜀国将来的大业储备人才。
司马懿一听说马谡在守街亭,立马就乐呵起来:“马谡这家伙,心浮气躁,光说不练,孔明这次可是看走眼了,街亭咱们是拿定了。”没想到,他这话还真应验了。
马谡到了街亭,瞅了瞅周围,瞧见旁边有个小山头。这座山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挺高的,山下还有条小溪围着它转。他心里琢磨:这地儿真不错,守着山头,敌人想攻上来可不容易,跟兵书上讲的一样,得找个高地扎营。于是,他就让全军都上了山。
王平这个先锋心里盘算着,如果咱们把营地扎在孤山上,万一敌人把水源一掐,那蜀军可就得完蛋了。他不止一回两回地跟马谡说,千万别把整个军队都带到孤山上去。可马谡这家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门心思想往上冲,王平的话他是一句也没往心里去。
水源真的被掐断了,敌人顺势点火烧山。蜀军没撑多久就一败涂地。街亭这块地方,就这么丢了,马谡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慌慌张张地逃跑。没想到啊,诸葛亮这回是自食其果,得自己收拾烂摊子了。
司马懿拿下街亭后,率领着好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进发。西城这个地方,主要是存放粮草的,城里头兵少将寡,就那么几千个老弱病残和老百姓。
一听说马谡把街亭给丢了,诸葛亮心里头那个冷啊,又气又难过。眼看敌军就要打过来,他倒是一点儿不慌,稳稳当当地准备对策。为了保住城里的老百姓,他使了个大胆的招儿,来了个空城计。
骗过了司马懿,诸葛亮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街亭那边一丢,北伐的路又走不通了,隆中对里的计划,感觉又遥远了好多。
马谡一回来,就像是往心里扔了一把火,立马就炸了。诸葛亮可能心里在责怪自己,怎么用了这么个人,但对马谡这本事挺大的家伙,那真是失望透顶了。
马谡心里明白,立了军令状这事儿,自己是躲不过去了,于是自己绑了绳子走进大营。大伙都围上来说情,想让马谡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谁刚开始带兵打仗,能不犯点儿错呢?再说,打仗嘛,输赢都很正常。
军队里头领导不够用,这时候要是再处罚将领,就好比大家饿得咕咕叫时,却把饭锅给砸了。但军队里说话算话,命令重如山,立下的军令状哪能轻易改动呢。
再说了,这次要是轻易放过马谡,那以后其他将领犯错,咱们是不是都得照着这个样子处理?毕竟马谡是从小就跟着诸葛亮的,要是不处罚他,人家肯定会说咱们这是在护着自家人,包庇亲信。
琢磨了好久,诸葛亮最终决定要杀掉马谡。马谡这次领军,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了。他这一辈子,所有的荣誉和成就,全都在街亭这个地方画上了句号。
诸葛亮先后让蜀国的两位勇将离开了人世。等到陷入困境的时候,他突然回想起这两位将领的出色本领。他心里不由得嘀咕:如果我当时没处死他们,让他们戴罪立功,他们肯定能在战场上大展身手,蜀国又怎会缺人才呢!
人已经不在了,想想他们俩的勇气和智慧,要是他们俩当中有谁能活到今天,蜀国说不定就有机会去争夺天下了。
说不定最后拿下三国的并不是西晋。
孔明狠下心斩了两员大将,哪知这竟导致蜀汉衰败灭亡,以前的大志向都成了泡影,心里头只剩下满满的遗憾。
万里长鸿
刘封不死,刘禅的位子做不安稳。刘封能把孟达架空逼走,刘备死后他就能专断独权,蜀国极大可能变成东吴式的讨伐权臣性内耗。。。。而马谡犯的事太大,他不死就得有人背锅,这口锅大的诸葛亮自己来背都不见的背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