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朋友无不对书中诸葛亮用奇谋妙计破敌的故事津津乐道。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计百出,屡破强敌,如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智激周瑜、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等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把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智慧超卓入圣的完美人物,成了中国人智慧的化身。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七分实三分虚,许多情节都是虚构或者移花接木而成。
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
“空城计”出现在《三国演义·第0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章节中。
主要内容是马谡失守街亭,曹魏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但他却镇定自若,让人大开城门,自己领着两个小童在城楼抚琴,司马懿怀疑城内有伏兵,因而退兵。
到晋朝时期,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是诸葛亮的小迷弟,对诸葛亮的事迹十分着迷,连带许多人也非常对诸葛亮大感兴趣。对诸葛亮的评论成了西晋和南朝宋的热门话题。
西晋人郭冲写了“条亮五事” 记载诸葛亮所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旨在称颂和神化诸葛亮。
“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其中,五事之中就有“空城计”。
但后来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认为其史料均不可靠,故弃而不用。
后南朝史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认为“条亮五事”均纯属子虚乌有,并运用掌握的史料一一驳斥,其中就包括“空城计”。
比如裴松之指出指当年司马懿在宛城,不可能到街亭,而与诸葛亮对战的是曹魏大将张郃,所以根本不存在“空城计”这件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当然是虚构的,那么历史是否有人真的使用过“空城计”呢?
翻阅史书,还真有,而且不止一个人使用过。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空城计”。空城计(1)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各个政权的将领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计谋百出,其中就有人使用了“空城计”。
刘宋元嘉初年,刘宋将领萧承之为武烈将军、济南太守。
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将领叔孙建进攻南朝宋的济南。当时济南只有数百守兵,如果与敌对战,必败无疑。
萧承之索性使用空城计,让士兵都躲在城中,大开城门。
部下大惑不解,问道:“将军,敌众我寡,我们应该紧闭城门,坚守防御,怎么能打开城门呢?”
萧承之解释道:“济南城孤悬在敌人兵力威胁之下,我们只有少数兵力,如果向敌人示弱,必定失败被杀,只有虚张声势,摆出强大的阵势来等待敌人、迷惑敌人。才能险中取胜。
北魏军兵临济南城下,见城门大开,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便撤退而去。
《南齐书·高帝纪上》:别帅安平公乙旃眷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萧承之的儿子萧道成后来篡宋自立,建立南齐,获追谥他为宣皇帝。
空城计(2)
一百多年后,又有人使用了“空城计”破敌。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西魏大将王思政镇守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他来到弘农之后,发现这里城垣残破,不利于防守,而侦骑来报,说东魏大军离弘农只有几天的路程。
手下的将士有的说弃城别走,有的说夜以继日修缮城防,但王思政都不同意。
一连几日,他下令大开城门,解甲安睡,众将士见了以为王思政有破敌之策,军心稳定下来。
几日后,东魏大将刘丰生率军来到弘农城下,见大门洞开,城头城内不见一人,十分惊讶。因为王思政是西魏名将,所以刘丰生怀疑有诈,便撤军而走。
见东魏大军撤走,王思政立即率领将士夜以继日的修筑城池、建造楼橹、经营农田、屯积粮草,弘农的防御设施这才完善起来,成为抵御东魏的一座坚城。
《北史·王思政传》:复命思政镇弘农。思政入弘农,令开城门,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将刘丰生率数千骑至城下,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于是修城郭,起楼橹,营田农,积刍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弘农之有备,自思政始也。
实城计有空城计,就有“实城计”。
下面就讲三个“实城计”的史事。
实城计(一)
还是南北朝时期。
538年沙苑之战,东魏大败,东魏诸军退却。东魏晋州守将逃走,东魏将领薛修义率军来到晋州,为了阻止西魏大军继续东进,决定坚守晋州。他下令收拢散兵,加强防备,准备迎战。
不久,西魏将领长孙子彦兵临晋州城下,薛修义不禁没有紧闭城门,反而大开城门,将军士埋伏在城内。
长孙子彦认为晋州城虚实难测,不敢贸然攻城,只好退兵。
高欢大喜,因薛修义守城之功,所以任命他为晋州刺史。
实城计(二)
南陈进攻北齐,兵临北徐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古城村)。
因为政敌想要陷害北徐州刺史祖珽,准备在北徐州失陷后将其杀死,所以不派一兵一卒救援。
祖珽知道等不到援兵,便决定独自应敌。
他下令大开城门,让城头上的士兵全都下城,在城墙下静坐休息,同时令所有百姓不准上街行走,都在家里。全城一片寂静,甚至听不见鸡鸣犬吠。
南陈军兵临北徐州,以为城中军民早已逃走,北徐州是一座空城,所以便在城边宿营,而且放松了戒备。
夜里,祖珽下令让士兵敲锣打鼓大声呐喊,陈军大吃一惊,以为齐军夜袭,便乘夜逃走。
次日,陈军重整队伍再来进攻北徐州,祖珽亲自率军出城迎战,弯弓射箭,陈军死伤众多。
北齐军与南陈军大战十多天,南陈军败走,北徐州得以保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祖珽指挥这场“空城计”战斗时,已经是个盲人了。
不久,祖珽卒于北徐州。
实城计(三)
这次是唐朝。
李元轨(622年-688年),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封吴王。
649年,李元轨任定州刺史。突厥铁蹄南下,兵临定州。
李元轨并没有率兵出城迎战,而是下令大开城门,同时城内偃旗息鼓。突厥人分不清定州城内的虚实,不敢贸然进城,当夜便撤走。
定州城得以保全。
空城计是“虚”,那么“实城计”就是“实”
所谓兵法,就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正如《草庐经略·虚实》所言:“实而示之以虚,以我之实,击彼之虚,如破竹压卵。”
"虚则实之"是指已方在处于劣势的时候,要故意伪装成实力雄厚的样子,威慑敌人,使其不敢贸然进攻,这是一种以假隐真、迷惑敌人的策略。
而"实则虚之"刚好相反,在自己兵力雄厚的情况下,故意做出虚弱、不堪一击的样子或露出破绽,借以迷惑、麻痹敌人,让敌人产生轻敌思想,使其贸然进攻从而上当遭到失败的策略
虚实之间,打的是心理战,赌的是敌人敢不敢进攻。
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就是这个道理。
延伸阅读: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国力决定成败?诸葛亮劳而无功和邓艾的盖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