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过去一年,随着经济回升,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在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2024年的就业形势依然面对压力。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期专访邀请到新锦成资深研究员曾梅杰,一起聊聊高校构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意义和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锦成:您认为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哪些挑战?
曾梅杰: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三大就业挑战。首先是毕业生规模连年走高。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其次是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结构性矛盾、地域性不平衡、群体性不平衡三个方面。结构性不平衡指的是一些新兴行业、高精尖行业紧缺专业人才,而面向传统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却供过于求。地域性不平衡是指毕业生更愿意去较发达城市就业,而欠发达以及边远地区的岗位则无人问津。群体性不平衡是说,一些技术类的岗位很难招到人,而一些文科类专业或者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第三就是我们现在仍处于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强,会对当前的就业环境产生影响。
新锦成:除了上述的挑战,您认为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有没有一些新的机遇?
曾梅杰:有挑战也有机遇。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可能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会扩大。其次是传统行业升级也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另外,很多行业当前需要复合背景的人才,跨行业就业的机会更多。还有就是在当下,利用互联网创业的机遇也很多,但这需要毕业生做好前期的调研分析,不要盲目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在为毕业生就创业助力。比如就业优先、就业补贴、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和举措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到毕业生。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政府印发一系列重要通知,敦促高校推进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出要加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这也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意义与建构策略
新锦成:为什么一系列政策关注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这一体系有哪些重要意义?
曾梅杰: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非常必要,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最实际的意义就是提升毕业去向落实率、促进高质量就业。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这也会间接为学校积累社会信任。从宏观来看,最终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新锦成: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哪些比较好的建议。
曾梅杰:首先是三个指导原则:第一,就业指导服务不妨早一点。不到等到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才开始做就业指导,这样的工作应该贯通学生求学的全过程。第二,就业指导服务要力求细一些。要教给学生真正能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本领。第三,就业指导服务应努力深一些。“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除了实用的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成才观、职业观,引导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接下来有几个更具体的建议可以供高校参考。第一,构建体系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教师队伍是关键。不少高校缺少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相关工作由其他学工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足。应设立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岗位,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此外,还可以将企业管理者、优秀校友等吸纳到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中,使其提供贴近市场需求的指导。
第二,改进高校就业课程设置,建立分阶段、全覆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应贯通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发挥不同作用,而不是指望在即将毕业时“速成”。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依托数字化平台提高就业岗位信息的共享和精准推送。比如北京林业大学建设的“就业+”数字平台,推出“活动管理”“手续办理”“校友去哪”“职业测评”“预约咨询”“简历模板”等一系列实用的功能性模块,实现了毕业生从职业咨询、岗位搜索、简历投递到网上签约的“一站式服务”。“就业+”平台为2023届毕业生精准推送信息31万余条,毕业生离校时的签约数据也同比上升10.02%。第四,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精准的帮助和支持。实施困难家庭兜底帮扶行动,逐一联系服务登记就业困难的学生,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就业指导服务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锦成:根据您刚才的建议,可以感觉到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在当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了,对此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曾梅杰:简单提几个方面。首先,要用心办好就业招聘会。做到精心策划和组织,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精心筛选企业,做好招聘会和企业的宣传推广,使得信息更好触达学生。招聘会办完后也要做好后续跟进,收集好企业反馈,为后续合作打好基础。其次,要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比如清华大学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此外,中心还提供职业测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服务。第三,有针对性地展开校企合作。推动不同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还要让各行业企业在不同学院定期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并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学生的技能更好对接市场需求。第四,要关注重点群体。对重点群体“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求职信心和技能。建台账全程跟踪服务,帮扶困难群体求职就业。开展专场招聘、创新访企拓岗,拓展就业机会。第五,建立完善的就业监测反馈系统。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制度以及毕业生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精准施策。新锦成作为教育领域的数据服务专家,可以帮高校做好这一工作,它的全程就业质量监测平台可以提供详实可靠的就业数据监测与分析报告,有力支撑高校做好就业调研、针对施策。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