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地区,生态影像生产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创作经验,许多导演着手于生态与环保题材的影片创作,如《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难以忽视的真相》、《第十一个小时》、《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海豚湾》、《塑料成瘾》、《愚昧年代》、《食品公司》、《塑料星球》、《家园》、《海洋》、《垃圾场》、《灯泡阴谋》、《奶牛阴谋:永远不能说的秘密》、《明天》《冰与天空》《愤怒的因纽特人》《大自然在说话》《寻找超级电池》等。
其中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被誉为影像书写自然史诗的典范,《微观世界》探索了各类虫子的隐秘生活,《喜马拉雅》思考并礼赞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而《迁徙的鸟》则记录了鸟类南北迁徙的历程这些投射人类自身情感的自然故事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联,并激发人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
此外,美国非官方媒体“巴塞尔行动网络在调查广东汕头“电子垃圾之都”贵屿镇后所拍摄的《出口的危害》,不仅引起了绿色和平联合国环境及巴尔公约等组织的关注,还在全球范围引发公众对于电子废物处理方式的争论。
而最近国际保护基金会发起的《大自然在说话》的系列影片在美国发布后又在全球进行跨平台的推广,则引发了公众对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热烈讨论和参与热情。
事实上,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国也面临着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在内的环境风险压力,本土影像制作者开始将境头对准本土的生态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其中较为著名的影片有《垃圾围城》《水问》《森林之歌》、《同饮一江水》、《穹顶之下》等。
随着文化创作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也有更多中西方合拍的生态主题的影片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中国与BBC合拍的专题纪录片《美丽中国》,系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然与人文风光。
除纪实性影像外,以《机器人总动员》《未来水世界》《2012》《后天》《阿凡达》等作品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则结合人类现实、科学知识和想象以虚构的方式去预测和描画未来世界的人类生存,其中影视创作者对于生态相关科普知识的传播以及灾难场景的示现对于人们了解生态知识、反思工业化后果以及关注和参与相关环境改善的行动具有一定的说服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年来生态与环保主题的影像资料,其主要涉及的主题包括气候变化、水污染、动物保护、森林退化、土壤污染、垃圾处理、食品健康以及能源问题等。
而纪录片、科幻电影和公益短片是其主要的呈现题材,这些生态影像书写生动、真实地再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人类对于自身生存危机的思虑以及动员人类参与以改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环境运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影像文本首先以视觉的形态突出了一系列现有或潜在的环境问题,这使得许多原本不为人所知或显著程度较低的环境议题以图像表征的方式在公共领域突显出来。
借助多种视觉修辞手段,这些影像与受众建立起内在的情感关联,通过意象的建造和更广阔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相关联,并引发其对于“环境主义”相关价值的认同。
另一方面,影像还通过象征、明喻、隐喻、列锦等视觉修辞实践勾连起一系列批判性的话语资源,如绿党政治、环境正义主义、生态浪漫主义、生态宗教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主义、绿色消费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以挑战甚至对抗“人类中心”“现代化”“业化”“发展”“进步”等导性的话语,从而引导人类反思工业化进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并重新思考人、自然、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生态影片中的视觉修辞手段综合中西方学者当前有关视觉修辞的研究,我们将其内涵概括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基于语言文字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的修辞行为,这包括话语的视觉形象建构和话语的视觉形象理解和认知。
其次是以基于图像的、以摄影、绘画和动态的连续图像为主进行的修辞行为,这包括视觉形象的建构、编辑和理解、认知过程。
最后则是以图像为主,语言文字和音乐为辅助,共同构成的合符号修辞行为,以及综合视觉形象的建构、编辑和理解、认知过程。”
当前有关视觉修辞的研究源于结构主义符号学学派关于广告图像分析,自罗兰·巴特及其弟子都兰德的开创与发展以来,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图像修辞手段分类体系。
一方面图像的视觉修辞手段与语言修辞手段具有内在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都兰德修辞表格”中图像涉及的修辞手段从语言修辞中找到了诸如视觉隐喻,视觉反语的对应物、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视觉现象中图像涉及的视觉修辞又并非语言修辞类型的机械套用,而具有其独特属性。
在“都兰德类似性修辞手段”表格中,视觉成分被划分为形式、人物和产品三类,其中每一元素又按照类似/差异做出区分,最终细分出包括反复、形体变化,芭、同形异体、连续、多样、全体一致和列锦的八类修辞手段,这相对完整地概括了静态图像的视觉修辞的类别。
然而,影像涉及的的视觉修辞同时包括了电影本身的媒介特质,作为整合了多媒体元素并以视觉表达为主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叙事的影像作品,其中的动态影像、声音和蒙太奇的影像叙事作为其视觉修辞手段共同影响着其视觉表现和影片最终的传搭效果。
但视觉修辞实践的目的并不限于视觉美感的制造或影像生产技术层面的成功,而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完成某类故事的叙述并实现特定观点和价值的生动表达,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符号与既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特定话语框架建立关联并实现对受众的说服,对其特定的认识、价值、态度和行动产生实际的影响。
“就生态影片而言,它以虚构或非虚构形式再现丰富自然景观和现实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生态影像,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激发受众对于自然之美以及环境危机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于“生态主义”“环境正义”等理念的价值认同,并通过情理交融的影像叙事引导受众关注特定环境议题、参与相关的环境问题讨论和社会行动。
尽管当前有文献对环境传播中的视觉表达有所提及,生态影片的视觉修辞研究却仍处于空白状态,其视觉修辞格的类别和运用方式则仍处于探索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