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时代的印记,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张劲夫,这位中国革命、教育、科技、财经领域的巨擘,他的一生,是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一生。
2015年,当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我的一生无愧于人民,唯独对不起祖母”。
这句话,既是对他一个世纪风雨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
我们不禁要问:张劲夫同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和贡献?他又为何对祖母充满歉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劲夫同志的非凡人生,感受这位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财经专家的光辉历程,探寻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张劲夫,原名张世德,1914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农户家庭。由于生肖属虎,他的乳名叫“虎仔”,后来更名为“劲夫”。
在张劲夫的童年记忆中,祖母的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贫瘠的幼年时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祖母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张劲夫编织了一个温暖的世界。
清晨,每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祖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她的身影在简陋的厨房里忙碌着,为张劲夫准备着简陋却充满爱意的早餐。尽管食物简单,但每一口都蕴含着祖母深深的关怀。
午后,阳光洒在破旧的门槛上,祖母会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手中拿着针线,为张劲夫缝补衣物。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不仅是对衣物的修补,更是对张劲夫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夜晚,当繁星点点,祖母会点燃一盏油灯,坐在床边,给张劲夫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故事里的英雄豪杰、忠臣义士,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张劲夫的品格和理想。祖母的声音,如同一曲温柔的摇篮曲,陪伴着张劲夫进入梦乡。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祖母的爱是张劲夫最坚实的依靠。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张劲夫,让他在贫穷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祖母的坚强和乐观,成为了张劲夫性格中最宝贵的部分。
尽管生活艰辛,但祖母从未有过怨言。她总是用那慈祥的笑容,鼓励张劲夫要勇敢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祖母的眼中,张劲夫是她的骄傲,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岁月的流转,张劲夫渐渐长大,他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而祖母依然坚守在那个破旧的家中,默默地为他祈祷和祝福。
张劲夫在1930年5月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求学。这所学校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实践,他也成为了祖母之后第二位对张劲夫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虽然张劲夫在晓庄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并没有见到陶行知本人,但陶行知发表的《护校宣言》,以及他所提倡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和“知识为公”等主张深深地打动了他,也激发了他对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渴望。这段短暂的学习经历,像一把火一样点燃了他心中的热情。
1932年冬,张劲夫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优秀学生,应陶行知邀请到上海郊区大场山海工学团担任教师。
山海工学团是一所由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张劲夫在这里与陶行知有了直接的接触和交流,每周都会见一两次面,汇报学习工作,并从陶行知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在山海工学团的时光里,张劲夫受到陶行知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理念,并迅速投入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国难教育运动中去。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我党最坚实的伙伴与盟友。
在陶行知的介绍下,张劲夫结交了非常多的共产党员,并逐步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山海工学团的团长(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劲夫领导上海战地服务团在卢汉部云南部队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工作。上海沦陷后,他率领战地服务团转入市郊打游击,并调到中共江苏省委军委机关工作。
1938年4月,张劲夫任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在此期间,他贯彻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半塔保卫战”,建立了我党领导的第一个华中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张劲夫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常务委员兼民运部部长。1940年1月,他任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书记,兼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创建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张劲夫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在上任之后,他积极参与新四军的重建和整编工作,为新四军能在遭遇重创后迅速重整旗鼓、继续抗战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然而,就在张劲夫全身心地投身于抗战事业当中时,一条噩耗从家乡传来,他的祖母不幸离开了人世。
这个消息如同一阵寒风,击穿了张劲夫坚强的外壳,直击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那个总是站在老屋门前,手搭凉棚远眺的身影,那个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遍遍讲述着古老故事的慈祥面容,那个在寒冷冬夜,用温暖的怀抱为他驱散寒冷的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
张劲夫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愧疚,这位曾面对虎狼一般的敌人仍面不改色的铮铮硬汉却在此刻流下了令人动容的泪水。
他知道,祖母对他的期望,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为了实现祖母的期望,为了那些他深爱的人民,他在痛哭一场后,又继续投身到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
1942年2月起,张劲夫担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在此期间,他率部坚持淮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牵制敌军,迎接、配合陈毅、粟裕大军过长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4年冬,张劲夫奉命来到华中党校(后改为华中建设大学)进行学习。结业后,张劲夫留校担任副校长,协助校长彭康同志搞好建大的工作,同时主持校党委的工作。
在华中建设大学期间,张劲夫参与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华中建设大学成为了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
张劲夫和其他校领导一起,带领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放下背包当凳子,伸出膝盖当桌子”,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广大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这段经历对张劲夫来说是宝贵的,他不仅在华中建设大学中学习成长,还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接管城市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5月,张劲夫随军南下,并担任了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浙江省委常委兼省财委主任等职,主要负责财经、接管城市和恢复国民经济等工作。
他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恢复发展工业,倡导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麻纺厂,兴修水电站、化肥厂,促进了生产发展。
在省委的领导下,张劲夫积极做好私营工商业者的工作,稳定了物价,保证了供应,推动了浙江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秋,张劲夫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管财贸和市场工作。
张劲夫在任期间,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建设的艰巨任务,他积极推动了华东地区的经济恢复工作。他重视市场供应的稳定,努力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推动了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地区的财经工作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实施,为整个区域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张劲夫的这些工作不仅体现了他对财经政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在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通过这些努力,张劲夫为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张劲夫调中央工作,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作为郭沫若院长的助手,主持全院的日常工作。那一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为响应该号召,张劲夫参与组织和领导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这个规划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该规划明确提出了“科学院与高等学校应该重视高级科学干部的培养工作,并不断为各产业部门输送新的高级科学干部”的先进教育理念。
在张劲夫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发展成为拥有110多个研究所、职工总数6万余人的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制度,形成了学科齐全的科技布局,开创了中国尖端技术多个第一。
在1957年反右运动期间,张劲夫提出自然科学机构的“反右”斗争由院党组负责,并建议采取保护政策。他直接找到毛主席,要求制定保护科学家的特殊政策,在他的努力下,科学院起草了一份文件,划定了标准,并以中央的名义发到全国,提出对于老科学家“谈而不斗,谈而不批”。
1958年,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正式倡议,改变我国教育的传统模式,把教育和科研密切结合起来,由中科院创办一所新型的理工大学。
张劲夫在中央科学小组会议上向聂荣臻副总理汇报了中科院拟办一所大学的事,随后中国科学院正式递上了报告,并得到批准。
除此之外,张劲夫还为中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从领导体制、思想政治工作、协作、计划、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各方面,为科技人员钻研国防科技创造了宽松和高效的环境;为研制原子弹调兵遣将,组织与二机部协作,攻克关键技术;为研制导弹请缨探路,与国防部五院分工合作;积极组织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等。
1979年7月,国务院财经委成立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由张劲夫领导。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最终形成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提出了五大改革原则,包括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相结合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张劲夫担任物价改革小组副组长期间,推动了价格体系的改革,特别是纺织品价格的改革,并最终推动了“价格双轨制”的实施。这一制度不仅纠正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而且打破了僵硬的价格管理制度,带动了计划、物资体制的改革,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1980年,张劲夫接替万里,一人肩挑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省长双职。在此期间,张劲夫全面贯彻党的改革决策部署,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扩展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2年5月,张劲夫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党组书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新时代改革的领军人物,张劲夫较早提出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思想,牵头研究外汇管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贸易的战略、方针、政策,积极推动落实了我国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引进一批重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1983年9月,张劲夫兼任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成员,主持常务工作,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开发海外华人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活动,推动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张劲夫的这些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放,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他的工作和决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7月31日深夜,为国操劳了一生的张劲夫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弥留之际,他将家人叫至身边,面对着那一张张面容,张劲夫最终说出了他最后的一句话:“我的一生无愧于人民,唯独对不起祖母”。
张劲夫的这句话,不禁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潸然泪下。不久后,张劲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101岁。
张劲夫同志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张劲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