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山,是自性创造宇宙的编年史。

甲骨文之美 2024-04-24 03:47:49

《山海经》这本奇书,其实是一部上古流传下来的宇宙编年史,而非一部地球地理书,之所以没人能懂,是因为认知维度处于降维周期,对文字的理解,越来越低维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古文字甲骨文的大量缺失,也令知识的传承,出现巨大的偏差。

之所以讲《山海经》是一部宇宙编年史,而非地球地理书,首先得从书名讲起。

山的甲骨文,由三个十和一个一构成,一上三十构成山。

甲骨文体系中,一代表自性的创造,是万法的源头,即佛法所说的世间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

由一到十,十代表成熟的摄物模式,即现在讲的物理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甲骨文体系中,有众多的意思,三为什么表示众多,以后专门讲。

因此山在甲骨文体系中,其本意是自性创造的众多物理规律的集合体。山的这个意思,保留在易中,相传古有三易,上古之易,谓之连山,如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连山,即自性不断地创造物理规律,来实践自我的意念,山的这重意思,在《说文》等古籍中,明确无误地传承了下来。《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释名》云:山,产也。产万物者也。

一在道家体系中,被定义为气,是自性的能动作用,这个气宣发出来,产生万物,且累积沉淀的结果,就是山。

中华文化之中,石头从来就不是无情物,而是精魂所化,明白了山的来源,就明白了什么叫精石,明白了中华文化为什么是玉石文化。关于精石,山的金文,干脆就是一上三个向上的三角形,甲骨金文系统中,三角形就代表精,精石就是山。

山的甲骨文,还有另一种写法,入六,山中这个六,是个倒写的六,表示隐形时空,与六合时空相对,进入隐形时空,谓之山,这个写法是从认知角度来表达山的意思,即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和成果。

入六为山的这种写法,与甲骨文的火,是相同的写法,说明山与火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山火相随,这层意思在《左传》,《国语》中有记载。

《国语·鲁语上》有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上古三代以上的农神,号烈山氏,也就是炎帝神农氏,能殖百谷,所谓烈山,就是认知,利用自然规律。山的这层意思,也与大相通,所以山有大的意思。

山之所以成为五岳,来自《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的贡献,是利用其对自然物理规律的认知,布土造林,重塑了地球的地理风水格局,大禹治水的秘密,不是简单的因势利导,而在于敷土,随山刊木,是一个巨大的生物系统工程。

山还有另一重意思,是天子的坟墓。《水经注》有云: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天子是天道的代表,也就是自然规律,物理规律的代表,自性的创造实践,对自然规律的创造性实践,认知,全部沉淀于山中。因此,在道家文化中,欲得道升仙,非归山不可,山是神仙归隐之所。

明白了山的本意,是自性的创造与实践,是探索未知的旅程和结果,是物理和认知的沉淀与累积,也是获取能量的能力所在,就会明白《山海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球地理书,而是一本宇宙编年史,就会明白《山经》为什么从南山经开始,由南而西,由西而北,由北而东,由东而中,南西北东中这么一个顺序和格局,而大荒却是东南西北。

也就会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把学艺完成,入世修炼叫下山,而功成名就,出世归隐叫上山。

自性的创造,物理与认知交错沉积于山,抽象化为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与传承,作为自性创造的资源,就叫做山经。

不是所有的创造都可以传承和复制,只有那些写入了基因的创造,才可以追寻。透过《山经》,可认知宇宙的奥秘的一角,管中窥豹。

因此,《山海经》勉强可以称为宇宙编年史,那些年代太过久远,只留下片羽鸿爪的,归于海外,大荒。

《易》之八卦,艮为山,是从认知形成的角度来表达山的含义,艮的甲骨文,为目匕,意思是反向观察,与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相关,艮表示可认知的宇宙,有其固定的模式,是可以回溯的,这正是山经要表达的内涵,因此严格来讲,艮为山经,山经只是八卦中之艮卦而已。

0 阅读:4

甲骨文之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