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颗重磅炸弹砸向饮料行业,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终于有了定论。
世界卫生组织7 月14 日发布消息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 )发布了对工业甜味剂(代糖)阿斯巴甜健康影响评估。信息显示,阿斯巴甜被归类到“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B 级别致癌物”。IARC 也表示,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 毫克/ 千克体重,勿过度恐慌。
但“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还是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评论,手中“无糖可乐配料表里均有阿斯巴甜”并将全球饮料巨头们推上风口浪尖。随着舆论持续发酵,焦点又从工业代糖转移至天然代糖、国产可乐替代。不少VC/PE 投资人分析,“阿斯巴甜事件”或给全球饮料市场带来新一轮洗牌,天然代糖、国产替代将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一
阿斯巴甜争议不断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炸锅了。
7 月14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条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动了饮料行业与消费者。全球著名组织IARC 、WHO 、FAO 、JECFA 罕见联合行动,对工业代糖阿斯巴甜健康影响进行评估。IARC 将阿斯巴甜归类为“2B 级别致癌物”,这一等级的危害度堪比“发动机尾气”。
“我竟然每天把发动机尾气喝到肚子里”、“刚买的可乐,一看配料表居然有阿斯巴甜,又买一罐可乐也有阿斯巴甜,饮料还能喝吗?”别说网友疑惑,作者拿着阿斯巴甜可乐同样深感惶恐,而一场由“阿斯巴甜事件”产生的影响已经蔓延至整个饮料行业及未来。
饮料配料问题关乎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工业代糖与天然代糖谁更健康甚嚣尘上。
工业代糖、天然代糖被视为饮料行业两个不同的技术方向。所谓工业代糖是指一种人造甜味剂,尤以阿斯巴甜使用较为广泛。全球知名饮料巨头都将阿斯巴甜当做配料的重要成分。
阿斯巴甜之所以能在工业代糖成分里脱颖而出,备受全球饮料巨头青睐,是具备低聚糖、甜度高、不易潮解的特点。从1980 年开始,阿斯巴甜就被美国企业尝试使用,直到2005 年,可口可乐发现阿斯巴甜商机推出无糖可乐,工业代糖在全球饮料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2008 年之后,可口可乐将无糖可乐推广到“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国,彻底将阿斯巴甜的市场前景打开,但工业代糖产生的风险问题一直不绝于耳。2010 年起,美国研究机构就对阿斯巴甜可能会给人体造成危害提出质疑,《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称,每天摄入含阿斯巴甜无糖汽水的人会增加白血病风险,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水平。
2013 年,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发表声明表示,动物实验发现阿斯巴甜可能导致白血病、淋巴癌等癌症,它不应出现在食品供应体系中,却被指责“空穴来风”。只要有机构质疑阿斯巴甜就会受到各种反驳,导致消费者始终无法获取准确信息,消磨掉了耐心。
直到全球著名组织联合出手评估阿斯巴甜,重新打开食品安全的话匣子。
外界才意识到工业代糖不是“绝对安全”。虽然IARC 表示,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 毫克/ 千克体重,“可风险存在即是风险”。然而,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国际饮料协会又发布消息称,“阿斯巴甜危害并不比芦荟大”。
姑且不论谁有理,阿斯巴甜作为代糖配料并非不可替代。
二
天然代糖呼声高涨
代糖路径上另一大技术方向,天然代糖,在“阿斯巴甜事件”后获得了广泛关注。
与工业代糖不同,天然甜味剂强调在植物、水果中提取糖分,尤以赤藓糖醇使用较广。比如消费者最为熟悉的元气森林以及跨界切入的喜茶、奈雪的茶等皆为天然代糖的参与者。
随着“阿斯巴甜事件”持续发酵,国内对于天然代糖的呼声愈发高涨。知名专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表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长期摄入情况下,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不少VC/PE 投资人分析,“阿斯巴甜事件”会给全球饮料市场带来新一轮洗牌。实际上,在风波爆发前,市场曾传出可口可乐要改变代糖技术路径的消息。据美国饮料行业刊物Beverage Digest 报道,今年4 月,可口可乐在明尼苏达州进行了健怡可乐新配方的市场测试。
用美国媒体的话说,“可口可乐意识到了天然代糖价值,着手用罗汉果苷、甜菊糖苷替代阿斯巴甜。”另据推特网友描述,“这款饮料采用迷你罐包装,标注植物基甜味剂字样。”
可口可乐的天然代糖饮料是否会在中国推广,没有确切消息。
从目前其在中国的产品形态看,大量经销商、超市售卖的可乐等饮料仍有阿斯巴甜字样。有一点可以确定,以可口可乐为首的全球饮料巨头正把目光转向天然代糖市场。
那么,天然代糖为何没有成为市场主流?
前文提到,工业代糖具备较长的历史沿革期,拿拥有超100 年历史的可口可乐为例,其占据全球饮料市场48% 份额,供应链、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据权威机构Statista 数据显示,全球人造甜味剂市场规模达到222 亿美元。而从生产成本角度看,工业代糖的提取要比天然代糖更为廉价,正是庞大的商业体量与低成本驱动了阿斯巴甜长期雄踞甜味剂市场。
促成工业代糖高速发展的另一大原因是,消费者认知“模糊”。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喝的饮料属于工业代糖。这也使得“阿斯巴甜事件”在国内迅速登上热搜。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阿斯巴甜与赤藓糖醇是两个不同类别,从来没有意识到人工甜味剂的危害,要好好看看配料表了。”消费者认知“模糊”无疑给阿斯巴甜提供了增长养分。不过,天然代糖头部玩家元气森林、娃哈哈、健力宝等企业也在力求改变这一认知形态。
而在国外,新加坡引导消费者的思路值得借鉴。当地要求所有营养级饮料都要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阈值进行分级。好处是,可以让民众从配料表上清晰了解糖的摄入。
一位消费赛道分析师表示,“简化配料表、专注天然提甜工艺,让消费者买到天然、健康、安全的饮料,是企业未来主抓的方向,阿斯巴甜或给天然代糖市场带来国产替代机遇。”
三
国产可乐的替代机遇
每一个旧风口的暴雷,往往预示着一个新风口的崛起。
每一次全球重大事件的出现,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已经走出了这样的奇迹。
前些日子的上海车展,很多人历历在目,中国汽车产业几十年的历史,还没有像今年一样的盛况,外资拿着皮尺与放大镜赶忙研究中国车企,兰博基尼、法拉利高管跑到比亚迪展台虚心请教与学习。2023 年一季度,比亚迪又交出了一份足震撼外界的答卷,“超越大众,登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宝座,中国自主品牌第一次战胜了外资。”
眼下,国内饮料行业同样在悄悄发生裂变。相关数据显示,以阿斯巴甜为首的工业代糖在国内的市场空间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反观天然代糖,获得了稳健增长。
报告显示,天然代糖在代糖产品中的市场占比从2010 年的8.16% 升至2020 年的29.41% 。从头部企业的报告中,同样能看到市场前景变化。2022 年,元气森林营收80 亿-90 亿元,同比增长超10% ;2022 年,农夫山泉饮料品类无糖/ 代糖等产品销售占比达到85% 以上。
这说明,国内消费者正渐渐远离阿斯巴甜,想明白了天然代糖对健康的好处。在主导全球风向标的VC/PE 前瞻市场,投资人们早在今年初便密集调研了天然代糖初创企业。
引导饮料板块爆发的二级市场,券商们行动起来。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出于安全性考虑,预计饮料下游厂商会推出更为安全的甜味剂替代阿斯巴甜。”
信达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尽管甜味剂行业此前尚未见到其他广泛使用的甜味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但从消费者心理层面看,更倾向于选择天然来源的甜味剂,认为其有安全保障。”
天然代糖饮料细分品类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国产可乐替代空间更大”,国内有企业已押注该方向。这意味着,谁先抓住可乐市场,就有望在国产替代的大环境下受益。
“阿斯巴甜事件”后,相信消费者也将重拾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