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在轮下》:这世上最钝的刀是内耗,割得人体无完肤(警醒)

阿峰聊娱乐 2023-07-25 17:16:00

1891年,一个成绩优秀的小男孩,考入了当地最有声望的修道院。

可在校期间,他却几次试图自杀,并且在一年后,逃离了修道院。

此后7年时间,他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校,却在29岁那年,出版著作,轰动文坛。

这位作家,就是黑塞。

1906年,他出版自传体小说《在轮下》,借由主人公汉斯悲剧的命运,回顾了自己在学校痛苦的经历。

书里的汉斯,按照长辈们指的“明路”,考最好的成绩,找最体面的工作。

可最终,他却在无尽的内耗和空虚中,悲惨死去。

汉斯的悲剧,是现实社会中无数人的缩影。

肩负重压的“汉斯们”,被汹涌的潮流裹挟向前,能量在忙碌中消耗,精力在疲惫中枯竭。

最终,他在日复一日的内耗中,走上一条不归路。

如果,你正深陷内耗无法自拔,时常感到焦虑和迷茫,不妨读读黑塞的《在轮下》。

来源:全景视觉

不放过自己,是最内耗的活法

汉斯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一直以来,他都在老师和家长的鞭策下,努力学习。

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每天都待在书房看书。

即使考上万众瞩目的神学院,汉斯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趁着放假,把大学的课程都预习了一遍。

汉斯如此努力,是因为热爱学习吗?

并不是。

他之所以用功,是因为老师们告诉他,如果不努力,就会被人赶超。

汉斯不甘心落后于人,在他眼里,争第一,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为此,汉斯宁愿牺牲掉所有休息时间,每天泡在书房里。

即使因为思虑过度,得了头疼病,汉斯也未曾松懈半分。

然而,上了神学院,汉斯才惊奇地发现,比自己更用功的,大有人在。

有一个叫卢修斯的同学,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会捧着课本看书。

卢修斯还会紧盯其他同学的成绩,如果发现自己要被赶超,他就会更加勤奋地学习。

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汉斯十分焦虑。

即使成绩在学校数一数二,他也丝毫感觉不到快乐,总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会掉队。

《木匠》一书里说:

“忙碌和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恐惧。

“你不想失去你所得到的,所以你感到更大的压力,你觉得你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证明,也会害怕失去更多。”

我们感慨于汉斯瞻前顾后、活得太累,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谁又不是他呢?

我们总是忍不住和同龄人比较,忍不住事事苛求完美,忍不住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身体明明已经疲惫不堪,内心还在不断撕扯,活得束缚又艰难。

其实,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追求完美的自己。

很多焦虑,来源于自我设置的枷锁;很多压力,来源于过度关注未来。

这些无意义的消耗,只会逐渐蚕食我们的身心,让我们无法享受当下,好好生活。

不放过自己,是一个人最内耗的活法。

与其太过用力地活着,不如接纳真实的自己,才会活得舒展自由。

来源:全景视觉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的人生

在神学院中,只有一个学生,看不惯周遭的学习氛围,他就是海尔纳。

海尔纳经常嘲笑同学们功利心太重,比起在教室里做功课,他更喜欢跑到学校背后的池塘边,写诗。

说来也奇怪,众人眼中的“优等生”汉斯,却愿意和海尔纳交朋友。

在汉斯看来,叛逆不羁的海尔纳,是自己想成为却不敢成为的模样。

可是,汉斯的虚荣心,却一度成为这段友情的阻碍。

有一次,海尔纳因为仗义执言,和别人打架,被关进禁闭室。

汉斯却因为顾及“好学生”的面子,不敢来看海尔纳。

他蜷缩在窗台边,一边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一边为好友被责罚感到羞耻。

经过一个假期的煎熬,汉斯才向海尔纳认错,两人重归于好。

然而,汉斯和海尔纳的友情,被校长看在眼里。

校长并不希望两人走得太近,因为在他看来,海尔纳是个不安分的学生,会带坏汉斯。

于是在一天课间,校长把汉斯叫到了办公室。

他严肃地告诫汉斯,要更加努力学习,少和海尔纳玩,不然,会被碾碎在时代的车轮下。

校长的话,让汉斯感到莫大的压力。

一方面,他想要保持优秀的成绩;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和海尔纳的友情。

这种矛盾不断撕扯着汉斯的内心,以至于上课时,汉斯经常胡思乱想,无法集中注意力。

渐渐地,汉斯患上了精神衰弱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成绩,越来越差。

后来,汉斯因为病情加剧,被勒令退学。

曾经的优等生,就这么从锦绣斑斓的舞台上黯然退场,汉斯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为了能生活下去,汉斯找了一份机械工的工作。

其实汉斯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父亲告诉他,这份工作还算体面。

于是,汉斯只能委屈自己,每天在工厂干着锉齿轮的活计。

工作带来的厌倦感,逐渐吞噬了他的心,他却没有破局反抗的勇气。

为了显得合群,汉斯还强迫自己,加入同事的酒局。

可大家的谈笑越是热烈,汉斯就越是感到悲哀和落寞。

他仿佛看到,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往后余生,都要在违心的选择中度过。

最后,汉斯因为无法消除内心的痛苦,在回家的路上,投湖自杀。

汉斯的悲剧,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卡伦·霍尼的一个经典比喻。

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就像双脚同时做出了踩油门和刹车的动作,尽管两只脚都很使劲,却怎么也发动不了车子。

想要摆脱这样的状态,唯有摒弃杂念,松开一只脚,才不至于在无效的努力中,把精力消耗殆尽。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要自己找出口。

摆脱内耗的唯一办法,是学会向内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努力的人,真正稀少的,是坚定的追求和清醒的方向。

与其随波逐流,庸碌一生,不如认清内心,勇敢追寻,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来源:全景视觉

一个人变强大,从停止内耗开始

汉斯从云端坠落的一生,让人唏嘘。

在那个充满压力的时代里,他的人生,是否注定是一个悲剧?

并不尽然。

汉斯的人生,其实有很多次转机。

他准备上学前,一个叫弗莱格的鞋匠就告诉他:

“考试终究只不过是表面的东西,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就算考不过,也并不丢脸。

“万一你真的落了榜,就去想想,上帝对每个人都自有安排,自会指引你走自己的道路。”

只可惜,汉斯当时还太年轻,没能领悟话中的真谛。

即使后来遇见有着独立思想的海尔纳,汉斯也没能彻底摆脱社会的惯性。

他一边向往着海尔纳的洒脱,一边又压抑内心,迎合长辈们的期待。

最终,汉斯在内心的痛苦和撕裂中,走向了全面崩溃。

和汉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尔纳。

和汉斯不一样,海尔纳鄙视功利主义的学习,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别人在拼命内卷时,他在小树林写喜欢的诗歌;

别人在死读书时,他用独特的联想记忆法学习。

海尔纳的特立独行,让他最终挣脱束缚,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其实,黑塞在对汉斯和海尔纳的描写里,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曾经,黑塞也像汉斯一样,差点被那个时代的教育压垮。

直到被学校开除后,他才像海尔纳那样,听从内心而活,成了知名作家。

汉斯和海尔纳,一体两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黑塞。

他也用现实经历告诉我们:

敢于摆脱社会的惯性,你才会停止内耗,变得更强大。

诚然,现实的生活泥沙俱下,挣脱束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害怕被边缘化,害怕被甩在后面,难免会委屈自己,做出不情愿的选择。

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认可的事物,只会陷入内耗,感到强烈的空虚。

唯有多和内心联系,把精力花在该做的事情上,才能产生一种“我为自己而活”的充实感。

就像心理学家荣格说的:

“人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真实完整但又不同于他人的个体。”

坚持做自己很难,但却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

不受外界干扰很难,但却是治愈内耗最好的良药。

来源:全景视觉

汉斯的悲剧,在今天依然在上演。

见过太多人,因为日复一日的内卷而疲惫不堪,因为隐形的社会压力感到焦虑不已。

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被所谓“成功标准”所裹挟,一边辛苦奔忙,一边痛苦绝望。

并不是说,追求标准意义的成功,就一定是坏事情。

实际上,循规蹈矩并没有错,打破常规也没有错,重点是,你是否走在了适合自己的赛道上。

如果像汉斯一样,盲目追求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只会在与自我的较劲中,走上绝路。

只有认清内心,不被社会期待所局限,才能迎来开阔的人生。

一如《无声告白》里,那句经典台词说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停止内耗,找到内心的节奏,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作者:竹西,爱读书,爱音乐,爱生活。

0 阅读:2

阿峰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