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医?中医是古代医学的总称。早期中医不分科,开方抓药、针灸推拿样样熟手,甚至成人儿科全揽包治。
进入现代,中医才进入各大医院,才有明确的分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针灸科、中医推拿科、中医儿科等等。
中医的起源是按摩,人们在生活中或在劳作中常有磕磕碰碰而产生的不适,通过按一按摩一摩就有缓解的作用,从此按摩成了一种保健疗法。比如疲劳后按摩一下,就有解除疲劳感等。随着医治的深入,推拿慢慢成为医治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内科发展速度最快,因为中医内科治疗疾病需求量大,中医内科疾病占比也最高,治疗难度也最大,中医内科就诊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中医科。
中医中药可以治病,大家比较熟悉。但对中医针灸推拿也能治病就知道的甚少,特别是对中医推拿治病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推拿治疗疾病的占比相对较小,而且很多人认为推拿是放松放松筋骨的一种保健疗法。所以,推拿治疗疾病发展缓慢,不被大众熟悉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中医推拿不但是医学的鼻祖,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拥有其他医学不能替代的疗效。比如颈肩腰腿痛,只有中医推拿针灸是唯一的保守疗法,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推拿儿科涉及面比成人治疗更为广泛,如小儿发烧、腹泻、疳积、便秘、斜颈、面瘫、夜惊、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等。其中有特效的:
1·疳积——又称小儿消化不良,包括极度消化不良。医者通过穴位实施手法,不但可以治愈,重症的消化不良也能挽救生命。常用穴位:摩腹、中脘、天枢、足三里、推三关、退六腑、捏脊等等。
2·腹泻——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由腹部着凉,或者食入了不洁的食物导致,推拿穴位手法的治疗中应辨别其腹泻属性,一般分消化不良、受凉、细菌感染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实施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腹泻以非细菌性为主,实施手法与穴位:摩腹、揉脐、揉龟尾、补脾土、
推上七节等。
3·发烧——又称小儿发热,医者通过穴位实施手法。常用穴位:大椎穴、合谷穴、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等等。
4·斜颈——又称颈肌痉挛,医者通过穴位、部位实施手法,达到松解痉挛,复原颈肌功能。常用轻揉手法,按捏病側乳突肌以及生理功能性的修复等。
中医推拿诞生于民间,是古老中医学的起源,从古到今发挥着它特有的魅力。随着科学的诞生,推拿医学也在科学进展中不断优化自我。特别是随着科学医学的进步,也给中医推拿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推拿治疗的盲目性,特别是现代解剖学的诞生,使古老的正骨疗法,更加明确其发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的科学性。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推拿治疗进入了医学的各领域,发挥着它特有的医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