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四首 其一 唐 · 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通过对草堂周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堂西长笋别开门”,这句诗描绘了草堂西边竹笋生长茂盛的景象,甚至需要另外开一扇门来容纳它们。这里用“别开门”三个字,既生动地表现了竹笋的繁盛,也体现了诗人对草堂环境的熟悉和喜爱。
“堑北行椒却背村”,这句诗接着描绘了堑北种植的椒树生长状况。椒树成行,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甚至“背村”而长,仿佛与周围的村庄形成了一种隔离,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这里的“背村”二字,不仅突出了椒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梅熟许同朱老吃”,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看到园中梅子即将成熟时的心情。他想到待梅子成熟时,可以邀请好友朱老一同品尝。这里的“许”字,既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也透露出他与朱老之间深厚的友谊。
“松高拟对阮生论”,最后这句诗,诗人看到堂前的松树高耸入云,便想到可以和好友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松树是长寿和坚韧的象征,而“拟对”二字则表达了诗人与阮生之间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情感。
绝句四首 其二 唐 · 杜甫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欲作鱼梁云复湍”,开篇即展现出青溪的水势汹涌。诗人原本打算在溪水中筑起鱼梁来捕鱼,但看到天空中乌云密布,溪水又急又湍,显然是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工程。这里的“云复湍”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天气和水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犹豫和不安。
“因惊四月雨声寒”,诗人进一步描绘出四月的雨声带来的寒意。虽然此时是春天,但突如其来的寒雨让诗人感到惊异,也加深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同时,这也为下文的蛟龙传说做了铺垫。
“青溪先有蛟龙窟”,诗人提到青溪中早有蛟龙的洞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蛟龙是神话中的生物,常与水、雨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这里诗人借蛟龙的传说,来暗示青溪的深不可测和潜在的危险。
“竹石如山不敢安”,最后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草堂安全的忧虑。由于青溪中有蛟龙,水势又如此汹涌,诗人担心即使堆起如山的竹石,也无法确保草堂的安全。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反映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家园安全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蛟龙传说的引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安全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绝句四首 其三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前二句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后两句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绝句四首 其四 唐 · 杜甫
药条菜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药条菜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开篇两句,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药材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漫入草亭的景象。这里,“药条菜甲”指的是种植的药材,而“润青青”则形象地描绘了药材枝叶的青翠欲滴,充满了生命力。同时,“色过棕亭入草亭”一句,通过颜色的变化和空间的延伸,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药材的生长情状。苗满空山,指的是药材的幼苗遍布山野,但诗人却感到惭愧,因为他担心这些药材无法获得应有的赞誉。这里的“惭取誉”表达了诗人对药材品质的担忧和期望。而“根居隙地怯成形”则描绘了药材在隙地中生长,根部的形状难以成形,表达了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他深知药材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否则难以形成理想的形状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