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台“抢话筒”只是一个表面事件;披着演讲专家的外衣,信口开河散播歪理谬论,引发斥责之声才是意识形态上的是非之争!
一、演讲专门户抛开了学校活动的话题事情的起因就是在安徽省庐江中学,学校本想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演讲,才想到邀请比本校老师更有资质的大学老师来作为演讲的主角,他便是合肥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陈宏友。
学校要搞德育活动,定位的话题为“感恩”,自然涉及到人的自我成长逻辑:
人小时作为孩子,只是一个“依赖族”,因为没有生存能力只能依赖父母,所以可定位孩子是依赖族。孩子为了欲求满足只有伸手要,只有索取;而父母(或家人)只能成为满足孩子需求的付出方,也是为了满足“依赖”的担当方,于是“有孩子一方的全依赖,才有父母一方的全担当”。这就说明依赖与担当是二元互动的,是共存的…正因为付出方与索取方是互动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孩子在成长,能力在拓展,父母的能力总有老来时的逐步减退,这就需要孩子带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和赡养父母。
让青少年建立感恩之心,就是让依赖族对担当方的回馈之心,在心理上定位良心的平衡杠杆!只是因为一些青少年在成长时被溺爱,没有成长的逆境经历,把无限索取看得“理所当然”,也把大手大脚挥霍当成了心安理得…正因为陶醉于尽情的满足之中,有了“乐不思蜀”,才没有忆苦思甜的反思,没有挫折历验中的换位思考,也就没有了面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然而,这个陈副教授的演讲,抛开了举办方“感恩”的核心话题,自然抛开了成长的核心问题,反而是鼓励青少年“读书在于拓展视野——出国,出国在于自身的基因与异国人杂交”,他的话题论点,在于“读书才能放眼世界,读书在于尽力走出国门,读书好的最好找外国人结婚,杂交后的基因更优良”,妥妥的崇洋媚外!
二、抢夺话筒成了主流意识争论的焦点正因为陈副教授信口开河的演讲,一边说读书是为了有钱,有钱才有切;另一边又说读书在于出国,崇洋媚外显露,才让有了民族情怀的同学听不下去,上台抢了陈教授的话筒,并有了针锋相对的爱国宣言…
正是这个“抢话筒”的动作,引发了主流媒体聚焦和不同发声。
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杨教授在网络公开表示,演讲的陈教授凭“言论自由”没有错,就算内容有错,,那也不能上台去“抢”话筒打断陈教授的演讲,应该严重的处分这位“出风头”学生。
还说学院有很多方法对待嘉宾演讲,何况中学生是非观处于幼稚阶段。不论怎样,就是不能够当场抢话筒,抢了,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侵犯了教师人格尊严,突破了校规禁区,应该处分这个学生。不然,会让很多学生跟着学…
正因抢话筒事件存争议,陈宏友的演讲视频被发到网上以后,迅速成为热搜,而后,共青团中央,央视网纷纷为抢话筒的蒋振飞同学声援和点赞!
三、抢话筒只是争论次要焦点,网搜陈宏友教授演讲逻辑,则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主要质疑焦点因为事件过后的人肉搜索,高三蒋振飞同学并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学生,而是成绩一直在年级排名前五,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学霸。他听不下去,代表着有优良思维能力的学生听不下去,这一反证,自然会让陈教授的话题引发质疑了…
原来,陈教授能跑到中学演讲,得益于他的广告宣传效应,他早成了本地省市似演讲达人,人家可是做过1800次培训,每次出场费高达20000元,庐江中学本是重点学校,也是看中了“大学教授”这个头牌,要壮大学校活动场面和高雅,才邀请到了这个演讲专业户!
哪里能想到,陈教授习惯了演讲时的自我陶醉,只顾自己激动时的尽情而为,得意忘形,让丑露的、偏离正常人的、亮满负正能量的价值观原型毕露!
正因为陈教授散播的是谬论,才有正义之声的“抢话筒拦截”!
思乡人 于20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