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完成商业首飞,中国大飞机背后的艰辛,远超大家的想象

一更历史 2023-05-30 21:57:59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商业航班首飞。

从1970年,毛泽东主席视察上海时说的:“上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算起,至今已过去五十三载岁月。

在这50多年里,中国各族人民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无不翘首期盼着属于国产大飞机的问世与投入运营。

C919翱翔蓝天固然可喜可贺,然而,研制国产大飞机背后的艰辛与困难其实远超大家的想象……

01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彼时的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民生,还是科学、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差距。

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地实行了“一边倒”外交政策,依托老大哥苏联的帮助,咱们国家的工业、科技等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航空也在这段时间做出了一些成绩。

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需要,我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的发展重点放在军用飞机上,民用飞机进展一直不大,起步较晚。

1968年底,轰六飞机试飞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就询问相关科研人员:“能不能在轰六的基础上设计一架喷气式客机?”

1970年,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发展我国航空运输事业出发,批准了在上海研制生产运10飞机,于是也就有了毛主席的那句经典名言:“上海的工业技术这么好,完全可以搞飞机。”

研制国产大飞机光喊口号可不行,大型飞机与其他产品不同,它是科学技术高度密集与反映国家综合工业水平的系统工程。

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牵头。所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与相关军工企业纳入到整个航空工业轨道,由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统一安排。

同样是在1970年,中央军委、国家计委向上海市下达了研制大型客机的708工程(即为运10),成立飞机制造公司。

飞机设计由640所牵头,总装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5703厂;发动机制造放在上海发动机制造厂;起落架制造在118厂;雷达制造在上海无线电二厂。

全国一盘棋,200多个单位600多名一线干将被抽调组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全国的科研院校也参与其中。

期间,英国曾向中国兜售客机,而且把价格压得比较低,甚至承诺可以让中国获得三叉戟客机的生产线。

面对较为诱人的条件,有人(国内)呼吁引进英国三叉戟客机和相关技术进行仿制。周恩来总理顶住巨大压力,力排众议:“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

正是他老人家的这一句关键批示,才使得运10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在“文革”中,“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曾经威胁三机部的负责人:“不管搞不搞得出来,我都要找你们算账。”

可见,当时的工作人员在研制运10的时候,不仅要克服诸多技术难点,甚至还要面临人身威胁。

02

1976年,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年。从这一年的一月到九月,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离世。

同年10月6日,“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一网打尽。如此多的大事集中爆发,也给运10的研制工程增添了些许麻烦。

1976年8月,国家投资1400万元,在飞机强度研究所扩建了试验厂房。

1978年11月30日,第一架运10原型机被用于静力测试,分别加载到102%和105%设计载荷时,机身在预计部位破坏,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1980年8月,原航空工业部派出首飞检查组,对试飞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何文治副部长亲任试飞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了运10试飞上天必须具备的八项基本条件。

经过充分准备并经部党组批准之后,运10飞机“02”架于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大场机场首次试飞成功。

1980年,上飞厂写信给中央,报告运10的研制情况和实际困难,请求中央予以扶持。

可惜的是,由于后来经费无着落,试飞工作没有全部完成,第三架运10仅完成2/3,没有能拿全对自行研制极为宝贵的各项数据。

一直到1985年,运10的研制工作完全停止。

然而,运10飞机是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干线客机,它能够翱翔于蓝天,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

1981年12月,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前总裁就说过:“这是一个飞跃进步,它表明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

03

1986年,国家将“研制干线飞机”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上海飞机研究所将原本保留的有关运10的数据全部上交有关部门。

此外,从1980年9月至1985年2月,运10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最远航程36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高飞行高度11,000米,它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西藏受灾时,运10屡次奔赴拉萨往灾区运送物资。

再怎么样,运10已经成为过去,国产的新型大飞机研制工作还是一波三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部门提出了“用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

道理很简单,开放中国空运市场,积极与空客公司、波音公司、麦道公司合作,试图用市场从西方国家的飞机制造公司那里换取核心技术。

波音公司首先响应号召,他们允许中方组装150架波音737飞机,却拒绝中方对这些飞机进行改动或者拆解,同时附带了“波音飞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能够达到70%”的条件。

麦道公司不甘示弱,他们同意中方对麦道90-30进行改进,但只是进行一些微调,同样提出了其他苛刻的条件。

即便如此,中方还是倾向于和空客公司合作。

可是,我国和空客合作的AE100项目也因外方在合作方面缺乏诚意,加上外方要求技术成果全部归属于空客公司等附属条件告吹。

有一点,无论波音还是空客,在最为核心的发动机、航电等关键技术上始终对中方遮遮掩掩。最终,“用市场换技术”这一想法彻底失败。

截至2000年前后,中国民用航空市场随着市场换技术逐步被波音和空客垄断。除了国内民航市场被外资垄断,技术人才流失同样触目惊心。

那时的科研单位内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研究导弹与飞机,不如回家卖茶叶蛋。”

技术再高的科学家也得吃饭,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生活上的窘迫直接造成了大量技术人才流失。

看样子,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似乎将要永久的被搁置了?

04

一场“大使馆被炸事件”,让中国人看到我国与西方航空科技工业的巨大差距。不只是学界,社会上关于建造国产大飞机的呼声也不断增加。

《经济管理文摘》相关文章发表后,一位湖南读者甚至寄来2000元钱,称要为“国产大飞机战略基金”捐助一笔民间资金。

2001年,第159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中国的大飞机发展战略问题。

由于航空界很多人主张搞大型军用运输机,支持搞民用干线飞机的只有寥寥几人,会议不仅很难召开,而且讨论的结果更是不容乐观。

尽管如此,这次重要的科学会议还是如期召开。有人支持以运10为基础走军用特种飞机发展干线飞机的道路;有人则支持以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轰炸机为基础走仿制的道路。

最终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同意建造国产飞机,但不知具体的道路该往哪走?

好消息是,2002年,“ARJ21”支线客机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启动。支线客机的启动,使中国大飞机队伍的“火种”得以短暂保留。

2003年,大型飞机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月球探测工程一起成为我国首批同期论证的三个重大专项。

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说:“如果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成功,整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就成功了一半。”

经过8个多月的详细论证,航空界得出一致意见:研制大飞机不仅可以带来制造业的升级,还能有力支撑国民经济运行。

既然有了目标,下一步就是如何推进。2006年2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型飞机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2007年2月,大飞机研制正式获批。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在上海启航。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ARJ21终于走完了一款商用飞机研制、试验、运营的全过程,在2016年正式投入航线运营。

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全面采用先进技术、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现完美首飞。

2019年8月1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第四架试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C919向着投入航线运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2020年3月,C919大型客机在山东东营完成了飞行推力确定试飞,这一试飞的完成,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的取证试飞工作全面提速。

直至2023年5月28日,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回顾过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之路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

从毛主席、周总理拍板做出“要搞大飞机”的指示,再到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运10飞机,以及运10飞机研制工程的落马,还有一系列变故,直至国产C919的横空出世。

它代表了无数科研工作者与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战略性产业以及对国家军事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

若没有大家伙的齐心协力,国产大飞机不知何时才能翱翔于蓝天。而没有自主技术的后果,就如同日本现今的窘迫。

参考文献:

[1]吕梁.腾飞吧,中国大飞机 贰——首架国产大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J].大飞机,2022(12):76-77.

[2]马凤山.运10飞机是怎样设计出来的[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5(01):59-61.DOI:10.19416/j.cnki.1674-9804.2005.01.021.

0 阅读:62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