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战俘回忆:苏联女护士体检就按屁股肉,肉最多的干最重的活

一更历史 2023-05-14 21:37:01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告终。

从1945年秋开始,几十万日本战俘陆续从中国东北被押运到苏联境内,开始了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漫长劳役岁月。

为了提高日本战俘生产的积极性与劳动效率,苏军战俘管理机构还设计了一系列精细复杂的绩效和管理制度。

据相关资料和回忆录来看,苏联人首先会对战俘进行身体检查。

所谓的“身体检查”不涉及任何精密仪器,战俘要先脱光衣服,然后按照高矮排队等候苏联女军医的身体检查。不同的战俘,会分配到不同的工作。

7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卷入战争的有全球2/3的国家,波及当时世界人口的80%,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

作为战争的发起国与罪魁祸首之一的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从1945年秋开始,约55万至65万的日本战俘被苏联人从中国东北押运至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

苏联人视这几十万日本战俘为“战利品”,对他们进行政治灌输,最大限度地利用日本战俘劳动。

1945年至1947年间,苏联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建造了217所收容所、2112所支所、392个特别劳动大队、178个特别医院、49个日本战俘营。

远东地区的日军战俘、收容所分布最多,西伯利亚地区次之。

战俘营和收容所的构造与大小呈各式各样,没有固定的形式建筑,周围都是用2~3层的圆头栅栏和铁丝网围起来。

大批的战俘于1945年9月抵达远东,由于缺少住房建设基金,日本战俘的居住成了问题。

至1948年,除日本战犯外,普通日本战俘的居住标准达到了每人两平方米,大部分日本战俘从防空洞、帐篷,搬到了带有照明设备的屋内。

至于吃的方面,当时日本战俘的食品供给问题同样很严峻。

二战结束后,苏联缺少条件和物资保证建立关押基本的食品供给。在1947年12月之前,苏联普通民众都要凭票供应食品和购买物品,大部分居民半饿半饱。

在这种条件下,50多万名日本战俘肯定吃不饱肚子,且每天还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条件待遇最好的是从事矿井地下工作的日本战俘。因为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危险性还高,在基本额度基础上,额外每人每天发放300克面包。

关押在伏罗希洛夫地区日本战俘,在一年内没有吃过蔬菜的现象比比皆是。

事实上,苏联自十月革命后,一直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民生较为困难。特别是二战后,国土几乎一片废墟,偏远的远东、西伯利亚荒野地区苏联政府根本无暇顾及,那里的人们生活十分悲惨。

有资料记载,当地的苏联民众还十分羡慕日本战俘的生活水平。但是哪怕吃得再差,日本战俘们还是要继续劳动。

二战结束后,苏联男性劳动力奇缺,全国牺牲2,700万人。

从1959年二战后苏联第一次实行的人口调查结果可以推断,1945年,即二战刚刚结束时,苏联男女性别比例相差过大。

女多男少就意味着在经济复兴的矿工业等生产场所,男性劳动力明显不足。

在劳动力资源枯竭的情况下,苏联当局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日本战俘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日本战俘从事的劳动种类多种多样,大致有各种建筑工程、农业、水产业、矿业、工业、装卸(都是重体力劳动),只有在体检中被认定为“病弱者”的人才能进行轻度工作。

1946年5月,苏联内务部副部长谢尔内绍夫发表了《延长日本战俘工作时间的指示》。

劳动时间原则上是一周六个工作日8个小时。但是,苏联方面制定的8小时工作制,是指在8个小时内完成工作定量。在8小时内未完成的时候,会根据工作种类强制进行好几个小时的加班。

实际情况是95%以上的日本战俘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苏联内务人员事务管理所在1942年7月就下达了《根据身体状况对战俘的劳动能力进行分类的指令》,把战俘健康等级分为四等。

第一等级的战俘不仅要完成重体力劳动,每日还需100%完成生产定额;

第二等级的战俘完成中等难度工作,每日需80%完成正常生产定额;

第三等级的战俘在服务工作中完成轻体力工作,每日需完成60%的正常生产定额;

第四等级的战俘完成残疾人员工作,根据身体状况完成相应工作定额;

对于那些不能工作的战俘则免于工作。至于哪些战俘属于第一等级或是第四等级?则完全是由劳动医疗委员会进行判定。

据日本资料记载:苏联军医的水平很低,医疗技术水准很差,医生不足。有时苏联和日本双方的军医一起治疗病人,但是,作为强制劳动基准的区分诊疗,却全是由苏联军医决定的。

判定战俘身体状况等级的方法非常简单,不会用到任何精密的医疗仪器。

每个战俘营平均40天都要为战俘检查身体,到了身体检查这一天,会有专门的军官领着战俘分批次去医疗室。

进入屋内,日本战俘先脱光了所有衣服,然后按照高矮,耐心等着苏联女军医的到来。

这些苏联女军医和护士会挨个扯每个日本战俘大腿上的皮。肉最厚的,就表明该日本战俘身体状况不错,属于第一等级的战俘,能去干最重最累的活。

倘若连大腿皮都根本扯不起来,表明此人已经瘦得皮包骨,根本不适合从事重体力劳动。

大家想想,大多数日本战俘每天根本吃不饱饭,加上从事重体力劳动,很容易患上浮肿病。

患上浮肿病的战俘身体特别虚弱,四肢倒显得鼓鼓囊囊。苏联女军医不管那些,只要她能从大腿上揪起来一块肉,那战俘就得老老实实继续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冬天各战俘营与收容所的死亡人数,相比较春夏明显攀升。

1945年12月份,苏联境内的各战俘营与收容所死亡人数共计3385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日本战俘。

西伯利亚的战俘营死亡率最高。1946年2月是日本战俘死亡人数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月,具体人数已不可考,至少超过了3500人。

为此,苏联当局不得不采取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对策,给予战俘营的居住日常生活条件、食品药品供给的改善措施;把之前的每40天确定各战俘营中战俘劳动力的组成,改为了每年四次确认。

在多数收容所里,原则上会有一月一次的战俘身体状况检查。

据相关战俘回忆录得知:苏联医生体检非常简陋,不用听诊器,什么都不用,只是让战俘脱光衣服站在前面。首先观察全貌,接着捏捏肚子和屁股的表皮,以胖瘦决定身体情况。

那些看上去胖而内脏有病的人也当健康人对待,身体瘦的都一律当弱者对待。

在当时的日本战俘营中,不少人虽然身体看上去瘦,但很健康。

于是苏联女军医就摒弃了之前扯大腿皮判断身体好坏的方法,采用了按屁股肉的厚度作为最新的检查方法。

屁股上肉厚的战俘分为第一等,一等和二等分别住进一个中队。尤其是屁股的肉最多的一中队,必须干最重的修铁路、铁轨铺设等活;二中队是伐木作业和修公路、房屋建筑。

因此,苏联战俘营里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加上西伯利亚气候寒冷,土地冻到如钢铁,一般很难挖掘墓穴,以至于很多死亡的日本战俘只能埋在浅坑或直接抛尸荒野,死者的一切物品都被同僚扒光。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1956年10月,约47万余名日本战俘被遣送回国。返回国内的日本战俘通过撰写回忆录,接受记者采访等方式,向大众传输了他们在西伯利亚和远东遭受的“非人”虐待。

有意思的是,关押在中国日本战俘们被释放回国后,大多数人都感念我们的好。甚至还有不少日本战俘自发揭露本国侵略中国的丑恶罪行。

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必须共同对抗的敌人,从优待俘虏上来看,我们中国就是一个拥有大国风范的国家。

面对战败的军国主义下的士兵,我国非但没有虐待他们,反而通过教育去感化他们,这就是中国人的善良。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解密档案对“日本战俘”问题的新诠释,作者徐元宫 李卫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6年04期 核心 CSSCI

[2]1945—1950年苏联对日本战俘的劳动利用,作者赵玉明,俄罗斯学刊 2015年04期

0 阅读:380
评论列表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