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5年那会儿,王猛病得很重,都快不行了,苻坚知道后赶紧去看他。王猛拉着苻坚的手说:“皇上啊,咱们真正的对手,不是东晋那边,而是鲜卑慕容家和羌人部落。对南朝那边,咱们得悠着点,别轻易动武。”
苻坚,那可是个挺厉害的角色,跟石勒、刘裕一样,都有本事把中原给统一了。但可惜啊,他心太软,有点仁慈过头了。王猛给他出主意,他愣是没听进去。结果呢,没能成功,真是让人觉得挺遗憾的,也挺为他惋惜的。
想象一下,要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能一路走对,那历史可能就得重写了。可惜啊,命运总是爱开玩笑,让他们一个个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石勒、苻坚、刘裕,这三位要是选对了路,本来都能一统天下,成就千秋伟业,结果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握住机会。说到底,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一个选择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时代的走向。这三位大佬虽然都离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只差一步,但最终还是没能跨过那道坎,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不禁感叹:要是他们当时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那该多好啊!
公元385年那会儿,慕容冲带着鲜卑骑兵打得苻坚节节败退,最后苻坚没办法,只好离开了长安城。之前苻坚对姚苌挺不错的,可这时候姚苌却找上门来,让苻坚把玉玺交出来。苻坚心里不乐意,就没答应,结果姚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苻坚给杀了。
那么,苻坚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路子呢?我个人觉得,要是苻坚真想一统中原,他有两个法子可以考虑:一个是听王猛的劝告,另一个就是耐心地等个好时机。
公元369年那会儿,慕容垂打了个大胜仗,把桓温给打败了,在枋头这一仗里,晋军死了好几万人呢。不过,前燕的皇上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却容不下他,慕容垂一看这形势不对,就赶紧从邺城溜了,跑去投靠了苻坚。
慕容垂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勇有谋,绝非等闲之辈。要不是被形势所逼,他压根儿不会向任何人屈服。换句话说,只要机会一到,慕容垂肯定会有一番大动作。
王猛跟苻坚说,慕容垂这人可不简单,最好把他给解决了。但苻坚这人特别仁慈,对那些投降或者归顺他的人,都特别好,给他们住大房子,还让他们当大官,带兵打仗。
苻坚对慕容垂手下留情,没想要杀他,这让王猛特别恼火。于是,王猛精心布置了一个计谋,叫做“金刀计”,计划得相当周全,一点破绽都没有。慕容垂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知道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夜色逃出了长安。没想到半路上,他还是被秦军给逮了个正着。
看起来王猛是取得了些成果,但实质上好像也没啥大作用。苻坚就对慕容垂说:“你心里想着以前的国家,这是人之常情嘛;你儿子慕容令造反那事,跟你没啥关系,我不会因为这个去刁难你的。”
苻坚不仅把慕容垂给放了,还大方地宽恕了那些被王猛抓住的鲜卑贵族,就连他们的皇帝慕容暐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尽管慕容鲜卑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不少人依旧在朝廷里担任着重要的官职,手里还握着兵权,生活得跟以前几乎没啥两样。
慕容鲜卑这股力量可不容小觑,他们兵强马壮,人数上更是超过了氐族人,因此对前秦王朝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另外,从八王之乱那会儿起,慕容鲜卑就老爱趁机捣乱,只要瞅准机会,就到处挑起战火。
在长安往西的地方,羌人部落里有个挺厉害的头目,叫姚苌。这家伙可不是好惹的。想当年,苻坚和邓羌带着大军,把羌人部落给打败了,还杀了他们的头头姚襄。姚苌一看这形势,没办法,只能低头认输,做了别人的臣子。
从姚弋仲那时候起,羌人的势力就挺大,像刘渊、刘聪、石勒、石虎这些厉害的君主,都选择不去招惹他们。那么,姚苌又怎么可能乖乖听苻坚的话呢?他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心里头肯定藏着别的念头,这可不就是个隐藏的隐患嘛。
前秦那时候,真是被鲜卑和羌人这些家伙搞得头疼不已,他们就像是藏在心里的刺,让人难以安宁。更别说还有那鲜卑拓跋部、丁零、匈奴这些虽然表面臣服,但心里头总想着搞点事情的部落。这样一来,前秦整个局势就像是堆满了干柴的火堆,一点火星子就能引爆,简直就是个“易爆品”。
苻坚为了巩固各地的统治,特地安排了一些宗室的王爷和氐族的将领去把守那些重要的地方。而那些鲜卑、羌族、匈奴的头领们,大多被安排在了长安城周边。可这么一来,问题可就大了,这就像在身边埋了个不知何时会爆炸的雷一样,让人心里直犯嘀咕。
王猛这人,眼光独到,看得长远。他就像是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大佬的综合体,特别有本事。他对苻坚那是掏心掏肺地说真话。说起来,苻坚能打下北方那片江山,多亏了王猛。但可惜啊,苻坚后来栽了跟头,原因就是他没听王猛的劝。
从大局来考虑,苻坚最该的应当是北方那块地方,得琢磨琢磨怎么把慕容鲜卑、姚羌、还有匈奴那些势力给除掉。现在,他们虽然打了败仗,也低头认输了,但只要咱们计划周密,一步步收拾他们,这事儿不难搞定。
要是苻坚不想动手杀人,心里头过不去砍向那些投降者的坎儿,又或者是想给自己立个仁慈君主的好名声,那他还有第二个法子,那就是沉住气,等个好时机。
说说苻坚有啥强项吧。他啊,差不多把北方都给整合到一块儿了,军队强大,战马也壮实。更厉害的是,他还很年轻,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可以说,形势对苻坚那是相当有利。
慕容垂和姚苌,那可是他们各自族群里的大哥大,心里头都有着不小的抱负,只不过呢,俩人都上了点年纪。说起来,慕容垂比苻坚年长十五载,姚苌呢,也比苻坚大了八岁。还有啊,苻坚那家伙身体倍儿棒,当年他的得力助手王猛走的时候,苻坚才三十七岁,正值人生中的大好时光呢。
等慕容垂、姚苌这些人老去后,新一代的鲜卑人和羌人开始逐渐被融入其他族群,他们原本的反抗念头也慢慢淡化了。这样一来,北方的局势就变得平稳多了,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让人放手一搏,实现大志向。
在处理国内事务的同时,苻坚还等到了一个对他有利的时机,那就是东晋那边闹起了乱子。这事儿,王猛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早就跟苻坚掰扯过东晋的那些长处和短处了。王猛对苻坚说,东晋虽然有些地方挺强的,比如他们的文化和经济,但也不是没有弱点。这不,机会就来了嘛,东晋内部出了问题,正是咱们可以好好谋划一番的时候。苻坚听了王猛的话,心里也有了数。他知道,这时候的自己得沉得住气,一边稳住国内,一边瞅准时机,看看东晋那边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点啥好处。所以说啊,苻坚在处理内政的同时,还在默默等待着,看看东晋那边会不会再出点啥岔子,好让自己能趁机出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猛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他早就把东晋的情况分析得透透的了。
王猛觉得吧,东晋虽说只占据着江南那一小块地方,但它可是正儿八经的王朝,老百姓心里还是认的。还有啊,东晋的权力都掌握在那些大门阀、大家族手里。他们平时可能斗得挺欢,但要是碰到外头的敌人,也会立马团结起来,一块儿对抗外敌。
攻打东晋现在真不是个好主意,时候还没到呢。要是秦军真的往南打,那陈郡的谢家、太原的王家、琅琊的王家,还有谯郡的桓家这些大家族,他们肯定会先把自家的事儿放一边,联手起来对付咱们北方人。
苻坚决定暂时不动武,这样一来,各种势力就开始自己内部斗起来了。你看,那些大门阀和君王之间,大门阀和大门阀之间,还有大门阀和那些流民首领之间,都争得不可开交。说实话,他们其实没那个本事去北伐,所以对前秦来说,也没啥大不了的威胁。
那会儿,谢安、谢玄、谢石还有桓冲,那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孝武帝自己也挺有两把刷子。反观苻坚呢,他那时候还没准备好往南打。对他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看看形势,让他们自己去斗,自己好从中捞点好处。
可是呢,苻坚既没有把王猛的意见当回事,也不愿意耐心等待好时机到来。到了383年,苻坚不管皇后、太子还有满朝大臣怎么劝,他还是在慕容垂的撺掇下,草率地决定去打南边。结果,在淝水那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输得那叫一个惨。
淝水一战输得那叫一个惨,前秦立马就散了架,鲜卑的慕容家族见状,立马翻身上马,中原大地战火又熊熊烧了起来。说到底,苻坚还是吃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到了385年,姚苌动手干掉了苻坚,这位曾经的霸主就这么没了。
话说淝水之战结束后没多久,第二年桓冲就去世了。时间来到385年,这一年对东晋来说挺不是滋味,因为苻坚被杀的同时,65岁的谢安也离开了人世。又过了三年,到了388年,谢石和谢玄也相继病逝。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东晋的门阀世家感觉人才真是越来越少了。更糟糕的是,孝武帝和司马道子这俩人还为了权力争得不可开交,东晋的局势真是一言难尽,乱得很。
桓冲、谢安、谢石、谢玄这几个人,那可是淝水之战里的关键人物,东晋能赢全靠他们。反过来想,要是苻坚不急着往南打,先把自己家里的事儿摆平,攒足了劲儿,那胜利的可能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