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集中营,兄弟连奉命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的大本营。此时,纳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停火。弟兄们在鹰巢的奢华中、在奥地利的美景中,享受了一段快乐时光之后,返回美国,兄弟连就此终结。
上篇游记说到,兄弟连在布赫洛厄发现集中营,因此耽搁两天,然后继续往前,途经兰茨贝格、慕尼黑和基姆湖,前往贝希特斯加登。著名的鹰巢,就在那里。
当他们乘车往东走时,成千上万的德军,正全副武装地朝西走,前往慕尼黑投降。彼此之间,好奇地打量着。温特斯回忆说:“我敢肯定双方都有同样的想法——别惹我。我只想结束这一切,赶紧回家。”
跟兄弟连一样,我驾车沿着高速公路——这种路在二战时就已经有了——朝东驶去。
有人以为德国高速不限速,实际上,德国确实是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的高速不限速的国家,但并非全部,不限速的路段只有一小部分,多数高速公路还是限速的,有的限100,有的限120。这次租的福特翼虎相当给力,不仅提速倍儿爽,底盘稳定性极佳,每逢遇到不限速的路段,把时速保持在180公里左右,开心至极。
过慕尼黑90公里,经过基姆湖。整个巴伐利亚,似乎到处都有湖,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湖畔建有餐馆、酒店或露营地,倍儿享受的样子。上次来这儿,在慕尼黑往南的路上,遇到一个湖,是茜茜公主小时候住的地方,她家的房子至今还在,貌似是个酒店。
过了基姆湖,右转,进入山区,景色越来越美。
当年,兄弟连也是在塞格斯道夫右转的,不久,他们追上法国第2装甲师,眼看再有个把小时,就到贝希特斯加登了。忽然,前面一座桥被炸,对面还有党卫队驻守。温特斯问团长辛克是否要派一个排包抄。团长回答:“不,我不想让任何弟兄受伤。”
说来也是,战争即将结束,如果此时出现伤亡,实在太冤。辛克让温特斯带2营原路退回,走另一条路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力争抢在法军前面。
于是,温特斯率军向东走到达巴特赖兴哈尔,然后往南,于5月5日上午,由兄弟连打头阵,进入贝希特斯加登,未发一枪一弹,将该镇占领。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即将进入贝希特斯加登时拍的。这是个四面环山的城镇,除了西北方向,其余东南西北四面都是奥地利,其中北面不远处是萨尔茨堡,开车20分钟就能到。
贝希特斯加登的景色,极为优美。高处是白雪皑皑,山谷里是湖泊、溪流和草地,中间部分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它的南边有座国王湖,细长条,乘船进入,逛一圈,美不胜收。
由于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有座别墅,他的追随者们,希姆莱、戈林、戈倍尔,等等,也都在这儿建起自己的宅邸。党卫队在这儿还有一座公寓大楼。
党卫队最初是希特勒的卫队,后来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组织,下设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武装党卫队(也叫党卫军)。党卫军与德国的国防军,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属于纳粹政党,后者属于德国国家。所以,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党卫军被视为犯罪组织,而国防军被视为非政治性的专业武装组织。
兄弟连来到这儿时,纳粹头子们早就跑了,国防军主动投降,留给美国大兵的,是豪华的宅邸,精致的美食,数以万计的美酒,以及彬彬有礼的侍者,所有这些,让这些大头兵如同生活在天堂。
进入市区,温特斯直奔贝希特斯加登旅馆,因为辛克吩咐要将团部设在那里。一进门,看到服务员正在整理银制餐具,见美国兵来了,转身就跑,温特斯和伙伴便把餐具瓜分了,直到晚年,温特斯家里仍在用它。这段情景,在电视剧《兄弟连》里有所表现。
据小说《兄弟连》记载,连里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抢劫,鲁格尔枪、纳粹徽章、手表、珠宝、初版的《我的奋斗》和酒,是劫掠的首要目标。
我在贝希特斯加登住了一宿,围着街道走了好几圈,看到一座贝希特斯加登酒店,不知道它是不是当年的贝希特斯加登旅馆。
温特斯挑选了一个纳粹官员的宅邸作为营部,房子位于市区北侧较高的位置,可以俯瞰市区。
书中描述,温特斯敲开门后,对屋里的主人宣布:“我们要搬进来,马上。”说着就往里走,德国人只得离开。
多年之后,小说《兄弟连》的作者采访温特斯时,温特斯曾问自己:“我会因为强占了这所漂亮的房子就感到良心不安吗?不!在诺曼底我们住在散兵坑里,在荷兰我们住在泥地里,在巴斯托涅我们睡在冰雪里,仅仅几天前我们还看到集中营的惨状。这些痛苦都是德国佬造成的。我对他们的麻烦一点都不同情,我也不认为需要向他们做什么解释。”
我走遍了市区后面的山坡,只看到一个房子(下图),与老照片里的营部(上图)略有相似之处。
至于希特勒的别墅,并不在市区,而是在市区东侧4.5公里的地方。
如下图所示,出市区后,先沿305号公路走一小段,然后在丁字路口右转,沿319号公路,一路爬坡,来到一座很大的停车场。
停车场的北端,是上盐山文献馆(Dokumentation Obersalzberg),售票开放,票价3欧元。
票价挺便宜,内容却不少,首先是有关纳粹暴行的记录,有不少实物资料。其次是地下通道,其实就是当时的防空洞。
文献馆的旁边,有条小路,沿着它往北,进入一片树林,大概走2分钟左右,就是希特勒别墅的所在地。
希特勒的别墅叫贝格霍夫(Berghof),现场有块牌子介绍说,希特勒于1928年在这儿租了一间小房子住,1933年将其买下,扩建成别墅。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党卫队曾纵火,试图将其焚烧,1952年,别墅残存建筑被清除。
下面这张黑白照片,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据说是别墅的原貌,拍摄年代及作者不详。
现在来到这里,只能在树林间,看到一点儿残存的遗迹。
这座别墅,是希特勒最为主要的居住地,它的地位,与柏林不相上下,是纳粹德国的第二政治中心。
整座别墅坐南朝北,处于山坡之间,出了别墅正门,就得下台阶,才能来到路边。下面这张照片,据说是希特勒在1944年7月离开别墅时拍的,这好像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他在当年年底发动阿登战役失败后,就一直呆在柏林,直到1945年4月自杀。
别墅正门所在的路,如今是前往凯宾斯基饭店的柏油路。
别墅的南面,紧贴着山坡。北面的视野比较开阔,对面那座山,叫翁特斯山,山的另一边是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当年在别墅里拍的照片,窗子外面,就是上图中的翁特斯山。
别墅遗址的东面,有条小路,沿着它走大概100多米,与前往凯宾斯基饭店的柏油路会合。
下图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张老照片,与上面我拍的那张,基本处于同一位置。由此得知,别墅的规模挺大,建筑一直延伸到路口。
路口不远处,是历史上的图尔肯酒店,目前处于关闭状态。据说,为希特勒建别墅时,曾强迫酒店老板将其“转让”。
根据网上的这张老照片得知,图尔肯酒店建筑本身,几乎没什么变化。
不光是房屋没什么变化,就连房前的岗哨亭,也依旧保持着原貌。
图尔肯酒店的斜对面,是个高坡,坡上是凯宾斯基饭店。曾有传言说,饭店所处位置,是希特勒的别墅。
该传言的由来,源于饭店正面的草坪上,有个盟军升旗的纪念碑。
兄弟连是5月5日占领贝希特斯加登的,5月7日,德军正式投降。但兄弟连依然在贝希特斯加登,来到希特勒别墅的,是另一支美军,此外还有法军。据说,那支美军随后前往萨尔茨堡时,突然想起应该在希特勒别墅升旗,这可是历史的纪念,可法军霸着别墅不让他们进,美军只好在旁边的山坡上举行升旗仪式。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法国人也太不够意思了。
那么,鹰巢是这么回事呢?
事实上,鹰巢并不是希特勒的别墅,而是山顶上的一座休闲小屋。您注意看下图,这是我在贝希特斯加登市区里拍的,市区对面有座山,山顶左侧那个隐约可见的房子,就是鹰巢。建于1938年,是希特勒50岁的生日礼物。
前往鹰巢,只能坐公交车——刚才说到的那座很大的停车场,旁边是公交车站,那里的车,就是去鹰巢的,往返车费30.8欧元,包括参观鹰巢的费用,现场买票,车次很多(据说每年5月以后才开放,到深秋就关了)。
公交车沿着一条非常窄的路,连续爬坡,来到半山腰,在一个山洞门前,让游客下车。
下车后,进入山洞,一直往里走,走到头,是个电梯间,这便是那个著名的、饰着金箔的希特勒电梯。
搭乘电梯,不一会儿来到山顶。据我的手表显示,停车场海拔1942米,山顶海拔2952米,上升了1000米。从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出,鹰巢的面积不算很大,里面只有3个比较主要的房间。
第一个房间最为宽敞,呈圆形,它可以算作鹰巢里的大客厅。
客厅的墙壁上,有个墨索里尼送给希特勒的红色大理石壁炉。
当年,大客厅里的陈设,是这个样子。
第二个房间是小客厅,在大客厅的旁边。
这是小客厅在历史上的原貌。
小客厅的旁边,是一条走廊,走廊内侧,是第三个房间,它的旁边有厨房和卫生间。这个房间如今是餐馆,门外是电梯间。
也就是说,鹰巢里面没有卧室,仅仅是天气好时,赏景和休闲的地方。据说,希特勒只来过10次左右,而且每次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最多也没超过半个小时。下面这张照片,是1944年4月3日,希特勒与希姆莱在这一带拍的。
兄弟连的任务虽然是驻守贝希特斯加登市区,但他们来过鹰巢。据小说《兄弟连》记录,当时电梯已经坏了,兄弟连是徒步来的。不过,在他们之前,美国陆军航空队抢先一步,把这儿翻了个底朝天。尽管如此,兄弟连里第一个进入鹰巢的奥尔顿·莫尔,还是在碎石间发现了希特勒的两本相册,在温特斯的袒护下,莫尔把相册带回了家。
兄弟连在贝希特斯加登市区,也有不少收获,那里有许多高级汽车,都归了他们,可惜才玩了两天,上级命令他们交出。这帮弟兄都不是等闲之辈,上缴之前,各自进行了试验——其中有几个人,听说希特勒的指挥车配有防弹玻璃,便朝车窗射击,以验证传言,结果全碎了。
还有一位,把梅塞德斯车水箱里的水放干,看看它能否启动。另一位想知道从30米高的地方掉下去,会变成什么样,于是把车推上了悬崖。
总之,那些高级军官最后拿到的,是一堆报废的豪华车。
兄弟连在贝希特斯加登享受了3天,到了8日晚上,温特斯接到命令,让他们去贝希特斯加登以南30公里处的滨湖采尔,执行占领任务。
滨湖采尔属于奥地利,是个位于湖畔的小镇,镇内只有一条主街,十分整洁,环境幽雅。
镇子紧靠着湖,湖不大,对岸山坡上,有座座屋舍,一派田园风光。
在电视剧《兄弟连》里,兄弟们来到滨湖采尔,温特斯把湖畔的一座漂亮的旅馆,充当营部。我沿着湖边走了一圈,只看到一座紧靠湖边的大旅馆,没发现与电视剧相同的建筑,估计不是在这儿拍的。
湖畔的树林,与电视剧里的画面,倒是十分相似。在第10集当中,温特斯在树林间,与好友尼克松,畅想着战后退役的生活。
之所以让兄弟连到滨湖采尔,是因为,当时这儿是德军可以撤退到的最南方,再往南,翻过阿尔卑斯山,就是意大利了。温特斯他们来了以后,才发现,这个地区竟然有2.5万名德军,而他们,只有不足600名弟兄。
电视剧《兄弟连》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制服笔挺的德军上校,站在穿着一身脏兮兮的破旧作战服的温特斯少校面前,掏出手枪,以示投降。温特斯没有接受,表示他可以继续配枪。上校原本高傲的神态中,流露出一丝感激、或者是感动。
电视剧里还有个特感人的情节:德国将军请求对自己的士兵发表讲话,而他讲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温特斯,在战争结束、大家即将各回各家时,想对自己的弟兄们所说的。电视剧通过敌方将领的嘴,表达出兄弟连的感受,实乃高超。在小说《兄弟连》里,也提到了这件事,只不过小说里记录那位德国军官的军衔是上校,不是将官。
兄弟连来到滨湖采尔,首先收缴武器,然后把德军送到战俘营去。温特斯要求那位上校,把所有武器集中到机场等处(下图就是滨湖采尔的机场)。第二天,他和尼克松前去检查时,被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所震惊——他说的“所有武器”,指的是军用武器,但德军上校把猎枪、猎刀等,都集中了起来。
与电视剧《兄弟连》不同的是,温特斯的营部并不在湖畔,而是在滨湖采尔南面4公里的卡普伦村。这是个四面环山的村子,战前就是旅游胜地,有许多豪华旅馆,兄弟连的兄弟们,这下可享福了。
卡普伦后面的山上,有滑雪场和滑雪旅馆,虽然上山的缆车坏了,但温特斯还是每隔3天,派一个排上去疗养、休整,让全体弟兄们都能充分地享受。
他们是5月9日到的这里,一直呆到7月底,前后将近3个月。积分高的老兵,从7月中下旬开始,陆续离开。也就是说,奥地利的滨湖采尔,实际上是兄弟连的最后一站。
7月底,101空降师调往法国,没多久,团长辛克上校升为副师长,师长泰勒将军离开101师,出任西点军校校长。到了11月30日,101空降师撤消。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人,兄弟连的兄弟们,几乎全部退役,回到家中。
兄弟连——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诞生于1942年7月的托科阿,3年后,在奥地利的滨湖采尔结束了使命。
在小说《兄弟连》里,记录了一段温特斯的总结:“101空降师由许多优秀连队组成。第506团E连更是出类拔萃,因为弟兄们之间是通过一条特殊的纽带而彼此紧紧相连的。”
“这种非常特别、纯粹和亲密的感情,是在托科阿训练营地时,在索贝尔上尉施加的压力下萌发的。在那种压力下,弟兄们得以生存的惟一办法就是团结起来。后来,军士们搞兵变靠的也正是紧密的团结。”
“E连的弟兄们在训练与战斗中共同承担所有的压力,结果,在他们之间建立了一条永久性的纽带。”
我看过许多战争片,能让我始终念念不忘,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截止目前,只有《兄弟连》。
有些战争片,大概只能算娱乐片,让人们误以为战争很好玩儿。《兄弟连》则不同,它真实地表达出战争的残酷,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以及人在战争中的煎熬,并展现了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能够驾车从头到尾,将兄弟连在欧洲大陆的足迹,完整地行走一遍,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它让我一方面更深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让我牢记战争恐怖。
珍惜自由吧。
我是个汽车媒体从业者,无论谈什么,都三句不离本行——在这次旅行当中,福特翼虎的良好表现,坚定了我的一个观念: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不是带轱辘的手机,智能互联只是锦上添花,行驶才是它的核心。
当我风驰电掣,从法国诺曼底,跑到奥地利的滨湖采尔,我由衷地感到:买车,必须是传统大厂。
与本文有关的电视剧《兄弟连》剧情简介转载:
第10集:点数。
德国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镇,是纳粹德国最高首领的大本营,E连将其一举占领。紧接着,E连面临可能要部署到太平洋战区的情况,所有士兵们开始比较自己的'得分',看看谁最有资格光荣返乡。此时,日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集的最后,将会看到E连幸存士兵返家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