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平: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太极拳的“掤”

京京聊太极 2024-07-27 02:58:57

杨式揽雀尾

 一、前言

太极拳有“揽鹊尾”一式。又称揽雀尾、揽切尾,一称拦切尾、拦截回或揽扎衣,揽擦衣、揽扎衣。揽插衣。名称繁多,迄今仍无统一称号,正因其名称各异,所以他们动作亦不一致,惟运用之妙在乎各人之通达。

唐代许宣平所传之太极功名三世七,又曰长拳,总名三十七式,其中雀起尾式,虽与现时之揽鹊尾名称不同,可谓最能法无地自然之理。揽就是擥,亦作揽,是撮取、撮持、总持之意思。故揽鹊尾指取两手持雀头、尾而随其上、下旋转之谓。此处拟敌臂为鹊尾,有随其浮沈旋转之意。鹊或雀都是小鸟,尾就是小鸟的尾巴。小鸟欲飞走时,先动尾巴,它想向上飞,尾巴先下垂,它想向下飞,尾巴先上提,它想向右,尾巴先向左,它想飞左,尾巴先向右,这是动物的生理构造使然,吾人应先明白这个自然的道理。

  揽鹊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之粘连随、往复不离不断,其法有四:曰棚(碰)、履(摅或捋)、挤、按,一般称之为正手。

有人将揽鹊尾分为左棚与右棚,加上捋、挤。按、合为五式,有人分为提、挤、捋、按、掤、切六式,有人分为右揽鹊尾、左掤式、左揽鹊尾、右棚式、左捋式、右挤式、右披式七式,有人分为右、左揽鹊尾二式各有掤、捋、挤、按四式共八式。本文仅就“掤 ”之一式论列之。

什么叫掤

  掤,系碰的意思,与捧同义。如果对方打来,我因彼力斜而上掤之,使其力复还于身而不得下降。扔时两臂圆撑如弹簧,两肩下肢部似置弹簧球,两臂之掤力似是受此弹簧球支援,如蓄气之皮球,接触彼手,此按彼起,逆彼之势,承而向上,使彼力不得下降。所以掤字从手、从双月,恰似云手的双掤,而接手时双方各出一手相承,又宛如新月两个,说明掤字兼具形声和会意两义。

  掤古读冰,系指圆形的箭筒盖,《左传》、昭二十五年注箭筒盖可以取饮。又读Peng,朋音。两月两粘,是友非敌。是以掤字列为八法之首,说明掤法不只是一个湖式所独有,即所有太极拳八法。

  甚至太极拳任何之一手都含有掤劲。太极拳出手就掤,其意即在防御,无意与人为敌,这与两朋相交为友,粘而不抗,寓守于攻同其意义。所以太极拳谱于起式后右掤而复左掤者,即含有一让再让

  之意,这与中华文化不侵略人,止戈为武相同。昔日太极拳老师有五或十不传之说,其中之一项为“好斗者不传”。谚云:“屈己者能处众,求胜者必遇敌。”吾人应予深切了解。

  一代宗师杨公澄甫体用全书《推手》章云“掤法向外,驾驭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又说:“棚之方式……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已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调化劲全赖转腰,_一张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其于掤的意义与掤的运动说得相当明白。吾人自应拳拳报膺,熟念弗失。

掤的打法

  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打人的,没有一式是空架子,没有一式不能打人。不过太极拳跟别的拳稍稍不一样,不管是陈、杨、孙、武、吴派,不管是十三式、二十四式、三十七式、四十二式、五十四式、六十四式、八十八式、-○八式……都是主张“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临阵交锋,切忌先进”,“后发制人”。并有“太极拳是不打人的”口语,所以太极拳表现在拳势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先防后攻”的。即其所组成的拳势中,既没有先进攻的动作,也没有只守不攻的动作,而且每一拳势的第一个动作都是防御性的后退的,第二个动作方是前进的攻击性的。这是历史,这是文化,千万不可疏忽。

  掤时,掤手的手腕,距离自己的胸部约三十公分,另一手之手指沾于掤手手腕腕脉,属阳性,阳性遇上阴性,多少总要让它几分。一般将掤分为立棚、斜棚(左、右掤)。上掤、下掤四种,不管哪一种掤,其劲都在腰。千万不可将劲放在手上或肩上。在掤的一瞬间,即变为旋扭转化,或掌、或拳、或指,或发、或聚、或采、或挒、或时、或靠,尽在一掤之中。其实八法之劲势只是一个掤劲。所以掤式如同机关之侦察兵,始终是站在第一道防线上。不管听、化、拿、发,都要以掤为先。如果掤化,就要使对方有失重的感觉,如果掤引,就不能使自己失去重心。无论掤化或掤引,得势后就要掤发,掤发为八法中之第一着,在十三势中占极重要之地位,发时无不伤人,所以应该特别注意分寸。点到为止,让人知难而退即可。

  八法歌诀云:“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彼千斤力,飘浮亦不难。”舟有大小轻重之不同,小者轻者重以吨计,大者重者将有百、千、万吨以上,不管大小轻重,一样可在水上飘浮,因为舟自中空,所以水能负其重,兹以水负舟行喻掤劲,即掤时两臂撑开如捧圆盘,稳定中心如盘之承珠,不管敌人如何攻击,我惟以盘闪展迎之,而仍盘不离珠,不失中心。太极拳十三字行功法头二句“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就是这个意思。

  拳谱六十四式对掤之打法,系以右(左)手由下向上、向前掤,有转圆的意思。劲走圆形,随时变化,含而不露,守中有攻,圆中有方,“夜半荷花慢慢开”,掤时两肩下沈,两臂成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两脚之横向距离约为十公分,稳定中心。当右(左)脚收回至左(右)脚侧,如动作熟练,腰部有足够支撑力量,能掌握变换身体重心之要领时,脚尖不必点地,即可向前迈步成右(左)弓步,右(左)手即可随转腰之势向下、向上掤出。此时两臂之掤力,似是蓄气之皮球,接触彼手,此按彼起,凡逆彼之势,承而向上使彼力不得降下。所以打掤式,手臂屈肘一般略大于直角,这时手臂就呈半月形圆撑的姿势。从力学原理上说,拱形的抗压能力强于其它形状。不但掤式的手臂要掤得圆满,不可屈成锐角,撑的意义不仅是指要向外、向上掤撑,重要的是肩部腋下要含虚,像装有弹簧一样,使手臂犹如受到弹簧的支撑而富有弹性。同时要以腰为轴,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始终保持柔韧如弓的掤劲。所以有“掤要圆撑”的说法。有人认为掤式在走架中用的是横劲,推手中用的是直劲,这是有研究的。大凡用掤法与人对持,掤式之成,全在一转腰之间,即左掤应向左转腰.右掤应向右转腰,即不管走架或推手。都是用横劲的。尚有应说明者:不管防守或进攻,都必须与来劲互呈角度和走弧线,哪怕是转腕旋腕所形成的微小的弧线都一样,俾以达到顺劲相承,使彼力落不到我身上,是应注意。

  一般分掤劲之方向有八:

1、上行向前、向外运行呼之为掤劲,

2、逆行向后、向内之掤呼之为捋劲,

3、双手掤劲内含呼之为挤劲、

4.向下、向前粘之掤呼之为按劲,

5、双手掤劲向外分呼之为采劲,

6.掤劲急速弹出呼之为挒劲,

7、手出圈外以肘救济弹出呼之为肘劲,

8.肘出圈外以身救济弹出呼之为靠劲。

即所有掤向之劲仍在掤劲。是其动作和形式虽各门各派小有不同,而其经义与内部功夫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必斤斤于外形架势的争论,只要时时刻刻注意“敌情观念”、“对敌思想不可有一丝毫放松”就可以了。基本上各门各派的架势,都有他的意义,都有他的渊源,千万不可批评批评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好,那个不好,会用都是好的,用得恰到好处便是对的。如能将本门派的功夫练到滚瓜烂熟,而又能洞烛各门派的架势手法,则无往而不利,无坚而不摧。

  杨门有句关节谚语:“掤不要掤到别人身上去。”还有几句口诀:“掤左时靠捶,掤右捋拿揉,拳拳皆可用,一膝二喉三按胸。”深望同道三复斯言。

 结 语  

如上所言:掤势、掤劲在技法上,乃为八法之第一着;在十三势中,居极重要之地位.尤其在实际运用上,可就是变化圆转,有如循环之无端。然依据太极拳之经、论、歌诀,学者尚须由技进道。

所谓“身心并练。道技兼修”。

例如杨家拳谱“一举动………”篇末,即有:武当山张真人“希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嘱咐语。而《十三势总歌》亦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正是指示:太极拳技之外,尤重增进大众现实生活之幸福,这才是太极拳之真正宗旨。至于技法、技术、技艺不过是人道之阶梯而已。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华民族长久实践的“王道、仁道”或“中道”,不论是儒家的克己、爱人、尽忠、尽孝;道家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乃至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天下之利而为之”;佛家的“慈悲喜会”、“以出世的精神,作人世的救济服务”。甚至孙武子的十三篇兵经,在《始计第一》篇中,也将“道”列为“五事”即“天、地、将、法”之首位。所谓“君孰有道”之道,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清净寡欲。修已济世之道,实际是会通一贯的。孙子武道最高的原则是“上兵伐谋”,而“谋”字的真实意义,还在于为天下生民谋求幸福、和谐、平安、繁盛。中华民族和文化向来就是遵循这条康庄坦荡的大道,所以历经许多考验,都能“磨而不磷,染而不淄,分而不散,竞竞而弥视”。这种精神正是太极“万殊。致”的精神。也是道家和武当“弥深、弥高”的精义。我国上古之世,人间有玄冥师管水利,天上有玄武帝统御水德。而水性至柔,“驰骋是天下之至坚”,即拳谱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又水象微无第无我,处处迁就尊重他人——将他人的利益列为优先,却往往更易成己成物和成功。世人说常:周代由西至东,历时八百年之久,其开国精神实为仁政爱心的体现。例如古公禀父(周文王的祖父)宁可率领所属迁避歧山之下,也不与戎狄族人争地相残。他曾说:“杀人父子而君之,予(我)不忍为”(《史记?周本纪》)。这就是以测隐之仁心,实行仁政。到了泰伯、虞仲和季历一代,泰伯更宁愿远赴荆吴蛮夷之荒鄙,而让位与王季(即文王姬昌之父)《史记》因此列吴泰伯为世家这第一。由这些真实伟大的史实,可以启示太极拳在道的层面上。因张真人总汇教学术,其济世之道自亦不亚于黄石公或何上公也。具体言之:诸如扶、援、授、振、抚、揽、挽等等,实无一不可转天心,净人意,免却难,增福寿,致和谐也。这正是太极拳道——舍己从人和武道——止弋为武的真谛。胜义,早在春秋时代,英明的楚庄王就为武字作过解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凡我太极拳学人,理当深维“止戈”“宝善”(《大学》曰楚人“惟善以为宝”)的哲思明训,善尽一切心力以游艺、据德、依仁、行道,庶几可以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全世界人类谋求健康幸福。但得普遍获安乐,必能永久致和谐,微末浅见,敬祈,方家大德不吝,指正,幸甚!幸甚!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1

京京聊太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