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的土地上,岁月沉淀出的不仅仅是山海的壮丽,还有那深埋于地下,散发着质朴香气的芋头。我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便是这芋头生长的一方沃土。每到秋冬交替之际,秋风捎来丰收的讯息,也唤醒了沉睡在泥土中的芋头,它们带着大地的馈赠,走进家家户户,成为岁月里抹不去的温暖记忆,尤其是与那浓浓的年味紧密相连,承载着故乡的深情与期许。
关于芋头的来源,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胶东大地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荒的困境,饿殍遍野。就在人们绝望之时,一位善良的仙女路过此地,看到人间的惨状,心生怜悯。她施展仙法,从天上洒下了一把神奇的种子,种子落地生根,瞬间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结出了许多饱满的果实,煮熟后食用,不仅味道鲜美,还能饱腹。靠着这些果实,百姓们度过了艰难的饥荒岁月。为了感谢仙女的恩赐,人们将这种植物命名为“芋头”,并世世代代种植下来。这个传说,为芋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它在胶东人的心中,多了一份感恩与敬畏。
在莱阳,芋头的种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芋头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莱阳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这样的地理气候使得莱阳芋头个大饱满,肉质细腻,口感软糯香甜。每年中秋节过后,便是芋头的收获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农民们挥舞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将芋头从土里挖出,一个个芋头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滚落在地上,仿佛是大地孕育出的珍宝。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圆滚滚的,像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有的则略显修长,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精心挑选着芋头,将品质最好的芋头留作自用,其余的则运往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胶东大地的美味。
芋头的吃法多种多样,每一种吃法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在我的家乡,最常见的吃法便是蒸煮。将芋头洗净,无需去皮,直接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用大火蒸煮。随着时间的推移,厨房里渐渐弥漫起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是芋头独有的香气,质朴而醇厚。当用筷子轻轻一戳,芋头变得软糯时,便可以出锅了。此时的芋头,表皮微微裂开,露出洁白如玉的果肉。剥去外皮,放入口中,轻轻一咬,软糯香甜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那细腻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深情。这种简单的吃法,保留了芋头最原始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蒸煮,芋头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美食。芋头糕便是其中之一。将芋头去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蒸熟,然后用勺子压成泥状。加入适量的糯米粉、白糖、牛奶等食材,搅拌均匀,揉成面团。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球,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再放入蒸锅中蒸熟。出锅后的芋头糕,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口感软糯香甜,带有淡淡的芋头清香。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芋头还可以用来煲汤、炒菜,与其他食材搭配,碰撞出不一样的美味火花。无论是芋头炖排骨、芋头烧肉,还是芋头青菜汤,都别有一番风味。
在莱阳,芋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年味的象征。每年除夕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点芋头吃,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老人们常说,除夕吃芋头,寓意着年年有余。“芋”与“余”谐音,吃芋头,便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富足,年年都有结余。这简单的一个习俗,蕴含着胶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芋头是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芋头,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温馨而幸福。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的美食琳琅满目,但除夕吃芋头的习俗却从未改变。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承着故乡的文化与记忆。
古人对芋头也有着独特的喜爱,留下了许多赞美芋头的诗词。唐代诗人杜甫在《发秦州》中写道:“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这里的“薯蓣”便包括了芋头,描绘了芋头作为充饥食物的重要性。宋代诗人陆游在《闭户》中也有“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冬日里围着火炉煨芋的闲适场景。这些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芋头的喜爱,也让芋头在历史的长河中,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韵味。
岁月流转,时光变迁,故乡的模样在记忆中渐渐模糊,但那浓浓的年味和芋头的香气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每当除夕的钟声敲响,看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芋头,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与眷恋。胶东芋头,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故乡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将继续在胶东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过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