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提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故里——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而作为文化底蕴厚重,人才辈出的通化镇,不仅子孙后代承上启下,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界的后起之秀,而且以传统文化基因为元素,造就出了更多方面的艺术才人,画家谢晓东就是一位。
1973年,谢晓东出生在通化镇的东毋庄村的一个教师之家。那时候,通化镇还归河津县管辖。谢晓东的父亲谢朱荣,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一所中学校担任着美术和音乐教师。后来成为蒲剧名丑的兰敬生和山西省原书协副主席姚国瑾都是他的学生。父亲一生酷爱艺术,更期望着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在艺术上发扬光大。
谢晓东天生聪颖,头脑灵活,但是小时候很调皮,特别贪玩,因为学画捣蛋没有少挨父亲的打骂。但他上了高中懂事之后,就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他一反常态开始专心攻读绘画艺术科目。加之他有着善于观察事物动态的敏感性和天赋,可以说是眼到手就到,绘画本领迅速提升。高中毕业填写志愿时,他毫不犹豫的报考了西安美术学院,并如愿以偿的走进了这面神圣的艺术大门。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谢晓东盯准了自己的主攻科目,就是传统中国画的泼墨画艺术。他特别崇拜美术大家贾又福、李铁生、许俊的泼墨画作品,并梦想着有机会再去深造自己的艺术造诣和修养。
谢晓东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一度被分配到了临汾艺术学校任教。在艺校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他越来越感到自己艺术修养的不足,往往不能随心所欲的作出站位高,立意远,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理想中的作品。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和筹备后,2012年谢晓东辞去了临汾艺术学校教师的职位,独身来到北京,投师于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李铁生老师的水墨高研班。在贾又福、李铁生两位名师的指导下,谢晓东主攻的泼墨山水画技巧很快得到了质的飞跃。他画的作品初露锋芒,并彰显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俗话说,学无止境,特别是对一个画家来说,更是这样。2015年告别李铁生大师的高讲班后,意气风发的谢晓东又走进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殿堂,再次来到名家许俊门下学画。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如饥似渴的钻研水墨山水画系列。两年后踌铸满志的谢晓东告别皇城根下,只来到了古都西安,开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绘画是一门高雅的文化艺术,但艺术家却是一个苦行僧。搞绘画创作不但要有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目光,更要有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谢晓东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泼墨练笔,如痴如醉。
艺术是需要奉献甚至是冒险精神的。谢晓东的家乡距离黄河不远,他自幼就熟悉黄河也热爱黄河。因此他的作品是多以黄河和陕北风情背景为主体的。为了每完成一幅黄河作品,他经常亲临黄河岸边,甚至是站在川流不息的河水之中,零距离感受黄河汹涌彭拜的气势。
他为了让自己笔下的河流山川更加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更好的凸显出中华民族宏伟山河的精气神,谢晓东每年都有多半年时间奔波在写生一线。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他去过,陕北高原他跑过,特别是黄河沿线多个省份的黄河岸畔,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自己写生方便,他还在陕西九龙山、华山、红河谷草原、山西运城五老峰、汾酒博物馆等多处建立了写生基地。每年都根据季节性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身临其境观察和写生,创作了一幅幅精品力作。
每一幅恢宏的作品中,都渗透着谢晓东的滴滴心血和精力,更是容纳了他对艺术事业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这是西方人看得懂的中国画。谢晓东旅居国外多年,也与外国艺术家同行们一起深度沟通和交流,通过谢晓东笔下的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为外国艺术家们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龙门谢晓东,未来可期!
(文/林智宏 武孝生)
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