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富家少奶奶被奸杀弃井中,游僧成凶犯,一年后公公离奇死亡

温读pro 2024-06-05 09:30:23

1949年2月,国民党首都(南京)警察厅厅长兼首都卫戍副司令黄珍吾,刚刚接到了蒋介石批准的《国民政府紧急应变计划》。

黄珍吾站在老虎桥监狱的瞭望台上,他想不通,他是真的想不通。

这里关着的不仅仅有“政治犯”,还有他们拼了命抓捕来的刑事犯。

而蒋介石的文件上,着重用红笔标注了:只要这些杀人放火的土匪发个誓,以后誓死效忠国民党,就可以秘密开释。

老蒋以这种阴损的方式,想要造成社会的混乱。

汤恩伯传达了这项任务之后,黄珍吾无奈放走了老虎桥、羊皮巷等多个看守所的刑事罪犯。

整整三千多名!

而这群杀人越货的盗匪之中,有一人看起来比较特殊。

此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戴着帽子,一瘸一拐,被其他罪犯称“花和尚”。

他刚出监狱大门,就被身后的两名地痞流氓狠狠踹了一脚。

和尚跌在一块石头上,脸上划出了血痕。

他哆哆嗦嗦,不敢多语,往前才走几步,监狱看守按照指示给他的一点“路费”也被抢走了。

他曾是监狱里最可笑的强奸杀人犯,把美貌少妇弄死之后,妄想扔进井里,没想到雨后井边太湿滑,他一脚也踩了进去。

跟头破血流的女尸待了一整夜,第二天还被女子的家属揍得半死不活,人还没彻底清醒过来,就被定了死刑。

而现在,他拖着一只伤腿,哆哆嗦嗦走着……

01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南京。5月1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成立。

7月6日,南京刚刚结束梅雨,天气开始闷热起来。

水西门派出所的民警孙杨明正接到任务急匆匆出门办事,骑上自行车之时,瞧见一名头戴帽子的中年人在门前大槐树下面坐着。

孙杨明以为此人在乘凉,便只扫了一眼,没有当回事。

一小时后,孙杨明又急匆匆带着材料赶回派出所。

却见那中年人还在原地,只不过那人现在站了起来,眼盯着派出所那小小的一扇门。

孙杨明十几岁的时候还给人做扛米工,参加革命之后又和不少穷苦人民生活在一起。他见中年男子衣衫褴褛,大热天戴着帽子,以为是遇到了难事,就上前和他打招呼。

那人面对孙杨明的好心询问,看起来相当局促,手脚都不知放在何处。

孙杨明这才问了一句:“你是想要来报案的吗?”

那人点了点头,但话还是怎么都说不出来,嘴唇一直哆嗦着。

孙杨明便将那人带进了派出所,进了派出所,孙杨明和另外两位同事轮流开导,给他做足了思想工作,才总算是听到了他的目的。

那人名叫智云,民警听他介绍之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和尚。

智云头发长长了,和常人无异,似乎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他一定要戴着帽子,才有点安全感。

他说他在宁海路监狱坐过牢,又被莫名其妙拉出来宣誓,然后就被释放了。

智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游僧,但凡是能证明他身份信息的文书,全部都在监狱里被毁掉了。

若是在解放前,他还能找个寺庙暂时安身,但现在各个寺庙都查得很严,身份信息都要一一对上。

智云只能混在乞讨的人里面,在解放后才得到救济。

智云说他不是第一天来派出所了,水西门派出所也不是他找的第一家派出所。

他一直犹豫着,想要将他经历的惊天冤案说出来,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是面色苍白……

“我要报案,我要报一起强奸杀人案!”智云说。

那是1948年7月,智云刚刚游历到南京。

那时候的南京,人人都在谈论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事情。

因为国民党铁路当局扣发了原已答应发给工人的米贴等,铁路工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之中,6000多名工人举行游行罢工。

智云和尚对这些事并不关心,只看到一群警察到处抓人,他不想惹上事端,就想要赶紧离开。

这一走走到傍晚,他已经走向郊区,天开始下起雨来。

智云敲了几家人家的家门,请求在主人家的柴房或者什么能避雨的地方躲上一夜。

乱世之中,老百姓连收容一名面生的僧人都不敢。

最让智云无地自容的是,他恳求一户看起来相当阔绰的人家,一个男人开门之后对他狠狠羞辱了两句,还往他的脸上吐了一口口水。

智云唉声叹气,没有表现出恼火,他见多了各种人的嘴脸,抹去了脸上的口水。

智云刚走几步,便看见一名穿衣时髦的年轻女人急匆匆来这户人家敲门。

刚才朝着智云吐口水的男人一开门,就对着这名女子一口一个“少奶奶”殷勤地打招呼。

智云看了两眼便淋着雨离开了。

智云找了许久,终究找到一处避雨之处。

那大约是有人在河边垂钓专门搭的一座茅草棚子,可以避雨,也有不少蚊虫围着智云转。

智云这上半夜没有睡好,如果知晓下半夜他会遇上大难,他宁愿淋着雨也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此时已经是凌晨,雨已经不下了。

智云在一片蛙声之中,睡得本来就很浅,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还有窸窸窣窣几人说话的声音。

智云远远见几人三个人提着一盏油灯走过来,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躲到了身后的草丛里面。

智云的潜意识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这三人走近了,智云大惊失色。

走在最中间那个披头散发的女人,正是今天傍晚看到的那个被人唤作“少奶奶”的年轻女人。

她身上穿着睡袍,赤着脚,手被绑着,嘴也被布条勒着。

智云能听见她呜呜的哭泣声,而另外两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一人抓着她一边的胳膊,一把手枪顶着那少奶奶的后背。

可怜的女人就这样被劫走了,即将发生什么事儿,智云就算是身在佛门,心中也清楚得很。

智云下意识想要喊,但看这两名男子彪悍凶狠,脸上涂抹着不知道什么颜料,手上还有枪,智云这条命,可拼杀不起。

而后,他又想到下午那家管家嚣张跋扈的样子,又觉得这是这家的报应,轮不到自己插手。

三人从他面前走过,不过就是片刻,不可能有什么时间给智云考虑。

三人走远之后,智云本可以赶紧去秦家找人,但他想到今天吐在他脸上的那口口水,并没有这么做。

智云思来想去,决定明早天一亮就去报官,如果这个少奶奶行善积德,佛祖会保佑她活下来。

这是智云做的第一个愚蠢选择。

02

智云蹲在草丛之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全身湿透的他开始觉得发寒。

这时候,智云听到一阵敲锣的声音,有人喊着“秦家少奶奶被人拐了”。

智云顿时慌了神,他不是抢劫犯,但现在内心也许比抢劫犯更加慌张。

一时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灯都亮了起来,有人打着灯开始从村子往村外寻找。

“反正从来没有人看见我,我不如赶紧跑。”

智云想着,这女子走了也没有多久,既然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这家人一定会找到她为止,届时有钱人家再买通关系,很快就能将匪徒擒获。

这样一想,智云觉得自己看到凶手和没看到凶手对这起案子也没什么区别,便匆匆带着几件少得可怜的行李,赶紧走了。

而没想到,智云在急忙之中,踩进了一口枯井之中,因为被下面什么软东西挡了一挡,他没有怎么受伤。

这月黑风高的深夜,他在枯井里什么都看不见。

求生的欲望让他在井里胡乱摸了起来,而这一摸,竟然摸到了一个人!

确切地说,就是那位秦家少奶奶的尸身。

智云沾了一手的血,哆哆嗦嗦问了一句:“秦家少奶奶,你还活着吗?”

站在智云的角度,他当时是分辨不了少奶奶的生死的。

他克服内心对戒律的绝对服从,伸手触碰着,先是摸到了少奶奶的手臂,感觉还是软绵绵的,他觉得还有活着的希望,而顺着手臂碰到了脖子,仔细一探,她已经断气了。

智云吓得魂飞魄散,接着,他又做出了第二个愚蠢的选择。

他明明能隐约听见村民找人的声音,只要他大声一喊,别人就能过来。

但他依旧怕牵扯到这杀人案之中来,竟然闷着声,贴着尸体,在井下念着经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刚有些亮,智云就想着怎么从这口枯井里爬出去。

也是天意如此,就在智云拼命往上爬的时候,找了一夜的秦家人正巧路过此处,在这里听到了声响。

一群人围了过来,居高临下看着智云——这成了智云后来深夜噩梦常常看到的场景。

后来,秦家管事把他拖了出来,没等他说话,就领着几个人把他揍得晕了过去。

智云这一晕再醒来,他就是画了押认了罪的杀人犯了。

秦家少奶奶林婉桢,被杀之年23岁,无子,丈夫秦庆恩为秦家长子。

根据智云的“认罪书”,他因为想要寄宿秦家遭到了拒绝,所以怀恨在心,当晚拐走了林婉桢,将其强暴之后,用力掐死,在抛尸的时候,不小心踩空,也一同掉入井中。

当时负责此案的旧警署刑警马少科搬出几条证据:

第一,智云和尚和林婉桢身上都沾着大量的草种子,而这种植物密集地长在茅草亭附近,所以两人都走过这条路。

其二,林婉桢衣服上和脖子上的血指纹几乎都是智云的,林婉桢被抛尸枯井之后,被从上面掉下来的智云砸断了几根骨头,这说明林婉桢是在智云跌下来之前被扔下来的。

其三,智云为何半夜溜达到这里?如果真的失足掉进井里,为什么不大喊救命?他被拉上来的时候,身上的血早就已经干了,说明他并非刚刚掉进井里。谁会宁愿跟一具女尸待在井底一夜?说明智云不想别人知道他在井里。

智云种种行为确实又愚蠢又自私,他没有想到自己从没帮过林婉桢,而林婉桢的尸体却救了自己一命。

面对法官的指控,智云竟然一直没有反驳。

智云是自责的,也觉得自己这是咎由自取,他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女人走向死路,被噩梦缠身的智云,只想要早点解脱。

03

1948年冬季,智云收到了一份棉被和几件棉衣。他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人会给自己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杀人犯”送被子呢?

这个疑惑在南京解放后的一天,又重新浮现出来。

智云在乞讨的时候,突然有个身材高瘦的青年人路过,给他送了一支钢笔。

在那个年代,这支高档钢笔去典当也能典当不少钱的。

智云连连给这位富裕的青年人磕头,钢笔他用不上,下午就立刻当了,留着钱吃饭。

几天前,智云再一次遇到钢笔的主人,这位青年人似乎就是可怜跛脚的智云,又给了他一些钱。

智云这才抬起头,好好看了看面前的这名青年。

他年纪轻轻,但和街头那些充满精神气的青年人不同,他一脸阴郁,面色蜡黄。

智云再次感恩戴德地说着谢谢。

这时候,不远处的黄包车夫用南京话喊了一句:“秦少爷,走不走哇?”

那青年人似乎有些窘迫,转头就走。

留下了智云脑袋嗡嗡作响,他见过秦家的老爷子,这名高瘦的年轻人和富态的秦老爷子相比,一眼看过去没法联系到一起,但这五官的样子,确实是极为相似的。

这名年轻人,难道就是当时在审理案件之时一直都没有露面的秦庆恩吗?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钱呢?难道这大少爷是知道自己是冤枉的,可怜自己才给与这么多施舍?

智云马上就清醒过来,痛哭流涕,他何尝不想给自己洗脱冤情呢?

他从不敢和身边的乞丐提起过去,因为背负着这样的命案,他在狱中的每一秒都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现在,这迟到了一年的报案,终于还是说了出来。

智云在交代完这些之后,还写下了一则名单。

那是他在监狱里认识的一些刑事大案犯人的名字,他的这张名单给市公安提供了很大的破案协助,这都是后话了。

解放后,智云在政府安排下暂时住进了收容所,公安嘱咐他最近不要离开,需得随叫随到。

此外,如果查明了案件,还是可以走正常程序,恢复他僧人的身份,智云感激得眼泪直流。

这件案件并不复杂,死者的姓名和家属的名字都明确,可以先去秦家问一问情况。

这种刑事案件旧案,按照规程,派出所进行了上报,随后上级公安调来了两名刑警,郭长庚和许贾平,联合对智云和尚比较熟悉的孙杨明,一同调查此案。

秦家老爷名为秦奎,早年靠石材生意突然发迹起来,长子秦庆恩对做生意没什么兴趣,倒是学业上很有造诣,案发之时在山东济南华东邮电学校念书。

少奶奶死时林婉桢刚嫁来半年,她念过女中,是个思想开明的女青年,和秦奎虽然是父母牵线的,也算是自由恋爱了一阵子才结婚。

可惜了林婉桢婚后病没有多少和丈夫相处的时间,就被杀害了。

04

秦家并不难找,就在南京后宰门一带,房屋确实要比邻里阔绰许多。

秦奎现在还在做着石材生意,郭长庚三人来到秦家的时候,只有秦庆恩一个人在家中。

原本孙杨明的意思是带着智云和尚一同来秦家认一认现场,顺便看一看秦庆恩是不是那个给他施舍钱财的人。

但智云连连摇头,出现了非常大的抵触,甚至当时就呕吐不止。

孙杨明见他如此,只得暂时作罢,想着把秦庆恩带来派出所也是可以的。

而秦庆恩见到民警之后,根本没有多问,马上就承认了钢笔的主人就是他。

他还拿出了一支一模一样的钢笔,听说公安能给智云清白,秦庆恩明显松了一口气。

秦庆恩果然知道智云是被冤枉的,而且告诉他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秦奎。

秦庆恩说他当时正在济南念书,收到消息匆匆回来的时候,妻子已经下葬了。

秦奎告诉他,智云是被冤枉的,但当时整个南京因为大罢工一片混乱,“秦家少奶奶被和尚强奸杀害”的奇闻,一夜之间传遍了十里八乡。

警察署急于结案立功,哪会管一个游僧的死活。不过,秦庆恩听父亲说,智云在法庭上马上认罪,没有为自己辩解。

郭长庚问秦庆恩:“审判智云死刑的时候,你没有出席?”

秦庆恩说:“我回来之后因为伤心过度高烧不止,卧病许久才能起床。”

至于案件的细节,秦庆恩说家人害怕刺激他,所以不会在他面前过多透露。

在郭长庚和秦庆恩谈话之时,许贾平则询问了家中的几名佣人。

奇怪的是,无论是智云说的那个善于变脸的管家,还是当时帮助找人的佣人,全都被换了。

其实案发到现在也就一年的时间,明明是受害者的秦家,怎么好像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样。

郭长庚让秦庆恩将在扬州的秦奎喊回来,秦庆恩道:“父亲按理下午就会回来了,诸位可以在家中等等。”

郭长庚几人也不可能闲着,他们一家一户走访了附近的邻里。

邻里自然对一年前的这起杀人案记忆尤深,但他们所说的细节还不如智云详细,加上一些道听途说,甚至有人说出林婉桢太过新潮不检点才招惹祸事这种话来。

三人对邻里的调查还没结束,却听整个村子都喧哗了起来。

他们赶回秦家之时,正巧见到秦庆恩跌跌撞撞从家门口跑出来。一名村名见三民穿着警服的同志,立刻道:“出命案了,秦老爷死枯井里了。”

秦奎被抛尸的那口枯井正是当年强奸杀人犯扔下林婉桢的那口,村民路过附近之时见到了地上干涸的血迹。

因为去年林婉桢之死闹得沸沸扬扬,这村民就多了一个心眼,顺着这新鲜的血迹找到了这里。

这口枯井原本是有一户民宅的,后来民宅荒废,土墙都秃了,只有这口井在。

秦奎的尸体被人弄了上来,他是被刀直刺心脏而死。

秦庆恩自然是哭得不能自已。

郭长庚则敏感认识到,这名凶手是在利用这口枯井挑衅警方。

公安联系到了扬州那边和秦奎谈生意的老板汪某,他说秦奎提前一天就回了南京,走是说家里的亲戚有急事。

经过走访,民警调查出秦奎回来的路上还曾遇到一位乡邻,他还和乡邻打了招呼,此时正好在傍晚时分。

也就是说,秦奎昨天傍晚就回来了,但他走的这条路却不是正常回去的路,而是绕了一圈来到了一年前的案发现场。

根据血迹和打斗的痕迹,郭长庚找到了秦奎被害的地点,距离这口枯井并没有多远。

秦奎为什么要绕道走到这里来呢?是故意要和凶手见面的吗?

05

秦奎已经死了,郭长庚也没功夫再和秦庆恩拐弯抹角:“我们已经电话联系了你此前所在的华东邮电学校,没想到你在结婚前就已经被开除了。你故意掩盖这方面的事实,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你其实就是杀害妻子和亲爹的凶手?”

秦庆恩一听满脸通红,沉默叹息很久,最后,他道:“父亲说,如果他意外亡故了,让我务必将他藏在心里这么多年的事,报告给公安。”

这还要从秦奎刚刚做生意开始说起。

秦奎有一位发小李东寻,两人一道合伙做生意。

李东寻是天生的商人,无论是智力和手段都要远远高于秦奎,在此人面前,秦奎倒更像是跟班。

两人兄弟这么多年,秦奎倒是很乐意跟着李东寻一起干,况且李东寻向来尊重秦奎,凡事都会和他商量,牵扯到钱财一定会事先写下字据,两人从未闹过矛盾。

但李东寻自从认识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之后就变了。

他时而行踪诡秘,秦奎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生意他也不管了,全权交给秦奎打理。

而这名地下共产党员李东寻带回来三次,有时候还会一同吃个便饭。

秦奎至今不知那人姓甚名谁,只听李东寻一会儿喊他张先生,一会儿喊他黄先生。

秦奎从不想牵扯进政治之中,李东寻是知晓的,他行事也非常谨慎,从不会和秦奎多说。

不过,后来石材厂亏了一笔大生意,急于资金周转,李东寻却支支吾吾拿不出钱来,这下子秦奎是明白了,李东寻这是想要砸锅卖铁跟着这名中共地下党员闹革命了。

秦奎有个表兄孔士南,一日两人喝酒聊天之时,秦奎说漏了嘴,抱怨了李东寻几句。

他没想到这个孔士南竟然也是个军统特务,不过几天,李东寻就被带走了,最后死得不明不白,李家的家眷连一个具体的理由都没有得到。

秦奎心中有愧,他消沉了许久,最后不得不重振旗鼓继续石材厂的生意,还会不时给李东寻家中送去接济。

没想到一晃多年,当他发现长子秦庆恩也藏着一些进步书籍,秦奎显示出了宽容和理解。

没想到1948年暑假前,秦奎突然收到了儿子因“通共”被关押的消息。

更让秦奎不能理解的事,秦庆恩竟然早就已经被学校开除了,他还假装留在济南上学,不想秦奎太过担心。

秦奎去了一趟济南,根本没有看得到狱中的儿子,只听说和秦庆恩一同进去的一位学生因心脏病猝死在了里面。

秦奎无比担忧,马不停蹄回到南京,就去央求许久都没有见面的表兄孔士南。

孔士南的对外身份是一家小旅社的老板,他倒是很愿意帮忙,只要秦奎肯出钱。

正在秦奎忙着筹钱救儿子的时候,儿媳妇竟然被人奸杀了……

06

秦庆恩被孔士南救了出来,当他得知自己是走了“保密局”的人脉关系才得以回家,满心憎恶和愤懑,恨不得早死在牢里。

秦庆恩回家之时满身都是鞭打的伤痕,秦奎不希望外人知晓儿子坐过牢,林婉桢的案件都是秦奎亲自处理的。

林婉桢的娘家林家一直以为是智云杀害了林婉桢,秦奎其实已经通过孔士南知道了,当时夜闯秦家奸杀少奶奶之人,其实是逃到南京来的一伙土匪。

在微山湖一带,有数个土匪团伙,当时已经发展到两千多人,其中还有不少国军部队溃败下来的特务和军棍。

其中有个土匪头子马武,手下就有数百人。而垂涎林婉桢的那匪徒,正是马武的儿子马骥。

命案当天,马骥在大街上遇到了林婉桢,一路跟到了秦家。他当土匪跋扈嚣张惯了,当夜,就命两人绑来了林婉桢,将林婉桢奸杀之后扔进枯井里面。

没想到竟然被智云误打误撞跌了进去,这起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也就有了替死鬼。

孔士南当着秦奎的面嘱咐秦庆恩:“上面的人既然要帮着马骥掩饰罪行,你我都无可奈何。庆恩啊,希望经过这件事之后,你能够消停下来,老老实实做生意,不要在牵扯进政治之中,下次伯伯也帮不上忙了。”

家中的管家仆人全都换了人,秦庆恩从此以后闭门不出,伤养好之后,偶尔会和父亲出门学习处理一些生意上的杂事。

一次逛街之时,秦奎一眼就认出了走在大街上乞讨的智云,心有愧疚,让黄包车夫给智云送了一些钱。

后来秦庆恩两次独自路过那里,专程绕道去看了智云,反而让智云认了出来。

那么杀秦奎的人是谁呢?

郭长庚第一反应是马骥那一波人,可上级没过多久就通知他,马骥等人已经找到,他们在半月之前刚刚被抓获,马骥供出的另外两名作案者也在牢里,他们都承认了罪行,林婉桢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

另外,法医在秦奎的外衣暗袋里面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仅有“孔士南杀我”这五个字。

孔士南被捕之后,交代其最近频繁拉拢秦奎为保密局效力,秦奎始终不愿意,孔士南担心秦奎像从前一样酒后泄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动起杀念。

至于为何选择这口井,他并不知马骥已经被捕,还想嫁祸到马骥的身上。

秦奎也许早就已经看出了孔士南心里的主意,这些年的恩恩怨怨,秦奎已经疲惫至极。

他想报警,可自己在这两起命案之中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招惹了保密局,又知道土匪头子杀人的秘密,秦奎只想他们不要牵连自己的儿子。

他知道自己死后,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不知秦奎写下这张字条塞进暗袋是什么心情,郭长庚不禁叹息。

年底,孔士南和马骥等三名土匪都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秦庆恩不善经营,将石材厂赠与了李东寻的两个儿子,他卖掉了祖宅,搬离了南京。

注:本篇包含虚构创作,内容为版权方所有。

2 阅读:179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