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我不管,从你跟我提离婚开始,我就只有这一个条件,我只要他!”
说这话的正是老蒋的原配妻子毛福梅,面对此时手握大权,前程一片大好的丈夫提出“补偿”的条件,她却这般强硬的回复,而老蒋面对这番话只能沉默。
都知道美龄小姐和中正的爱情故事,可几人又知道毛福梅沉默委屈的一生?
封建社会下的两个苦命女人1901年,鞠着身子盖着红盖头的年轻女人手上牵着一个胸前带着大红花十三四岁的小孩,在众人喜悦的起哄声中进入蒋家大院,小孩甩开“妻子”的手转头跑到放鞭炮的人群中,红盖头后的女人就连哭泣都不敢大声。
这场婚姻如我们所见是一场怪异的,貌合神离的婚姻。十四岁的小孩就是蒋介石,此时的他还并非是拥有强硬手腕的政治强人,面对从小严厉古板的母亲,他对这个母亲选中的妻子十分不满,样貌、家室,行为作风完全可以说是“哪哪都看不顺眼”,可其实这桩婚姻也并非是毛福梅心中所想的。
她出生在一个古朴封建的家庭中,一天父亲将她叫到身前告知为她寻了一门好亲事,便是颇有声望的蒋家。面对父母之命她并未反抗,多方打听下得知未来的丈夫正是街上有名的“小霸王”,况且自己还比他大上几岁。面对她的顾虑婆婆王采玉则一再规劝她宽心,家中万事都有她能为她做主,毛福梅这才宽下心来。
说起自己这位婆婆,在当地也是个传奇人物,曾经因“克夫”备受辱骂,心灰意冷之下无奈遁入佛门,带发修行。之后因大她22岁的蒋父还俗,老夫少妻搭配婚后还颇为恩爱。原以为在婚姻里历经波折的婆婆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可她不知,在她嫁进来之前,婆婆早就为自己的儿子相看好了另外一个人家的女儿——毛阿春。
同为毛家的女儿,虽为同族却不同根,长相和风情也大为不同,幼时顽劣的中正更爱跟在阿春身后玩耍,而她家的女儿冰雪聪明性格内敛,正是做儿媳的好人选。可面对王采玉的提亲示好,毛家却紧闭大门,对顽劣的中正一再批评,更是将蒋家的一草一木贬的一文不值,要强了一辈子的王采玉暗自较劲,更是加快了为儿子觅得良配的进程,万般打听下才寻到了毛福梅。
心中曾经有过“最佳儿媳人选”的王采玉对毛福梅心中是十分有芥蒂的,左看右看也就觉得家世能称得上是良配,她的怯懦和委屈更是让王采玉厌烦。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嫁到蒋家的毛福梅也仅仅是刚成年,面对陌生的环境、挑剔的婆婆,还有一个十分嫌弃她没文化顽劣的丈夫,根本无从下手。
而婆婆对她百般挑剔,觉得她配不上自己的宝贝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她,今天不是嫌弃她不懂得持家之道,就是辱骂她不得丈夫欢心。毛福梅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下女性的缩影,从小被父亲养在深闺之中又不曾习得文化,只得对婆婆言听计从。
也是历史年代的原因,其实王采玉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年她以为自己觅得良人能够和丈夫长相厮守,可丈夫儿子相继离世,还未从失去至亲的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就被扣上了“克夫克子”的帽子,心灰意冷下出家修行,面对蒋父的示爱又重拾信心,谁知道一场瘟疫又带走了蒋父,偌大的家业只能靠着自己强撑起来。
两个女人在蒋家各怀委屈,相处下来虽有矛盾,但日积月累下也生出了母女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王采玉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儿子培养成才,能够对得起死去的丈夫;而毛福梅的心愿则是能和丈夫琴瑟和鸣,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可惜的是这个愿望一直到她离世都未实现。
陌路夫妻难同心二人刚成婚时,中正并未将她放在眼中,其实比起妻子这个词,用大姐来形容毛福梅更为合适,所以在结婚后的八年内都没有行周公之礼。很多时候她也想和自己的丈夫有共同话题,婆婆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在儿子即将要去往学堂之前帮儿媳也收拾好行囊,说服二人一同前往。
在与丈夫上学堂的日子可以说是她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中正在学堂读书,她就在学堂外等候,丈夫心情好的时候也会教她断文识字,跟她讲讲听来的新鲜事儿,读读报纸给他听。可面对毛福梅他也总是心中有气,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无法沟通”,在他讲述自己宏图大志之时没有文化的妻子只会对他点头赞扬报以微笑,就连母亲还会与他讨论几句呢,这根本不是一个妻子该有的反应。
顽劣的中正因闹事被学校退学,他的耐心也逐渐被磨灭,或许他的心也没有一丝一毫寄在所谓的家庭身上,更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向往。见此情形的母亲也支持儿子的远大志向,“留学风”一时间吹到了中正的耳旁,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前往了更高的学府就读。
去往新世界的中正十分放飞自我,不但学到了新思想,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许是年轻的他太过于心浮气躁,一次归家探亲,还未与毛福梅说上两句话,两个人就吵了起来,也恰好是毛福梅怀着身孕心思敏感,一反常态挺着大肚子就和他顶起嘴来,情急之下中正动起手来,当王采玉听到儿媳妇哀嚎的声音闯进去一看,毛福梅瘫软在地,身下一片血红,悲剧已经酿成了。
就这样,中正失去了他第一个孩子,虽未曾做过人父但他心中也满怀遗憾和愧疚,可就算如此,从日本留学归来也并未想过回归家庭,反而在上海和一位叫姚冶诚的姨娘整日作乐,听闻此寻的王采玉心中对儿子愤恨不已,带着儿媳杀到了上海,一年后毛福梅生下了儿子蒋经国。
有了孩子的中正也并没有收心,有了一个姚冶诚还不够,又要加一个陈洁如。有了婚姻之名并未满足二人,在身旁爱人的撺掇下,中正将她带回了老家欲要挑拨离婚,可谁知并未遭到家中族老的同意,反而十分反对他这桩新的姻缘,尤其是母亲的厉声呵斥让他也只能作罢。
随着中正的政治之路越来越顺利,他的官也越做越大,在他的政治之路上也结识了聪慧魅力十足的美龄小姐,要知道在政治之路上想要上升就一定要强强联合,两人之间有相互爱慕,也有离不开的政治结合,可宋家的前提则是美龄要作为正妻。
反观此时的毛福梅,身边能陪伴她的婆婆已经离世,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收到这个消息后的毛福梅并未有太激动的情绪,这些年来与中正的婚姻早已让她明白离婚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她太舍不得这个家了。
而族老也对中正的决策较为不满,可无奈他此刻的政治身份和权力,只能顺从默许。最终毛福梅妥协,二人解除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而毛福梅并不离开蒋家,继续做奉化蒋家女主人和蒋经国的母亲。
命运多坎遗憾离世这样的婚姻结束方式对于毛福梅来说也算是体面,反观姚冶诚曾经在中正患难时期给予陪伴,虽自己名声不好但也付出了真心实意,可转眼就被抛弃;陈洁如也是为中正苦苦追求的女子,而经过时间岁月的洗礼也见证了男人的变心转娶他人。或许对与毛福梅来说,中正对她从未有过爱情这件事情是福也是祸,毕竟从未经历过他的真心,自然也体会不到失去的痛苦。
而在他们二人婚后,毛福梅也是彻底看开了,似乎是将他们二人看做成了弟弟和弟妹一般相处。唯一的指望就是自己的儿子,可中正又将儿子送往苏联留学,唯一的指望也断了,一场西安事变也让中正的职业生涯遭到了重创,被迫回到奉化休养生息,这段时间内他似乎突然注意起了这个曾经的妻子,“你有什么愿望,在我能力范围以内的?”
可毛福梅只是悲怆又愤恨的看着他:“我只要他,我的儿子,你把他还给我吧......”
她这一生孤苦无依,婚姻从未让她做过住,婆婆离世后没有人为她撑腰,也没有人能陪伴他,守着这段不幸的婚姻被桎梏了一辈子,唯一的儿子也被远送他国不得相见。
但他们二人的母子之情十分令人感动,一朝留学回来立马带着妻子找到母亲,他并未嫌弃过母亲是个小脚女人,更是告诉妻子生养之恩大过天,面对母亲想要亲自为他们操办中式婚礼的要求也欣然接受,本以为这样幸福的晚年生活可以平淡度过。
1937年,日军的侵略日益嚣张,一日清晨,蒋家族老看见天空中的战斗机盘旋在奉化上空便顿感大事不妙,一家人慌忙逃窜,但还是未躲过无情的炮弹,毛福梅也在此殒命。
蒋经国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母亲身边,她的尸身早已被炸的四分五裂无法复原,身为儿子面对杀母仇人却无法报仇,含恨写下了“以血还血”四个大字时刻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