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听老师说过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校里那些备受老师瞩目的学生干部也大多符合这样的标准,他们并非成绩最优,但一定是能说会道,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甚至会成为各种主流媒体关注的对象。
十年湖北武汉就有这样一个名噪一时的“五道杠少年”,他叫黄艺博,是武汉市少先队副队长,当时绝大多数学校里的大队长只有三道杠,武汉当地自创了四道杠和五道杠,分别是县区少先队和市少先队队长,扛着五道杠的黄艺博无疑等同于全武汉市少先队员的大队长,当年与他一道走红的还有一位“不屑弟”,而俩人长大后的境遇似乎与熙熙攘攘的童年截然不同。
作为全市少先队员的楷模和标杆,各路媒体将镜头对准了这个11岁的少年,结果一张“干部气质”十足的照片让黄艺博备受关注,只见他单手插兜手臂上的“五道杠”非常显眼,黑色大衣敞开,里面是雪白的衬衫,戴着红领巾,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再配上那张“国泰民安”的四方脸,妥妥一位让人敬而远之的领导。
当时很多老师家长看到这张照片都会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而通过媒体报道他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人觉得前途无量,报道称黄艺博从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上学之后便开始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他的业余生活与同龄孩子截然不同,从不沾染游戏动画片,只关注时事政治,文化历史。
黄艺博不仅喜欢看,还会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作品被多次发表还赚了稿费,而且他还将稿费都捐给了孤寡老人。
当上“五道杠”之后挂在黄艺博身上的荣誉也越来越多,甚至不乏“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全国五星雏鹰奖章”这样极具分量的国家级奖项。
有一次电视台以黄艺博为主角制作一期节目,镜头里全班同学只有黄艺博戴着红领巾,在拍一帧特写的时候,黄艺博右后方一个一脸不屑的男孩成功抢镜,短短几秒钟的镜头里,男孩的情绪变化清晰明朗,从好奇到无趣再到不屑一顾,小孩子调皮的本性显露无疑,也是这个镜头让“不屑弟”与“五道杠少年”获得了一样的关注度。
“不屑弟”名叫孙童,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父母忙于生计并不能拿出过多的精力关注他的学习,但也不强求他科科满分,奖状满墙,甚至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天能把作业写完,别让老师找家长就好。
相较于黄艺博孙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镜头里他的反应却非常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于是在那段时间特别是在武汉,许多家长回家教育孩子的话几乎都很一致“你看看人家黄艺博!”然后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露出与孙童一样的表情,而家长则会气不打一处来的训斥一句,“怎么跟那孙童一个样!”
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到老”,在很多家长眼里只有黄艺博这样的孩子以后才有出息,殊不知事实并非如此。
扛着“五道杠”的黄艺博必须把更多精力放在大队活动和各种媒体采访上,镜头里的他可谓是游刃有余,参加各种活动也是大方得体,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他还去背了很多领导人的讲话,甚至一张嘴就是标准的新闻通稿,正因为这样他放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他则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于是升上初中之后黄艺博没有将精力转回到学业上,反而继续投入到各种活动和学生工作中,可是初中的课程难度与小学截然不同,再加上多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课程,让黄艺博一时之间难以招架,在学习上很快就感觉到了吃力,初一的时候成绩只能勉强维持在中游。
学习成绩不佳黄艺博便只能继续回到学生工作中寻找成就感,不惜牺牲学习时间去做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虽然依旧活跃在各种校园新闻报道之中,但成绩却是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马上要中考的时候才恍然察觉到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黄艺博中考失利与省重点失之交臂,在母校的极力推荐和各种奖项的加持下才勉强进入到武汉水果湖高中,虽然也是省重点中学但并非前列。虽然进了省重点,但是黄艺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却并不能与这里的教学速度和整体水平相匹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依旧一心铺在学校事务上,学业却是越落越多。
好在这些年没白忙活,临近高考的时候武汉大学给了黄艺博单招的机会,只要超过湖北本科线38分就能被录取,但很可惜黄艺博的高考成绩李安本科线都没过,最后只是去读了一所三表院校。
当时“五道杠少年”高考失利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大家也都想到了当年的“不屑弟”,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长大后的孙童已经不再调皮捣蛋,升上初中之后成绩一路赶超后来稳稳钉在打榜前列,高中亦是如此,顺利的考上了一所211院校,本科毕业后还考到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
十年时间两个孩子的人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当年众星捧月一般的“五道杠少年”光环暗淡,有人质疑他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人披露他当年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是做公务员的父亲润色修改过的,也有人说他是被利用的“榜样”被聚光灯烤干了童年改变了人生。
我们总说教育的本质应该回归到孩子身上,顺势而为,顺水推舟,试问当年两岁的黄艺博真的能看懂《新闻联播》吗?七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资治通鉴》吗?其实未必,黄艺博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过多仕途规则灌输给了孩子,所以在人情世故方面黄艺博比其他孩子开窍的都早。
但问题是一个孩子真的需要明白“人情世故”吗?答案显然是未必。
反观孙童则是在合适的年纪做了应该做的事儿,该调皮的时候调皮,该奋斗的时候奋斗,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梦想,这才是教育成功的范例。小时候的黄艺博是众多家长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而像他一样被拔苗助长的不在少数。
当初被史学家誉为百年难遇的“史学奇才”的林嘉文,17岁代替老师讲课,出书,目标是北大历史系,前途不可限量。他出生在教育世家,成长环境里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从小听的看的都是历史故事,后来认字儿了看的也都是历史书,慢慢的甚至开始自己研究历史。
在父母眼里他很乖很听话,学习从来不用家长操心,看电视唯一喜欢的是《百家讲坛》,16岁他凭借一本30万字的书名躁业界,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出席各种研讨活动,与一群老专家合影虽然年纪上有些格格不入但举手投足却毫不违和。然而就在所有人都等着他一举夺魁的喜讯的时候,林嘉文却让这一切都停留在了18岁,他一跃而下摆脱了一直折磨自己的抑郁症。
林嘉文和黄艺博的父母犯了相似的错误,在他们看来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要足够听话懂事,喜欢看书思考,甚至具备超越胜利年龄的成熟,这样长大之后也能顺理成章成为人中龙凤,殊不知他们错失的幼稚童趣和无忧无虑的时光,才是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那段空缺的时光就像不够牢固的地基,而在此基础上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终究不会太稳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孩子的父母急功近利害了他
不是因为你长个方脸智商就高。
如果恰巧是学霸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