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奇诗:顺着念是丈夫想念妻子,倒着念是妻子想念丈夫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1-27 04:40:33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首千古奇诗,它是一首回文诗,不管正着读还是倒着念,语句都十分通顺,而且情感都十分充沛。

最重要的是,两种阅读方式,传达出来的感情是不同的。

如果从头读到尾,你能读出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如果从尾读到头,你又能读出妻子对丈夫的呼唤和渴盼。在回文诗中,这首诗也是佼佼者。

如此妙趣横生的千古第一奇诗到底是什么?这首诗又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

在我国的许多种文学体裁中,诗词往往是最具有画面感和美感的一类。

简简单单几句话,感情就能自然而然抒发出来,读者很快就能实现和作者的共情。

而诗词当中,回文诗又是相当少见的一种。

回文诗在韵律方面格外讲究,每一句话的开头一个字和结尾一个字都要押韵,这样才能实现正着读和倒着读都通顺的目标。

最经典的回文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题金山寺》,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回文诗。

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念,那就是“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两者描述的画面非常一致,而且对细节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让一幅画卷跃然纸上。

如果说你觉得苏轼的这首诗已经是登峰造极的经典,那么接下来的千古第一奇诗,就更是回文诗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它不仅能够和众多回文诗一样,不管是正还是反,都能读得通顺,而且正着读和反着读还能读出两种不同的感情,可这两种感情又有共通之处。

这首诗就是李禺的《两相思》,先来看看它的原文: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如果我们从头到尾,那么寄情于景的感受就非常明显,读者也能相当生动的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睁着一双干枯的眼睛,眼泪似乎都已经流干,望着隔山隔水的远方,内心伤怀之感又有几人能够知晓?

盛酒的水壶已经空了,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再给自己倒一杯酒,明明心中有提笔写诗的打算,可临到头来却又无法让其跃然纸上,不成韵脚。

路途遥远,和家人别离已久,想要寄一封家书,却苦于没有大雁传信,迟迟得不到回应。

深夜一个人独坐在孤灯之下,望着灯光发呆,丈夫思念着妻子,父亲思念着儿子,可思念却不能让家人团圆。

这首诗如果正着读,那就是从自然景物说起,非常巧妙的将诗人孤单寂寞的感情融入到眼前的所见所闻当中。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仅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能够组成完美的押韵序列,每一句诗的开头一个字,同样也能成为相当完美的韵脚,也就是说,这首诗完全可以从后往前读。

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试一试,从后往前,又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最后一句话写丈夫思念妻子,父亲思念儿子,要是倒着读的话,那就是儿子思念父亲,妻子思念丈夫。

所以一幅这样的画面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丈夫独自一人在外面打拼,可能是考取功名,可能是奔波,总之孤身一人,越发思念家乡的亲人。

而守在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同样挂念着远方的他,同样与他遥遥相望,看着那看不透的山山水水。

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与妻子对丈夫的挂念,这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却是两种能够相通的感情。

所以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又在于,正着读和倒着读能够形成完全呼应的两种风味,这是其他回文诗都不能达到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但凡读过这首诗,但凡对诗中的感情有所领悟的人,都无法不将其称为千古第一奇诗。

回文诗的作者李禺,这是一位非常神秘的诗人,至少在后世流传的资料当中,我们很难找到与他有关的只字片语。

他所留下的最浓重的痕迹,应该就是他的这首代表作了。他生于宋代,那是一个政治飘零的时代。

国家没能实现大一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虎视眈眈,朝廷不能成为老百姓最坚强有力的保障。

这种情况下,他应该经历过,或者亲眼见到过许多家庭被迫离散的场景。

所以有学者猜测,《两相思》这首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许并不是李禺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中提炼出来的感情,而是他见到的与别人的故事有关的点点滴滴,进而引发了他的共情。

他可能行走在某一段路途中,见到了独自抚养孩子的坚强妇人,双方攀谈,对方也许谈到了那远在天边的丈夫。

他也可能是在路途中见到了一位匆匆忙忙赶路的男人,对方脸上神情凝重,他一打听才知道,对方的一颗心早就被家乡的妻儿所占据。

人和人之间经历的故事各不一样,但人类多数情感都能相通。

如果李禺是个敏感的人,那么他从所见所闻中有所感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除了这种正着读和倒着读都通顺的回文诗之外,回文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从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开始读,都能将这句话连成语义通顺的完整结构。

最经典的莫过于茶杯盖上刻着的一圈字,“可以清心也”。因为茶杯盖是圆形的,每一个字均衡分布,所以一般的人见到这样的茶杯盖,都不知道该从哪个字开始读。

其实不管从哪个字开始读,人们所能体会到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可以清心也,清心也可以,也可以清心,来来回回,都是一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首特别经典的类似形式的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仔细去看,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前几个字正好是上一句话的最后几个字。

第一句话的前几个字又正好是最后一句话的最后几个字,相当巧妙。

也就是说只要把其中不重复的字眼以均匀的方式排列在一个圆形的器件之上,我们从任何一个字开始,都能把这些字连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妙之处,如果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不深,对中国文字之美的体悟不够,那么是无法领略到它的魅力的。

也难怪有人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当你以为你掌握了拼音和读音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个单独的汉字都像一个密码。

当你以为你能把单独的密码连成一串密码符号时,你会发现密码和密码之间竟然还有回旋缠绕的魔力。

就像回文诗一样,单句回文,双句回文,还有其他不同的回文方式,每一种都别具魅力。

回文诗还无法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诸多精妙结构,其他的结构同样也各有趣味性。

比如像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的多音字对联,如果不是真的能读懂其中的意思,恐怕实在分不清行这个字的读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真的想一头扎进去,在丰富多彩的海洋中遨游,那还需要时间,才能摸到一些皮毛。

既然我们有着如此曼妙的文化,那我们何愁文化自信的缺失呢?放眼整个世界,也只有中国人能产生这样的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

正反都能读的13首诗,古人太了不起了——河南卫视2022-11-30 00:42

0 阅读:1
品味红梦史说

品味红梦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