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春天,全国即将大解放的欢欣,在整个中华大地持续蔓延。
经历了残酷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百姓们的脸上难得地再现了灿烂的笑容。
而此时在天津解放医院中,一场喜上加喜的特殊婚礼,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一对璧人的结合当时但凡来参加这场婚礼的宾客,无不为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而连连喝彩。
原来,这场婚礼的男主角,也就是我们的新郎,竟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子。
和周围黄皮肤、黑头发的宾客们一相对比,他在人群当中就更加突出了。
尤其是他那一头张扬的金发,再加上淡蓝色的深邃瞳孔、高挺的鼻梁,让不少来看热闹的中国小姑娘都禁不住看红了脸,直羡慕新娘子算是找到了一个高颜值的优质丈夫。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长相俊美,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也将婚礼的热度在推杯换盏之间,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让宾客们不仅有参与感,而且在婚礼上玩得很是尽兴。
当然,能和这样的男子相匹配,我们的新娘也绝对拿得出手。
但不同于新郎明显的“外邦风情”,新娘看起来和我们普通的中国女孩,几乎没什么区别。
可离奇的是,当她开口说话的时候,讲出来的中文却还没有她的外国丈夫流利。
原来,她并不是我们地道的中国女孩,而是一名来自日本的“小娇娘”。
不过,因为在中国待得久了,虽然她讲中文时的口音,听起来还略有那么一丝僵硬,但和周围的宾客们沟通起来,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只见当时她一脸娇羞,亦步亦趋地跟在新郎身后,不住地向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说着“谢谢”。
而对于这对新婚夫妇,来客们也都很给面子。不仅都穿着自己最正式、最体面的衣服,还都为两位新人各自准备了礼物。
虽然看起来都不甚贵重,但也大大小小地堆满了房间的一整个角落,祝福的意味很是明显。
同时,因为这对夫妻的婚礼,平时肃穆的医院,也在这天弥漫着一丝丝的喜庆。
就连周围赶来看热闹的病人,受这种喜悦氛围的影响,精气神似乎也都好了不少。看来,喜气果然是最养人的。
随后,从周围人们的交谈、道贺声中,一些偶然路过听闻这桩喜事的陌生人们,这才了解到,这对夫妻竟然是当时比较罕见的日德“联姻”。
至于他们为何会在天津解放医院结婚,当然是这夫妻二人都在医院工作,也都为中国抗战在医疗事业上做出过不少贡献。
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此次婚礼中的新郎米勒,还自愿放弃了德国国籍,如愿加入了我们中国国籍。
期间,虽然他的妻子还保留着日本国籍,但自此之后也几乎再没回过日本。
时至今日,她已然成为我国大陆唯一健在的一名日籍解放军,并在北京定居。
如今她已经92岁高龄,却依旧坚持每天散步、锻炼身体,至今精神矍铄。
那么,当时这两名“外国友人”究竟是如何来到中国的?两人的相遇,又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
日本人对自己的同胞也苛刻1931年6月,一名可爱的女婴诞生在日本九州岛福冈县一户农民家中。
因为她生的可爱、长得乖巧,所以家中的亲人都对她非常宠爱,还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中村京子。
没错,中村京子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特殊婚礼中的新娘。
就这样,在家人的无限关爱下,中村京子无忧无虑地长大了。
而长大后的中村京子,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脑袋也是非常聪明,很多东西一学就会。
可好景不长,就在家人满心期待着中村京子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考取一个不错的学校。
然后在毕业后顺利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地成家立业过日子时,日本突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很快,在日本侵略者越来越膨胀的野心面前,他们明显感到不管是前方的兵力,还是后方的支援,都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当下的需求。
为此,他们在前方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子相继去战场上送死。
至于后方,他们也完全没有闲着,开始发动日本境内那些本不好战的平民百姓,让他们去做前线支援。
甚至发展到后来,日本的平民老百姓连自家耕种的大米都没有资格去吃,只能将其悉数运往前线,供给给那些所谓的“兵老爷”。
并且尽管如此,他们在这些“兵老爷”眼中,依旧是地位低下的“贱民”,不值得他们给半个眼神。
而且更糟糕的是,随着日本战事的扩大,他们不仅要问这些日本平民要钱、要粮食,还要找他们要人。
没错,在后来日本政府颁布的一条临时法令中,他们明确要求当时日本境内所有15岁以上的青年男子、17岁以上的青年女子,全部都要无条件参加“国民义勇战斗队”,也就是说让他们去战场上充当炮灰。
自然,在此过程中,京子也被莫名其妙的选中了。
虽然她当时只有15岁,并没有达到法令要求的17岁以上,可依旧被当地官员以指标人数不够为借口,强行从家中带走了。
在此过程中,京子的父母自然格外悲痛,但也没有丝毫的办法能够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就这样消失在视线当中,从此生死未卜。
至于京子,在极度的悲伤和恐惧当中,和其他的年轻女孩们一起,历经颠簸,终于到达了中国东北的锦州。
随后她们被带到当地一所医院,要求她们尽快在这里学会一些必要的卫护知识,将来好为自己的天皇效力。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可就在短短三个月后,在美国两枚核弹的加持下,一向顽固的日本政府居然直接宣布投降了。
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而京子也和其他日本兵一起,顺势成为了中国军队的战俘。
就在京子殚精竭虑,不知道自己将会被中国军人怎样残忍地处置时,我军却突然给了像京子这样的小姑娘一些惊喜。
原来,考虑到这些小姑娘当时还未来得及真正参加侵华战争,再加上我军一向有“优待俘虏”的传统,所以在面对京子她们时,我军更是网开一面。
当然,我们如此做法也很快在之后得到了“回报”,那就是在我军一些专做思想教育的女同志们的努力下,不少的日本女孩最后都选择了留在中国,其中就有京子。
随后,在组织的统一安排下,京子被分配到我军当时一所战区医院工作。
而她和自己未来丈夫米勒的相识,也是从这所医院开始。
没错,后来成为京子丈夫的汉斯·米勒,正是当时京子所在战区医院的院长。
也许是因为命定的缘分,当两人第一次在医院中因工作需求而碰面,爱情的种子就在两人的心中肆意生根、发芽。
后来随着两人在工作中接触越来越频繁,对彼此的心意也更加热烈而汹涌。
不过对感情的事,米勒还是相当慎重的,在没有真正确定自己的想法之前,他硬生生地压抑住了内心澎湃的、想要对京子表白的冲动。
不久后,随着京子在这所医院的阶段性工作结束,她又被调任到了其他的地方。
而等京子走后,日日夜夜思念的折磨,终于让米勒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他早已无可自拔地爱上了京子!
就这样,在之后两人于机缘巧合下再次重逢时,米勒终于向京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当然,早已对米勒情根深种的京子,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方的求婚。
再后来,两人便在天津解放医院如期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一对恩爱的“日德夫妻”。
新中国成立后,米勒追随心中的信仰,如愿加入了中国籍。而京子也就这样留在中国,陪伴了米勒整整47年。
固守在原地的爱人1994年冬,米勒因病离世,而京子遵循他的遗愿,继续留在了中国,并成功在首都北京定居。
2004年8月23日,京子领到了中国发放给外国友人的第一批永久居留证。那一刻,京子万分激动地宣示:
“我爱中国,我要在这里一直住下去,中国就是我的家!”
现在,如果你偶然走进北京的一个小胡同,或许还能遇到那个白发苍苍,如今早已90多岁高龄的京子。
她,如今还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固守着当初和丈夫的承诺:“不能走,千万不能离开中国!”
该说不说,这样一对神仙眷侣般的恩爱夫妻,能一起携手走过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还真是令人艳羡。
让我们为他们送上深深的、诚挚的祝福!
参考资料:
1、汉斯·米勒妻儿接受本刊专访——人民网2012年12月6日
2、一对洋八路的儿子这样说...——北京友协2021-06-22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