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张润胃、养胃的方子!改善慢性胃炎、阴虚胃痛,请留意

帮你学中医 2022-10-06 13:28:3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脾胃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很早很早以前,我最初接触中医的时候,一些老师们讲,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胃二者,秉性恰恰相反。

也就是说,能引起脾病,常常是脾不喜欢的湿邪。

能引起胃病的,则常常是胃所厌恶的燥邪。

后来,结合临床,我们才知道,这样的总结千真万确。尤其是对一些老胃病患者来说,更是这样。

这里头,最典型的,是胃阴虚型的慢性胃炎患者。

我给你说一个,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7岁。

从七年前开始,他就有胃病了。经过反复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而且胃酸偏低。用胃镜再一检查,提示是胃窦萎缩性胃炎。

后来,有一回,这个人旧疾复发,胃疼得特别厉害。给他的感觉,就是胃里头仿佛烧了一把火,或者是被泼了硫酸,里头火辣辣热呼呼,特别难受。

无奈之下,他转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脉象沉细而弦数,舌质偏红而干。细问得知,患者现在除了胃部灼痛以外,还胃胀、嗳气,口干唇燥。大便最近一段时间都比较干涩,3天一次。另外,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头晕迷糊。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北沙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百合、石斛、川楝子各10克,淮山药、白芍、丹参、蒲公英各15克,炙甘草10克。

所有这些,开7剂。

结果如何?七剂以后,患者胃部灼热感消失,不再发胀难受,口干舌燥等现象也有改善。

就这样,原方稍作加减,持续投用,患者连服两个多月,一共吃了八十多付药,最后症状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湖南中医杂志》。

好了,我们看看,这里的学问是怎样的。

我跟你说,这个患者,其实就是典型的胃阴虚。他胃里面的阴津,不足了,有了燥热之气。胃喜湿恶燥。它烦什么,偏偏就来了什么。

为啥说他胃阴虚啊?你看他的痛感,是灼痛,火辣辣地痛。这就是阴虚有热,虚热在胃里闹腾啊。胃气本是通降的。现在胃阴不足,胃气不降,于是胃部就开始发胀、嗳气。胃阴不足,虚火伤津,所以患者口干唇干,大便干结。虚热内扰,所以患者头晕失眠。

至于说舌质偏红而干,脉沉细而弦数,这些都是典型的阴虚燥热之象。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养胃阴,清虚热。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北沙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百合、石斛、川楝子各10克,淮山药、白芍、丹参、蒲公英各15克,炙甘草10克。

这里头,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石斛、山药,用于滋养胃阴。白芍和炙甘草搭配,缓急止痛。白芍也可以敛阴清热。蒲公英,则善于清胃热。丹参,活血凉血,川楝子, 则理气止痛,清热。

你看,全方的立意非常清晰,这就是养阴清热、活血理气而止痛。

这就是中医治疗此类胃病的思路和办法。你感受到了吗?

在我们国家,胃病是一个常见病。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啊。在所有慢性胃病里头,阴虚型的胃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患病时间越长,这种胃阴虚的倾向,可能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对滋补胃阴这个事儿,有很好的认识。文老师这篇文说,就是想帮助这类朋友,找找病根,用科学规范的目光来审视它,找到符合临床规律的治疗方法。上文里提到的验方,特别很鲜明,用药也很平常,非专业读者,请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属于胃阴虚证型的,不能用。

总之,你记住,我们的胃里头,最宝贵的是胃阴。长期的胃病,长期地服药,可能会伤害胃阴。日常辛辣热性的食物,也可能伤害胃阴。我们得提高警惕。

好了,这事儿,我就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13 阅读:1605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92

用户11xxx92

1
2022-10-09 09:46

[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1
2022-10-10 19:19

这医案好[点赞][点赞][点赞]

卡特兰

卡特兰

2022-10-12 12:46

我胃胀嚼几片红参就好,胃气虚?

垄上行

垄上行

2022-10-16 23:10

也不知道老师在哪医病,想看也找不到人[呲牙笑]

帮你学中医

帮你学中医

在这里,你可以读懂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