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当地发动农民起义。当地农民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组织起来反抗并向兰州进逼。乾隆调周边三地官兵前去镇压,却因军费兵饷不足,迟迟不能出击。
此刻当地布政使王廷赞殷勤大方,主动找到乾隆帝,称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奉献给朝廷以资兵饷。
这里有两处奇事,而这两处奇事亦是与乾隆时期腐败的官场息息相关。

按理说乾隆盛世,何愁兵饷,但兵饷就是缺了,二是甘肃自古就是贫瘠之地,之前朝廷还频频拨款赈灾,怎么地方官能交出四万两银,就算是他的历年俸禄一文不花也不至于能凑够一半的。
但是大乱当前,守住兰州要紧,乾隆不动声色,一面镇压叛乱,一面开始了对王廷赞的严密访查。

岂料这一查就查了个惊天大案,兰州官场大地震,甚至顺藤摸瓜最后查到了天子身边。
叛乱得以镇压,王廷赞的俸银也搞清了来历。原来清朝曾经在甘肃实行过“捐监”,实质就是买官,只不过是按规定数额缴纳谷粮换一个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
这些谷粮是用来在灾害发生时救济当地百姓用的,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为民了。这种制度是暂时实行的,早就停止了。

王廷赞的叔叔王亶望担任当地布政使之后,以粮仓不足为理由,上奏乾隆请求重新开启“捐监”政策,但实际他收的不是粮食,是白银。
白花花的银子没有进入粮仓,都进了王亶望和各级官员的腰包。
不仅如此,他还要骗朝廷的官银,其拉拢当地官员,时不时谎报灾情,年年旱灾,冒领朝廷下发的赈灾银,这就是惊动整个大清朝的“甘肃冒赈案”。
更令乾隆颇为恼羞成怒的是,他还当王亶望监粮有功,提拔擢升为浙江巡抚,他的侄子王廷赞成为了甘肃地方官后就如法炮制,继续冒赈。在甘肃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官兵反映一路阴雨,很难行军,这就揭露了叔侄二人常年哭旱灾是虚报的了。

在后来清查贪腐人员钱财的时候,数额之巨令人咋舌。读书人都公开表达当官就是为了挣钱。不仅小官贪污,朝廷大官也并不能做到身正。比如乾隆身边红人和珅,在甘肃案中也收受贿赂,在他被嘉庆处死后,家产查出来有九亿两白银。
仅一个甘肃冒赈案就可以窥见清廷贪污腐败的官场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官员竟然可以自然的将自己贪赃的银子拿出来给皇帝用,他思想上已经将贪污正常化了。这样的官员在满清中后期比比皆是。

虽然清乾隆帝下狠手要杜绝贪污,但实际已经根深蒂固没法改变了。官官相护,贪污是各个品阶的官员都习以为常的事,连百姓间也相信不贿赂不成事,清政府在后期走向没落,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贪污腐败蛀空了国库,无力发展军事了。

说到清朝官场的贪污腐败,就不得不说一说乾隆的卓越军功了。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十全到底是哪十全,这就得论及他的军功了。

乾隆在位期间有十场大胜仗,其中清准之战两次,大小和卓一次,征服大、小金川两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清缅之战一次,讨伐安南一次,廓尔喀之役两次共计十场胜仗,虽然不少战争打得尤其艰苦,但乾隆眼里也算胜利。
来说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战。原是乾隆帝颁布“改土归流”政策替代了土司制,本意是利于云贵藏的百姓,在云南和贵州都实行的很顺利,在西藏这遇到了硬骨头。
西藏大小金川之间发生内乱,乾隆帝出兵平定,这场始于1747终于1776的战事持续了29年之久,花费了共计9000万的白银,阵亡三万多人。稳定了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但钱财和兵力牺牲巨大。
两次准噶尔和一次大小和卓:清乾隆于1755年命阿睦尔撒纳率领五万兵卒向准噶尔发起进攻,伊犁地区人民早对准噶尔的残暴统治不满,非常支持清兵平叛,因此清兵一路没有遇到阻挡。
但是阿睦尔撒纳对清廷只是假意投诚,他实际借清兵之手除掉了草原上的死对头,要当四部总汗,不归顺清廷,还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

于是清廷进行了第二次远征伊犁,准噶尔部的内讧加瘟疫导致毫无人力抵抗,清军不费事就取得了对当地的控制。清军又于1759年到达喀什嘎尔,一举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拥泵——大小和卓的叛乱。
这三次仗消除了康熙朝以来的准噶尔对边疆造成的侵扰,结束了西北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共花了3300余万两白银。
清缅之战是清廷的一次自卫反击战,缅甸军队1762年入侵中国云南,五万清兵出征抗敌,这场战争打得很艰难。双方武器力量悬殊。缅甸居然用的是燧发枪,他们引进了法国人的舰载炮和陆战炮,甚至还聘用了大量的葡法雇佣军!这种先进的西式兵器和作战方式令清军打得十分艰难。

即便最后打赢了,也是险胜,清军花费了一千万两白银的军费,病死的人远比战死的要多。
1786年,台湾林爽文成为天地会组织头目后发动反清起义。清朝中后期官场黑暗腐败,封建压迫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林爽文起兵杀害了许多清朝官员,清朝对台湾的管理陷入了危机。清朝政府出兵剿匪,平定叛乱,花了800余万白银。
攻打安南:起因越南内部发生权力争夺,安南阮文惠推翻黎朝统治。安南旧王朝向宗主国清朝求援。清朝是朝贡体系里的宗主国,他对藩属国的安定是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的。

这场义不容辞的战争的结果是阮文惠军大败而逃,原国王被清王朝重新封为安南国王。跨越国境去打仗,花费银两显然也是少不了有数百万两的。
廓尔喀之役:这是清政府反击尼泊尔进攻西藏的战争。廓尔喀也就是尼泊尔的统治部族,以边境贸易矛盾为由进攻西藏。
清兵清缴前,当地官员就和廓尔喀私自达成纳银赎地的协议,就此偃兵息鼓。可见当地官员办事多不靠谱,涉及国家尊荣的事,轻率的就拿去骗尼泊尔的统治者。

果然对方后来要钱而不得,借此理由再次进攻西藏,乾隆知道事情之后勃然大怒,派出福康安、海兰察领兵出征。这里福康安做出来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壮举,他不仅逼退了敌兵,还率部队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兵临加德满都!
廓尔喀大惊失色,急急投降,许诺永不侵犯。福康安拟制章程整治西藏的治理,第二年尼泊尔也成为了清王朝的藩属国,西藏得以安宁。
这场战争打得有必要,花费银两也是巨大的。

乾隆帝这十全武功操作下来,花费到了一亿六千万两白银啊!宏大而持久的战事在前,所以文章一开始,甘肃平叛军饷不够花也并不奇怪了。
虽然以上战争都有进行的必要,但是和清前期相比,在用度上算不得节约。

乾隆时期各项支出都很夸张,不得不提到乾隆这个人。
众所周知,乾隆本人就是穷奢极欲的。他喜爱享受,生活讲究,吃穿用度铺张豪奢,排场很大,比如他曾办过四次千叟宴,除了置办膳食,还要给予老人多种豪华的赏赐,每一次都耗费巨多。最后一次他至少花了百万两白银。

他的父亲雍正一生简朴节约,到了乾隆,虽国力昌盛但花钱如流水。仅雍正和乾隆在瓷器上的审美区别就可以看出 ,乾隆喜爱造型图案鲜艳精巧的风格,其实这样的瓷器是很费人力财力的,而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工匠只钻研制造这种费人费钱的精美官窑产品。
而乾隆先后六下江南,五十多次去承德避暑山庄,泰山嵩山五台山都有他数次到访的足迹。而且每一次都是豪华游。
更不用说他在修建行宫方面的热衷与讲究。全国各地有四十余行宫是为他修建的,规格都很高。

旅游和行宫建设方面有五千多万两白银的开销。著名的圆明园,就是乾隆在康熙建造的基础上斥巨资又进行了改造,诸如大水法和大戏台就是他下旨修建的大型景观。一个改造就用了四年,花费了两百多万两白银。
乾隆带头铺张浪费,讲究吃穿用度,整个王朝上下也是毫不被约束,肆意揽金纳财,贪腐盛行。

一面是打了数次战争,一面是豪奢无度,一面是官场腐败成风,造成了清朝中后期国库库银逐渐减少,然而西方此时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工业革命,和空虚怠惰的清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乾隆和官场浪费掉的钱财,没有用在引进火枪大炮舰艇,没有用在引进人才施行科学教育,清后期国库空虚,无力建造定远舰,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