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人民英雄纪念碑动工,谁来写碑文成难题,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浔阳历史君2023 2024-09-13 22:48:06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上通过了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决议: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亲自撰写并宣读了纪念碑的碑文。当天,政协委员们举行了奠基仪式,毛主席亲自为纪念碑埋下了基石,揭开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序幕。

然而,纪念碑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是选址。东单广场、八宝山公墓和天安门广场成为三大备选地。东单地处繁华商业区,交通便利,适合供人们瞻仰;八宝山作为革命先烈的埋葬地,具备深刻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因五四运动和历次革命活动而富有革命象征意义,因此获得了最多的支持。最终,天安门广场成为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此表示了高度赞同。

奠基仪式在傍晚举行,周总理宣布典礼正式开始,毛主席铿锵有力地宣读了碑文,并在沉重的乐曲声中亲手为纪念碑填土。政协委员杨拯民感慨地说:“当天确定选址,当天奠基,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不过,奠基位置最初设在离国旗旗杆较近的地方,显得突兀。周总理为此多次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反复观察,最终将纪念碑位置确定为天安门南463米、正阳门北440米的位置。

接下来,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也随之展开。兴建委员会成立,彭真任主任,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年底,委员会收到了超过240种设计稿,各具特色。梁思成作为兴建委员会的副主任,他的意见极为关键。梁思成指出,纪念碑的设计不应违背建筑学原则,例如碑底不宜开洞,碑座也不应过大,避免喧宾夺主。彭真非常重视梁思成的建议,兴建委员会据此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最终,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纪念碑确定为矩形立柱式,碑身选用汉白玉,碑心则用青岛浮山开采的花岗岩巨石打造。

开凿和运输碑心石的过程异常艰辛。为了找到符合规格的石料,兴建委员会经过全国范围的筛选,最终选定了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块巨石长15.3米,重达320吨,其体积和坚硬程度都符合纪念碑的需求。然而,如何开采和运输这块巨石成为一大难题。起初尝试用炸药爆破,但效果不理想,工匠们不得不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最终在3个月内成功剥离出这块巨石。

碑心石的运输同样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古代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有限,工匠们决定采用“滚杠”技术,通过在地上铺设路基、枕木和钢轨,缓慢地将巨石从浮山运送至青岛火车站。由于石块的重量超出火车车厢的承载极限,工匠们不得不多次对石块进行打磨。经过7个月的艰苦努力,碑心石最终被运送到了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莫过于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毛主席在接到题字邀请后,挥毫写下了三幅作品供兴建委员会选择。这些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将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专家讨论,最终选定了最符合纪念碑风格的字体,镌刻在碑身正面。

与此同时,碑身背面的碑文内容同样由毛主席提出,歌颂了自1840年以来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称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然而,如何将这段碑文以工整的楷体书写下来成为一个争议点。毛主席的书法极富个性和洒脱,但不适合这种严肃的文字表达。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都认为,碑文应由人民的领袖书写,即便如此,仍面临选择题字人的难题。

彭真此时提出了一个颇具远见的建议:“总理的书法工整严谨,不如请周总理来书写碑文内容。”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最终由周总理完成了碑文的书写工作。周总理对这项任务极为重视,他每天抽空练字,整整写了40遍,直到满意为止。最终,周总理将自己精心书写的碑文交给了刘开渠,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扬。

1 阅读:252

浔阳历史君2023

简介:每天分享有趣、通俗易懂的历史文章,关注我,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