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7年,前燕太宰慕容恪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临终时,他将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国家托付给了吴王慕容垂。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举荐并未得到采纳。代替他接任的,是能力平庸的慕容评,而慕容垂则被逼走。三年后,前燕便被前秦所灭。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
回顾前燕的历史,慕容恪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高光点。他南征北战,从未尝一败,治军严明,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然而,正因他的“老好人”性格,他在重要时刻却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这也为前燕的崩溃埋下隐患。
实际上,慕容恪执政时期,并未能建立一个牢固的国家制度。虽然他的军事天赋无人能及,但他的缺乏政治手段,导致了国家内政的腐败和不稳定。在他生前,前燕已经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国库恶化,朝廷赋税难以收上来等等。但慕容恪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而是选择了宽厚待人,不得罪人。这里可以看出他与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有着巨大的差距。
慕容恪死后,元老重臣悦绾上书提出清查户籍,虽然为前燕增加二十万户,但却得罪了鲜卑贵族这一既得利益者,最终在任上暴毙。而这一问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早在慕容恪掌权时期,这些问题就已经潜伏在前燕的底层。
鲜卑贵族的封建化也早已开始对前燕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大量圈占土地,隐瞒人口,导致朝廷无法征收足够的赋税。而慕容恪对此并无有效的治理措施,这也是导致前燕最终崩溃的根本原因。
不仅如此,前燕的宗室之争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慕容恪生前并未有效调和慕容垂与前燕君主、重臣的关系,导致慕容垂最终离开,这也让前燕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慕容恪对此始终选择了忍让,这也正验证了他“老好人”的本性。
慕容恪不仅没有应对国家内部的问题,还在诸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威望。慕容儁早就不喜欢慕容垂,而慕容评更是嫉妒他。当慕容垂之妻被迫害致死时,慕容恪没有任何举措。这些矛盾最终在慕容恪病逝后全面爆发,导致了前燕的迅速覆灭。
事实上,前燕的历史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类似的问题。王猛在前秦时期进行的整肃吏治,建立了赏罚分明的制度,正是避免了像前燕这样的崩溃。诸葛亮在蜀汉时期更是严格执法,即使是亲信马谡失了街亭也毫不犹豫斩杀,这与慕容恪的宽厚形成鲜明对比。
慕容恪的执政方式,最终导致了前燕的衰亡。虽然慕容恪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无可挑剔,但他的治国手段却未能挽救前燕。这一切,皆源于慕容恪对政局的把控不力,他的懦弱和不作为,最终导致了前燕的崩溃。慕容恪,在历史上留下了“老好人”的形象,但这一形象的背后,却是一位未能尽责的国家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