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北京街头,一名不到20岁、蓬头垢面的小姑娘吴小彦迷惘游荡,喃喃自语称父亲吴晗未死。吴晗为前首都副市长、清华教授,其母袁震乃民国才女。短短一年内,吴晗与袁震夫妇相继去世,给吴小彦带来巨大精神打击。她常念叨:“父母生前未同享安乐,离世也未合葬。”
一见倾心1939年,蒋三英劝子吴晗勿娶重病袁震,言道:“儿,若不娶她,娘愿卖祖屋田产,为其治病。”吴晗,清华才子及西南联大教授,向母亲坚定表态:爱情非金钱可衡。无论袁震病况,她愿则我必娶,不愿亦将终生照顾。
吴晗深知母亲对袁震的担忧,她身患肺病与骨结核,体弱多病,难成佳媳。迎娶她意味着要面对贫困与疾病,生育后代亦无望。然而,吴晗已下定决心。1934年,袁震照顾病父时染肺病。回北平求学后,她病情加重,学籍被取消。但卧病在床的她未放弃,坚持读书写作,以微薄之力贡献国家。
一日,蒋恩钿携吴晗来访袁震。她介绍道:“袁震,此乃吴晗,清华才子,胡适之曾有意聘其至北大任教。”随后,两人深入交流,袁震对吴晗的数篇论文提出诸多见解,引得这位知识渊博的青年教授频频点头,表示赞许。吴晗常访卧病却才思敏捷的袁震,渐生情愫。终鼓起勇气表白,袁震却为不拖累他而委婉拒绝。
吴晗严肃发誓:此生定将娶你为妻,绝不更改。吴晗担起照料袁震重任,让其专心养病。然而袁震病情反复,肺病稍好又患子宫肌瘤。尽管困难重重,吴晗对这段姻缘仍坚定不移。
生死与共1937年,战乱频发,吴晗离开病中未婚妻袁震,赴云南教书。临别时,两人含泪相望,约袁震康复后赴昆明相聚。
1939年,袁震肺病稍缓,不顾医嘱赴昆明。数月跋涉后,终见吴晗。吴晗见袁震憔悴,心疼照料。经吴晗精心呵护,袁震病情渐愈。
10月金秋,吴晗与袁震在亲友祝福下举办简朴婚礼。新婚不久,袁震病情却再度恶化,幸福时光蒙上阴影。
袁震因多病并发大出血,贫血危急。吴晗见妻子生命垂危,决然为其输血。虽医疗条件有限,风险极大,他仍毫不犹豫,冒死将血输给妻子。
输血后,吴晗高烧不退,夫妻相互扶持。为付高昂医药费,吴晗变卖珍藏书籍,向亲友借贷,生活节俭,却毫无怨言。友人欲助吴晗,遭婉拒。吴晗言:“吾与袁震相爱,应共渡难关,不忍其因愧而苦。”逆境中,吴晗与袁震情感愈发深厚。
革命伉俪共赴国难1943年,受妻子袁震影响,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这对革命伴侣并肩作战,共同投入到汹涌澎湃的革命事业中。吴晗作为知识分子,积极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支持革命。尽管袁震身患多病,仍坚持为吴晗审稿,与丈夫并肩作战,提出深刻见解。1945年,吴晗夫妇响应党的号召赴延安,路途艰难。袁震病时常发,仍坚持翻山越岭。吴晗背妻前行,教其骑马射击,袁震从未言苦。
抵达延安,吴晗致力于党的宣传工作;袁震则施展文学才能,创作众多革命诗歌,激励前线战士,提振士气。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任首都副市长、清华教授等职,工作繁忙。袁震体弱却无怨言,支持丈夫,料理家务,做贤内助,并创作革命文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力。夫妻因身体原因无法生育,遂领养福利院一子一女。吴家充满欢声笑语,吴晗常带孩子游玩,袁震则慈爱教导,讲述英雄故事,培育孩子高尚品格。
1959年,吴晗因言论获罪。尽管袁震身体虚弱,却未退缩。面对丈夫所受不公,她勇敢站出来,为吴晗进行辩护。
袁震的辩护未能改变结果,吴晗被免职。吴晗对妻子说:“震之,别为我担心,真相终会大白。你要照顾好自己,看护好孩子们。”1969年,袁振于三月去世,随后同年十月,吴晗也逝世。两人都未能度过那个特殊的年代。
吴小彦表示,父母生前未曾同住一屋,离世后也未能合葬,一生未能相伴,死后亦未能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