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年,英国的铁甲舰队默默朝着清朝的近海边行进,由此快速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帷幕。面对猛然来袭的外敌,道光皇帝焦灼万分,他打算亲自审讯抓获的英国人。可就是那一次简短的交流,竟意外地显现出清朝所遭遇的重大危机,同时也昭示了日后的沉重耻辱。
乾隆年间,英国曾派探险家马戛尔尼到清朝“贺寿”,实则是来探察大清的实力。乾隆皇帝颇为大度,觉得这些从远方来的外国人就是来求见自己、进行外交通商的使者。可最终因行礼的问题起了争执,让乾隆出现了误判。他认为英国只是敬仰中华文化的附属国,没啥可担忧的。就因为乾隆的掉以轻心,马戛尔尼等人顺利得到了大量情报,给英国日后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在道光年间,西方列强的野心愈加显著。英国打着贸易的旗号,用银子换茶叶,可因出现巨额赤字就走私鸦片,致使大量白银外流。道光皇帝察觉到鸦片泛滥问题的严峻性,决意大力整治。林则徐因而受令赶赴广州负责禁烟工作,且销毁了众多鸦片,这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面对猛然袭来的外敌侵略,道光下令把带头的人抓起来,并且亲自进行审讯。
在审问时,道光接连问了三个问题,这一下把他自己以及清朝的落后和无知给暴露了,也让英国侵略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道光最先问道:“英国在啥地方?”英国人听到后,在心里暗暗嘲笑这个无知的皇帝,然后他们认真地给道光展示地图,简单讲了讲英国的位置及相关情况。其实这些信息只要稍微去了解一些情报就能知道,可英国人清楚,他们面对的可不是自己以为的那种无知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随后,道光发问:“你们的君主是谁,年岁几何?”英国人回应:“我们的君主是维多利亚女王,现年23岁。”道光一听到“女王”这个称呼,就觉得对方跟封建社会里的女皇一样,只会把政局搞乱,对治理产生不良影响。他瞧不起这位年轻女王的统治,觉得英国没什么了不起。
最后,道光问道:“你们的女王结婚了没?”英国人答道:“她结婚了,夫妻关系挺好。”道光竟以为能靠联姻来实现外交和解,然而他不知道英国人早就有一套通过联姻来巩固欧洲权力的策略。对方很清楚道光的目光短浅和封闭保守,道光却还浑然不知大局已定,自己已陷入困境。
这次问询使得道光以及清朝现了原形,原本还满心觉得英国就是个小不点儿国家。哪承想,鸦片战争这场噩梦袭来,清军在英军先进的火力装备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惨不忍睹,《南京条约》就此签订,国家的权益受损,尊严尽失,就此拉开了百年耻辱的序幕。
清朝初期曾有过几段繁荣时期,国家钱财充足。可因其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使得国家变得封闭保守,科技发展也落后了,所以在面对西方列强时毫无招架之力。说实话,要是那时能看清局势,主动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许就能躲开后面的悲惨遭遇了。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就算是强大的大清王朝,最终也没能逃脱走向灭亡的命运。
道光皇帝本想给国家挣回些面子,可在应对英国的挑战时却频频出错。他对敌方情况了解不够,国防策略也是杂乱无章,最为可惜的是,还错失了改革图强的好机会。英国瞅准道光和清朝的愚昧,大肆侵略,致使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最终使国家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
现今,咱们再来聊聊道光问英国人的那三个问题,更多的是感慨和思考。科技一旦落后,军事方面必然会受到限制,信息不畅,就会错失战机。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点显然特别关键。如今我们立足于前人的经验来审视历史,应当更透彻地领会开放交流的意义,注重科技和军事的紧密关联。
在道光时期所暴露出的问题,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迎接各种挑战,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要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是历史给后人带来的最为浅显易懂的经验教训,我们切不可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