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南京后,朱允炆发现爷爷朱元璋留的密旨:早知如此朱棣必败!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4-26 11:10:14

前言

谁也想不到明朝建立之后仅仅三十多年,没遇到什么外部原因导致的国难,结果他们老朱家自己人之间就打起来了。

继承了皇位的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削藩,逼急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开始公然造反对抗自己的侄子。

而在靖难之役发动之后的第四年,朱棣带兵打进了南京皇宫,慌乱之中,朱允炆只带了一些重要的物品就急匆匆离开逃命。

但是在逃命路上,朱允炆打开了朱元璋临终之前给他留下来的一封遗嘱密信,看完之后不禁遗憾地痛哭:“我若是早看了这封信,朱棣还能成什么事!”

一、朱允炆为什么后悔?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这封信是什么内容呢?其实就是老朱早就预见到了老四可能是孙子登基之后要啃的一块硬骨头,因此给孙子了一个牵制老四的建议:

“若燕王造反,可联合宁王朱权共夹之,如此皇位可保。”

不仅如此,朱元璋生怕孙子登基之后对付一群老油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还给朱允炆留下了很多私人财产,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就是以防不时之需。

这个时候朱允炆才为自己没有早看这封遗嘱感到追悔莫及,要是早就看到了,也不至于对朱棣造反一点办法都没有,眼睁睁看着他从北平打到了南京。

但是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朱允炆这个时候就算再后悔,也只能带着钱财亡命天涯,逃脱朱棣的追捕。

不得不说,朱元璋和朱棣不愧是父子俩,爷俩不管从武力值上来说还是从思路上来说都是相当像的,就连怎么造反能事半功倍也能想到一起去。

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为的就是将藩王势力压制在封地,让他们安安分分在自己地盘上待着。

老朱对自己的儿子们的威慑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因此即使朱允炆继位之后叔叔们辈分天生高他一辈,但是有他们老子的余威镇着,也没人敢轻举妄动。

但是这是在朱允炆也不去招惹他们的情况下,可惜的是,现实显然不会这么相安无事,朱元璋在教导朱允炆的时候曾经问过他会怎么对待藩王们。

朱允炆给出的回答是:“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意思就是就是向爷爷保证一定会善待叔叔们,一家人不讲两家话,我善待他们,让他们好好当自己的藩王,只有他们实在不听话了再动武。

不管这句话在后人看起来有多扯,觉得你建文嘴上说得好听,但是登基之后不还是该怎么忌惮怎么忌惮么?但是对于当时的老朱来说可以说相当称心。

二、朱元璋对藩王的布置

大家想想朱元璋自己就知道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即使当了皇帝,对自己的家人们也是有亲情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马皇后和懿文太子朱标。

在爱妻和爱子相继先自己离世之后,老朱虽然暴躁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重视剩下的这些家人们的。

更何况马皇后生的五个儿子中,前三个都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只有老四朱棣和老五朱橚还活着,这就让他在晚年的时候更加重视家人

在这剩下的两个嫡子之中,周王朱橚对朱允炆来说基本没什么威胁,因为他只是个沉浸学术的文人,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但是燕王朱棣就不一样了,朱元璋给自己几个儿子的封地定在了大明北方边疆,一是为了让藩王离京城远点,避避嫌。

二就是为了让皇室子孙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来,在封地里练着点兵,防着点北边被赶走之后还是虎视眈眈的蒙古人,因此这些藩王手里有兵是官方认可的。

这对朱元璋自己来说当然是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皇位坐得稳,身为老子又压得住儿子们,但是对于朱允炆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老朱知道孙子气势天生低叔叔们一截,而这群边王之间最危险的又是自家老四,因此才会一边让朱允炆对叔叔们关爱,一边又让他盯着点四叔,这是不冲突的。

这之后,老朱就两腿一伸驾鹤西去了,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给乖孙将隐患都消除了:朝廷里权势大的不是被九族蒸发了就是被敲打过了、宗室里可能的隐患也都进行过处理了,按理来说朱允炆登基之后不说傲视群雄,至少能安安稳稳。

但是他哪想得到,他这乖孙当着他面的时候乖乖巧巧答应“隆亲亲之恩”,一登基之后立马变脸,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三、被逼发动靖难

中国自古以来打了几千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总结下来的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先礼后兵”——你出手之前至少要做做面子工程吧?

但是朱允炆不这么干,可以说他在登基之前就一直把叔叔们看做眼中钉肉中刺了,答应老朱的“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大概也就是哄爷爷高兴。

他实际上做的既没有“德”,又没有“礼”,遑论“不削地”?因此在登基之后没多久,朱允炆就开始搞叔叔们。

他原本是想直接剑指最忌惮的燕王朱棣的,但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稍微迂回了一点但是不多——他去迫害其他叔叔们。

这其中比较值得提的就是,他认为周王朱橚和朱棣时同一个妈的亲兄弟,彼此之间自然比较照应,因此就将五叔废为庶人,断朱棣臂膀。

而湘王朱柏面对侄子泼的这老大一盆脏水,百口莫辩自己的清白,于是就在悲愤交加中一把火把自己和家人们烧干净了,结果还得了个不咋光彩的谥号“献”。

搞完其他藩王之后,朱允炆又将视线转回了朱棣身上,对朱棣可以说是步步紧逼。

不仅下诏让藩王不能自己任用官吏,还在朱棣封地北平的周围部署多个防御关隘,随时准备击溃可能造反的朱棣。

被逼到了这种绝路上,朱棣再不反也枉为将才了,于是他带着不到一千人的兵马,打着“清君侧”的靖难旗号开始造反。

在靖难之役这几年间,朱棣的人手可以说罕见的越打越多,刚开始的时候最大的一个助力就是他十七弟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

不得不说朱棣和他老子确实很像,连拉拢主权这个造反关键点都想到一起去了,

其实朱权原本是不想趟造反这趟浑水的,因此坚决拒绝放朱棣和靖难军进城。

但是朱棣要求自己一个人进去和弟弟叙叙旧,朱权见他不带兵来,因此也没什么理由拒绝,就把他放进大宁了。

然而谁想得到朱棣就待了几天,期间说服了朱权手下的战力强悍的蒙古雇佣兵朵颜三卫跟着他混。

于是在离开大宁的时候,朱棣手中不仅多了几千精兵,更裹挟着宁王不得不跟着一起靖难。

这之后就是三年多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原本以为战胜四叔势在必行,然而没想到最后竟然被朱棣打到了兵临城下,在攻破皇宫之前慌张逃走。

这之后,建文帝就下落不明了,不仅朱棣一直在找朱允炆的下落,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不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结语

可以说,朱允炆的失败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作的,要是他不把藩王逼到绝路,朱棣还真不一定会孤注一掷造反。

而另一方面就是朱棣的能力实在是太强,这一点从永乐二十所年的统治中就能看出来,朱棣不仅在军事上有实力,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决断的一代英主。

0 阅读:5
陌闻上下五千年

陌闻上下五千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