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王朝,其手工业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曾让世界为之侧目。16、17世纪,对于大明而言,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商品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工商业的繁荣景象超越了以往任何朝代,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奇与猜想。
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轨迹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悲剧色彩。然而,在巅峰时刻,明朝所展现出的经济实力与成就,却令人叹为观止。那时的明朝,经济实力在周边国家中堪称翘楚,即便在王朝末路,其经济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仍举足轻重。
提及明朝经济的巅峰,不少人认为其已初具资本主义经济的雏形。那么,全盛时期的明朝经济究竟达到了何种高度?可以说,其发达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甚至比现今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生活还要优渥。
明朝末年,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整个王朝工业活动频繁,各行各业的工匠与从业者络绎不绝,构成了一幅繁忙的工业画卷。尽管当时的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已足以彰显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众多历史学家也将明朝视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明朝国内涌现出众多新生事物,这得益于经济的开放与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随着与国外商人的接触,许多先进理念与物品被引入国内,尽管这些新事物在当时尚未对国家产生根本性变革,但已足以表明明朝对外交流的意愿。
明朝中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与内部武备的废弛,朝廷不得不寻求新的财源以支撑军备。于是,沿海地区的禁令被解除,对外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这不仅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财源,更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
在明朝治理最为得力的时期,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除非遭遇饥荒,否则很难见到卖儿卖女以求生存的惨状。手工业的兴起,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明朝子民大多能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甚至有余暇从事娱乐活动,这在其他朝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明朝商贸的繁荣,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朱元璋登基后,便着手发展以南京为中心的交通线路。朱棣迁都北京后,又修建了六条以北京为枢纽的交通干线,至此,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基本贯通。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手工业的兴盛,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南京、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则坐镇西北。
南北大运河沿岸,如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新兴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也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
然而,当权者发展交通与商贸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充实国库。因此,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垄断。这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走私活动。朱元璋和朱棣逝世后,后继的皇帝们对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动束手无策。而走私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商品贸易的频繁交流。
朱元璋深谙交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以至于为了修建道路,他不惜严惩了一位大臣。当彝族女领袖奢香夫人控告马晔时,朱元璋笑着询问:“我从中能得到什么益处?”奢香夫人以“修建贵州道路”为说辞,促使朱元璋果断地处决了这位开国功臣。这条全长五百六十公里的道路,后来被人们誉为“龙场九驿”。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委派高级官员奔赴各地负责修筑道路,例如他指派景川侯曹震去四川整修道路。明朝此后的历代皇帝,也同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工作,不仅在关内大力修路,关外也开始兴起筑路之风。到了1409年,黑龙江和吉林地区总共建成了六条主要的交通要道。
明朝中后期,陆路交通已经相当发达,商贸运输也更加便捷,这极大地带动了沿路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水路交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京杭大运河在明朝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明朝在治理京杭大运河方面堪称典范。
按理说,陆路和水路交通如此发达,商贸发展不错,税收应该也不会少。然而,在明朝的税收中,商业赋税的比例却一直不高。这与明朝的官员薪酬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低工资的现状迫使官员们必须积极想办法挣取更多利益。
由于税收的多少会计入吏役的“业绩”收入,对于这些没有底薪的吏役而言,在积极征税的同时,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福利。勒索克扣只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是对一些战略物资强行征税。结果,商业税的大部分都落入了官员的口袋,国家却没有得到太多好处。
尽管商户受到了严重的“压制”,但走私经济与江南的丝织品贸易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沿河贸易却蓬勃发展。这些被官员“吸血”严重的区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窍门”,那就是“联合官员”。这样,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商人的势力也日益壮大。后来,官吏开始依赖商人,形成了官商相互依存的局面。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也曾试图打压商人的势力,但收效甚微。到了万历时期,商人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还在朝廷中培养了自己的代言人。官和商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到了万历年间,整个朝廷可以说是“无官不商”。
魏忠贤与东林党的冲突,实则是皇权与商人势力的斗争。因为东林党的主要成员大多出身于中小商人家庭。到了明朝后期,官商已经把控了朝廷。商人势力的渗透,不仅影响了官场,更深刻地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某种层面上,这种影响可以视为晚明生活方式腐化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明末的读书人,其风气可谓怪异,用“不男不女”来形容也不为过。
有个“段子”说,举人李乐逛街时,忽然眼前一片“红光”,仔细一看,原来是身着红衣、紫衣的一群读书人,他们正结伴去参加虎丘书会。李乐作为正统读书人,为此一夜未眠,后来便写下“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然而,像李乐这样坚守信仰的人太少,他们无法扭转这个潮流。随着商人势力的日益壮大,他们逐渐成为了领导风潮的先驱。奢侈用品也越来越多,不仅超过了日常用品,连一般的农民都会买上一两件奢侈品,否则会被人笑话“不随潮流”。
朱元璋大力发展交通,本意是想让国家富强,却无形中培育了一个强大的商人群体。这个群体的崛起,不仅影响了社会的一些民风民俗,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朝政和走向。明朝的经济辉煌与隐忧,就这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多彩的历史画卷。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