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病情有进步,别担心!”
1961年3月,年过花甲的胡适在病床上强撑着身体,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寄给了自己远在美国的初恋情人韦莲司。
这张明信片寄出后不到一年,1962年2月24日,胡适便因为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年近八旬的韦莲司不知道该为去世的老友做些什么,于是她写信给胡适的夫人江冬秀说:
亲爱的胡夫人,你一直生活在一棵大树的余荫之下……这棵大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哺育了千千万万饥饿的心灵,而这些果实将永久保存下来。
写完这封信,已经将近垂暮的韦莲司,把她与胡适50年来的所有信件、电报、信封,乃至纸片,都一一细校,逐帧摄影,寄给了江东秀。
随后,她又把自己这些年当清洁工、维修员、园丁等工作积累的款金兑成了支票汇给胡适的大儿子胡祖望,以无名氏的方式将胡适没有出版的著作翻译出版。
她在给江冬秀的另一封信中说:
我这一生,在任何情况下,对艺术、科学、国际时事,所做的诚实的观察和清晰的思考,都源于对胡适的倾慕和敬佩。
而胡适却对认为,与韦莲司丰富了他的生活,深化了他的生命,韦莲司是能导他与正确航向能手。
胡适与韦莲司
1
1910年8月16日,就读于上海公学的胡适因为成绩优异被派往美国留学,这一去就是七年。
这期间,他写了80多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的记录了自己在美国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状况。
在1916年8月23日的日记中,胡适写了一首《窗上有所见口占》的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后改名《蝴蝶》,收入《尝试集》)。
一天中午,正在窗前吃饭的胡适忽然看到窗外的杂草丛中飞出一对蝴蝶,飞在树梢上。
他眺望着窗外的赫贞江和这两只蝴蝶,一会儿只见一只蝴蝶飞下去了,还有一只蝴蝶独自飞了一会儿,也慢慢飞下去,寻找同伴去了。
那一刻,一个人考博士的胡适触景生情,感到了一种寂寞的难受,就写下了这首原名《朋友》的小诗。
当时,没有声名大噪的胡适,于异国他乡的美国纽约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和他同样来自中国的陈衡哲,另一个是美国的韦莲司。
然而,胡适与陈衡哲首次通信是在1916年10月,半年多后的1917年4月,他俩才见了第一面,都是发生在《朋友》创作以后的事。
因此,这首诗中“忽飞还”的朋友只能是一个人,那就是韦莲司。
韦莲司
1914年,已经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读了4年的胡适认识了学校一位教授之女韦莲司。
比胡适大七岁的韦莲司,1885年4月17日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
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和培养,韦莲司从小就头脑清醒,见识超人。
后来她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不久又到欧洲留学,主修美术,兼修雕塑和摄影,是一个十分前卫的现代女画家。
美国费城美术馆和耶鲁大学美术馆至今仍收藏着他的一尊雕塑,美国通行的基本艺术家名录中都收有的名字。胡适的家书和日记里称赞她:
为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近乎狂娟。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
胡适说他见的女子不少,但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独有的魄力和独具的热诚者,只有韦莲司一人。
胡适和韦莲司都是读书甚多,好学深思的人,他们俩结识不久,就因各自身上独有的魅力而互相吸引,相互爱慕。
1914年11月26日,胡适给外出学习美术的韦莲司写了第一封信:
亲爱的韦连司小姐,上周四夜晚,我深感惆怅,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道别……
我简直无法表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是多么短暂的几个月啊!我是如何沉浸在你的友谊和善意之中。
虽然信中说是沉浸在友谊和善意之中,但是无论我们还是胡适自己,都已经看出他已经在爱河中沉溺。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
2
一直以来,胡适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伴侣不仅是婚姻生活上的同伴,而且还是自己精神生活上知音。
自从第一次通信之后,他们两个彻底打开了话匣子,两个人的交流与交谈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政治、宗教、文学、哲学、历史、美术等诸方面。
在学问上,胡适知识渊博,常常让韦莲司望尘莫及,然而,韦莲司每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让胡适自叹不如。他说:
与女士(韦莲司)谈论最有益,以其能启发人之思想也。
韦莲司对胡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胡适父女观、婚恋观的变化上。
早年间,胡适是宣扬和提倡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但自从和江冬秀定亲以后,尤其是刚一到美国,他的观点却出现了明显的退化。
他认为,妇女教育的目的就是像中国传统教育一样,在于造就贤妻良母,为日后家庭教育做预备。
胡适甚至走到了自由恋爱和婚姻之主的对立面,公然为中国传统包办婚姻做辩护,并且还计划写一本《中国社会风俗真诠》,主张开明包办。
和韦莲司交往后,他改变了女子教育应照就贤妻良母的观点,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种能独立能自由的女子。
他说只有独立自由的女子才能增进国人的道德,提高国人的品格。
恋爱和婚姻上,也从提倡开明包办重新回到只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道路上。
1916年初,在校际和平论文竞赛,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在国际关系中,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武力?”胡适作为代表撰写文章参赛,他的结论是:
把各国力量组织起来维护国际公法和世界和平,是解决当今世界国际问题的不二法门。
这篇论文获得了一等奖,被译成了多种欧洲文字,青年胡适赢得了最初的国际声誉。大家都认为他的和平主义思想是受他老是杜威的影响。
胡适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也说自己是受到杜威老师和和平主义者安吉尔的影响。
可他在1916年7月9日给韦连司的信中说: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意见是你我共同思考所得,我接受了许多你给我的有价值的建议。
胡适与韦莲司之间的信件
这些建议中将基督教教义中的不抵抗精神跟老子以水为喻的不斗争精神加以比较。在谈到老子“水为天下至柔,而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观点,她说:
水之所以能胜天下万物,不是在于其柔,而是聚势可猛,在其大力。
这种观点十分新颖,让坚信水胜万物是因为其柔的胡适颇为惊异。
另外,胡适还有许多恪守终身的理念,如用好的方法,做好的事情,反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本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容忍别人的信仰和观念;
每一个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来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对全社会的幸福才最有利等观点和主张都是在与韦莲司的交往中形成的。
此后,每当胡适遇到人生中难以抉择的重大问题是,他总能接受自己作为精神伴侣的建议和意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派胡适到美国和欧洲进行非正式的外交活动,1938年7月,蒋介石邀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这让胡适很是为难。
他回国之初,就发愿谈政治,但是面对国家的战时征调,面对民族存亡绝续的危机,他也想为国家出力。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韦莲司来解说:
你的服务不只是为了你的同胞,也为了整个大病的世界,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像奇迹一般,顺应时代的需要。
你应该站出来,改变人们的看法让武力使用朝着一个有利的方向。
读到这段简洁但又极其有利的文字,犹豫不决的胡适突然受到了感召,最终拿定了主意,出任驻美大使一职。
胡适
3
胡适在与韦莲司交往过程中,第1次体验到了恋爱的滋味。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在老家,徽州的大山里面还有一个时时刻刻都等待着他学成归国的妻子——江冬秀。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13岁的时候由他的寡母定下的。
江冬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且缠着小脚的传统的乡间女子,但是出于对母亲的孝心,他不敢也没有想过毁约。
他不止一次的对韦莲司表示,自己是一个已聘未婚的人,而胡适的母亲与韦莲司的母亲都是传统女性,双方都反对他们的婚事。
胡母听闻胡适在海外有新女友,立即托人写信,坚决不让胡适自行婚娶。
韦母原先对胡适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很是热情,多次邀请他到家中吃饭,但她绝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和一个已经订婚的异教徒在一起。
当她知道胡适与自己的女儿在公寓中相处后,很不愉快地责问道:当时除了你们俩还有谁在场?
胡适回答:第1天时有杨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第2天我俩独处。
韦母说:你们两个人以后不要再来往了。
胡适反驳:韦莲司喜欢自由。
韦母冷口说:这恰恰是我不喜欢的,我反对的!
青少年时期韦莲司
或许是也不愿意忤逆自己的母亲,也许都同情和理解胡适的小小未婚妻江冬秀,韦莲司劝胡适说:
男女之间交流的精华是精神,而非肉体的,应当从性吸引中挣脱,转向对更深含义的友情的重视之中去。
后来她又说:
你们两人(江冬秀和胡适)都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这一点她可能不很清楚,而你是完全了然的。
你有许多机会,而他却没有,所以问题是出在对情况清楚的那个人身上,毕竟我们只能谈该怎么过现在的日子,而不是谈梦中的情况。
就这样,1914~1917年亲密无间的伴侣和热烈痴狂的恋人,终究还是没有走到一起,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彼此忘记并断断续续的保持着联系。
1917年夏,胡适之学成回国,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美国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变成了中国大学的知名教授。
这期间他成名、结婚、生儿育女、丧母失女经历了很多,但无论他遭遇什么,他都没有忘记韦莲司。他说:
过去悠长的岁月里,我从未忘记你,我要你知道,你给予我的是何等丰富,我们这样单纯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凋谢的。
结语
胡适与江冬秀结婚之后,胡适把他和韦莲司二人之间的感情成为单纯的友谊,但是韦莲司却在胡适结婚以后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胡适。
你宣告结婚,对我来说,是多么巨大的割舍,我们在精神上根本老早就结婚了……你回国以后,我整个人就崩溃了。
由于一股莫名的激动冲上心头,她甚至摆一句西方婚礼上的誓词脱口而出:我用我的生命对你说“相亲相爱,至死不渝”!
韦莲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个崇拜胡适超过崇拜任何人的痴情女子从她爱上胡适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终生没有嫁娶。
1971年,胡适去世九年后,韦莲司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孤独的离世,享年86岁。
据她晚年提供的往来通信,这位美国女性与自己朝思暮想心心念念的适之先生,发生过真正的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是纯粹的精神伴侣,更是身心深度交融,灵肉高度合一的精神伴侣。
胡适与韦莲司来往信件